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文化课堂”的构建*

2018-01-25 19:29彭伟锋庆阳市第五中学甘肃庆阳745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14期
关键词:名言讲授知识点

彭伟锋(庆阳市第五中学,甘肃庆阳 745000)

《思想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一个课程名称的简单变化,而是意味着课程内容有质的变化和调整。初中学段的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文化性非常强,“教材”文风简洁,语言优美、凝练,阅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享受。更为可贵的是“教材”无论正文还是辅文都穿插、渗透了很多经典名言、古诗文、典故、历史故事和名人轶事,还广泛涉及并渗透历史、地理、生物、法律、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正如教材主编朱小蔓教授所强调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原来的《思想品德》相比,更要突出文化育人,尤其是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提升课堂的文化韵味,构建“文化课堂”已经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要求。那么,究竟如何构建“文化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发掘、利用“教材”的文化资源,使课堂教学充满文化韵味

如前所述,“教材”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丰富的文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充分发掘和使用好“教材”自身的文化资源。“教材”正文所引用的名言名句和古诗文就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很好素材。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并就其所蕴含的道理、意义展开讨论,然后在诠释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过渡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上。这样既感受、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加深了对“教材”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如在学习“止于至善”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让学生先朗读《大学》中的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再讨论解释其含义,最后谈启发,这样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努力达到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又如在讲授“集体的力量”这个知识点时,也可以由古语:“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很自然地得出结论: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

“教材”辅文相关栏目中的文化资源也要充分地加以发掘、利用。教师必须仔细研读这些栏目,充分发掘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然后进一步思考这些文化资源与所要讲授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还要考虑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文化资源的方式、方法等。如在讲授“青春的我们拥有无尽的遐想”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让学生齐声朗读“教材”辅文“阅读与感悟”中所节选的王蒙的《青春万岁》,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青春的畅想。

二、夯实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构建“文化课堂”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视野要开阔,知识的涉猎面要宽广,要有相当扎实的阅读量,尤其须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人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是很难驾驭课堂、很难胜任“文化课堂”需要的。“教材”引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没有良好的古汉语基础,就很难准确解读和理解教材文本。如在讲“人贵自知”这个知识点时,“教材”引用了老子的名言“自知者明”。要准确理解这句名言的含义,就必须知道它的前半部分“知人者智”,在对比“智”与“明”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意义:原来老子认为,能认识别人是智慧,能认识自己才是高明、觉悟。

“教材”甚至还渗透了很多西方文化包括西方哲学方面的知识,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认识自己”这一课中就引用了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其实就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个哲学命题。教师如果能够联系苏格拉底论证这个命题的故事(相传阿波罗神庙传下神谕说,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但苏格拉底并不相信,他找了各行各业的“智者”进行辩论,结果发现这些人都很无知。于是他明白了自己之所以被认为是最聪明的,就在于他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定会做到深入浅出。再如“向死而生”这一课的标题,本身就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个哲学命题,其所蕴含的思想性也是极其丰富的,没有一定的西方哲学素养是很难理解的。

三、树立“大课程”意识,注重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融合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之间的严格划界,避免学科知识之间的条块割裂,树立“大课程”思想,实现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与贯通。“文化课堂”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一需要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就“知识”讲“知识”,应该采取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思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都有哪些?能联系上的其他学科知识又有哪些?还能涉及哪些现实问题?如果能够恰当地联系、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和现实问题,就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还会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如在讲授“增强宪法意识”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让学生演唱《国歌》,模拟“宪法宣誓”;也可以鼓励学生举办有关宪法宣传的沙画展;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通过这些活动,就能充分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再如在讲授“发掘生命的力量”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一般生物都具有的“自我修复功能”(如断尾的壁虎会长出新的尾巴),再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出“人的生命也蕴含着一定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最后强调,我们要增强生命的韧性,就是要发掘生命中蕴含的这种“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这样就既符合逻辑,显得水到渠成,又能增强课堂的文化厚度。

四、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出发点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1]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其实反映的就是学生在生理、心理、智力及其他综合能力方面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文化课堂”的构建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一些初中学段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理解的、能够满足他们发展需要的文化资源。切不可搞得过于晦涩、抽象,超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如在讲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让学生扮作“小记者”,采访自己的父母、亲友、邻居或居委会(村委会)成员,了解“居委会或村委会的成员是否由选举产生”“居委会或村委会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哪些作用”,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就很容易理解“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了。再如在讲授“国家利益的含义”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篆体“国”字的来历。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书写篆体“国”字,或提示学生篆体“国”字是由“或”字加大“口”构成的,学生根据所学语文知识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汉字的构造方式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这样就有了探讨的基础。经过讨论,原来篆体“国”字中的“戈”代表“武力”;小“口”代表“人口”;“口”下“一横”代表“土地”;外围的大“口”代表疆域。联系篆体“国”字的构造方式思考“国家利益的含义”,就会明白国家利益其实就是国家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包括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等。

五、让“文化”服务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需要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其实相当丰富、宽泛,构建“文化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我们所收集、积累的文化素材、资料进行甄别、选择和取舍。要选取一些能够为教学服务的、切题的文化资源,舍弃那些与教学无关、甚至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无关的文化资源。好的“文化课堂”应该做到收放自如,如行云流水。如在讲授“加强宪法监督工作”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给学生出示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段文字:“……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教师由此引导学生探究,这样学生就能结合材料顺利地得出结论: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至于十九大报告中的其他内容则不宜展开讨论,否则就会冲淡主题。

另外,还要尽可能多选取一些积极、上进、充满正能量、富有思想性的文化资源,强化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感染。同时也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引导其自觉抵制那些腐朽、消极的思想文化的侵蚀。如在讲授“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让学生朗诵《朱子家训》或《曾国藩家书》中的著名片段,体会、感受其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的“家规”“家训”进行整理、分析,明辨哪些“家规”“家训”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哪些“家规”“家训”则应该摒弃或还需改造。这样的梳理、分析,既让学生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魅力,又锻炼、培养了其辩证思维的能力。

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助推课堂的文化氛围

“文化课堂”构建切忌死板教条、机械僵化,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灵活多样,继承发扬以往的、特别是课改以来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等。要寓文化于情境创设之中,于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多采取“抢答赛”“辩论赛”“故事会”“模拟法庭”“诗歌朗诵”“主题演讲”“情景剧表演”“主题探究”等形式来呈现文化资源。如在讲授“飞翔的力量”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引用一些有关“自信”的名言、警句进行教学(如:李白的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爱默生的名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等);也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些关于“自信”的名人轶事、传统典故;还可以通过“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自信是否就是自负”。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的运用,既切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深化了学生对“自信”的理解。又如在讲授“践行诚信”这个知识点时,教师既可以采取“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分享诚信故事,也可以举办有关诚信的“名言集锦”或“词语盘点”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诚信的“情景剧表演”或“主题演讲”。然后再让学生谈参与以上活动的感悟或启发,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践行诚信的自觉性,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

猜你喜欢
名言讲授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数学课堂“限时讲授”教学策略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名言
名言趣画
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