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乔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从综艺节目诞生之初,音乐便在其中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其作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节目中成为引起观众共鸣、吸引观众的重要法宝。在国内,从综艺晚会到电视选秀再到如今的音乐竞猜类节目,在这些不同类别的音乐综艺节目中,诞生了《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不同类型的“爆款”。从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诞生开始,我国综艺节目不仅进入了版权引进的井喷时期,同时音乐类综艺节目也踏入了进一步转型升级时期。而在不同类别的音乐综艺节目中,音乐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些综艺节目也在不断推进着音乐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不同的综艺节目类型,都多少对音乐文化进行了运用,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在综艺节目的表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其中,音乐类综艺节目在我国是主流综艺节目类型之一,随着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形态也越发多样化,并展现出各自的社会影响。
选秀竞技类选秀竞技类音乐综艺节目的诞生时间相对比较早,影响力也是各类音乐综艺节目中最为突出的。2005年,《超级女声》诞生并将我国的选秀竞技类节目推向了高潮——而“草根明星”是广大受众心中的“共情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此类节目的影响经久不衰。
从专业级别的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到腾讯视频推出的网络综艺节目《明日之子》,都各有侧重地在选拔不同的音乐人才。而竞技作为一种传统的选拔方式,最直接的结果自然是为歌坛输送人才。例如,专业级别的“青歌赛”,无疑给许多优秀的青年歌手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这些年轻人能够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也让有才华的新人有可能通过这样的平台正式登上歌坛。
除此之外,选秀竞技类音乐节目当中还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原创音乐。其实,除了观众所更为关注的音乐表演者、歌手以外,歌曲的创作者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中国好歌曲》这一档节目,就是通过竞技的方式,来鼓励原创歌手的参与,让他们能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如此去挖掘一些幕后的创作人。这类选秀节目一开始可能更多地是通过制造“热门话题”或通过与那些受关注度较高的明星的“联结”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如今,此类节目也越来越鼓励多元化,亦能从中“生产”出更多类型的人才,从而推动音乐产业的发展。
明星竞技类在竞技类型的节目中,以明星“对决”(俗称“PK”)的形式来组织的节目自然是观众关注的热点,如湖南卫视的《歌手》(原《我是歌手》)便是此类节目的代表。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已成名的歌手敢于走向比赛,便必然要在节目中有高质量的歌曲产出。高关注度和与对手比较所产生的压力,激发出歌坛“老手”们的创作改编潜能,赋予“旧歌”新的生命。而也有许多歌手坚持自己的音乐追求,更是为观众带来了许多“小众”的优秀歌曲。通过明星的吸引力和节目效应的带动,一些原本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歌曲得以传唱。
像这样的普遍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在音乐综艺中的产出,还加入了观众互动投票的元素——通过对此进行观察,还可以了解我国观众的音乐欣赏审美现状。与此同时,明星“PK”的方式让受众的观赏对象从“平民化”的竞技上升到资深歌手级别的竞技——经过高水平的竞技的耳濡目染之后,受众的审美标准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的。
互动类这一节目类型目前还不太普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湖南卫视与“社交K歌”类手机应用APP“唱吧”合作的《我想和你唱》。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唱卡拉OK”,而借助节目的影响力,有更多的人被吸引来加入这样互动的音乐世界。无论是对于节目还是对于APP还是对于“手机K歌”的音乐生活风尚而言,这都是一种很好的推动方式。这类节目把更多的人“划”进了“K歌社交”圈子,提高了人们对音乐的参与性,进一步让音乐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
文化教育类文化教育类节目是在国家广电总局开始鼓励文化科教类节目后所发展起来的节目类型。此类节目的重点是传播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它们虽然也有着“竞技”的元素,但是其本质和选秀竞技类的节目大有不同,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宣传与弘扬文化。继《中国诗词大会》等几档节目之后,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综艺节目《中国民歌大会》。这一档节目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中集结了中国民歌界的优秀歌手,而且加入了纪录片、剧情等不同的手段来宣扬中国的民歌文化,将自身打造为一档民歌文化题材的节目。而这档节目也只有通过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平台才能够得以发挥它的作用,才能汇集如此多专业人士。该节目不仅体现了的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其文化性。在笔者看来,《中国民歌大会》所折射出来的也是人们的综艺文化传统回归意识——借由综艺节目来传播传统艺术,以达到文化科教的目的,这也是电视节目自初便有的功能。电视以及如今的网络视频平台,作为媒介来传播音乐、传播文化,应当是其本有的社会责任。
音乐在其他相关类型的综艺节目中的应用音乐作为基本的艺术形态,在音乐类型以外的许多综艺节目当中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下举几个与音乐相关的综艺节目类型为例。
一种是舞蹈类节目。舞蹈与音乐本就相辅相成,“歌舞”更是被合为一个名词,由此可见二者联系之密切。所以在舞蹈类节目中,音乐成了必不可少的元素。例如,在今年年初推出的《这!就是街舞》中,涵盖了许多的舞者“battle”(激烈比拼)环节,而配合该环节来编配的音乐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需要让音乐的律动符合不同舞种的韵律,而每一个舞种所使用的音乐类型都是不一样的,而“激烈比拼”环节需要混合不同的舞种——这就非常考验音乐DJ的功力。而在这个时候,音乐对于舞蹈节目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与此同时,舞蹈和音乐也体现出了文化上的统一性,如嘻哈音乐和街舞其实就都是当下年轻人“潮”文化的体现,也正如民族音乐和民族舞共同体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一样——它们在律动当中融为一体。
二是“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这类节目从2017年出现,到今年《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的火爆,无疑都离不开音乐。在偶像团体的养成过程中,歌唱能力是需要考核的基本功之一。例如,在《偶像练习生》中,所有的舞台表演都与音乐有关,不管是舞曲还是抒情慢歌,音乐都必定是其中的重要功能模块——因为这是最直接的舞台表现形态。在节目后期,甚至还出现了许多专业音乐制作人为节目和选手制作音乐的情况,可见,音乐对于“偶像养成”类节目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音乐游戏类节目——比如浙江卫视推出过的《我爱记歌词》,虽然说参与嘉宾并非直接在音乐上进行较量,但是从“记歌词”的角度来进行比赛,另辟蹊径地创建游戏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综艺策划思路。
在整体上,综艺节目在娱乐产业的环境中,借用偶像明星带来的粉丝关注度,也给音乐文化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动力和产品形态的可能性。
在音乐类综艺节目中,单纯的歌曲翻唱已经难以满足观众们的胃口,歌手们必须推陈出新——即便是演唱原有的歌曲,也需要结合不同节目的特色、不同观众的喜好来进行改编。而其中较突出的是在《梦想的声音》、《歌手》等节目中“一线”歌手们所翻唱的“金曲”。例如,在第一季《梦想的声音》中,林俊杰改编的《女儿情》,重新“唱活”了这首“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当期节目在当日同期节目收视率排名中居首位(收视率1.677%)。又如,在《歌手》第二季中,汪峰改编的诞生于网络的“二次元歌曲”《普通Disco》,也给予了歌曲表达不同的可能性。在这样关注度高的节目中,无论是依靠改编手段唱红“冷门”歌曲,抑或是老歌新唱,在压力的促使下,歌手皆须在短时间内提交出高质量的作品。在老歌焕发新貌的审美冲击下,观众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很有可能得到有效提高。
在所有艺术品类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去芜存精的过程,而有效的翻唱能够使一些好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断衍生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而媒体的力量也推动了这一进程,音乐综艺节目中诞生的高质量改编翻唱歌曲就是其产物。“一线”歌手在平时大多仅会关注于原唱或是自己的歌曲,不会去创作过多的改编曲目,可以说,如果不是音乐类综艺节目的推动,数量众多的高质量改编曲目是难以如此“爆发式”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的。
在追求“流量”的娱乐文化时代,新歌和新人难以在歌坛立足,而原创音乐以及原创音乐人才缺乏的问题在我国的音乐市场上似乎又是长期存在的。而通过综艺节目这个途径,更多的选秀新人以及原创音乐得以站到大众的眼前。
在推动原创音乐发展、为乐坛输送“新生代”的创作力量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节目就是《中国好歌曲》。这档节目将关注点放到音乐的创作人身上,致力于推动原创音乐的发展。其中,由资深音乐人担任的“导师”角色变成助推的力量,来直接来推动原创音乐的发展。在该节目中,也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原创歌曲,如2014年第一季的总冠军霍尊的《卷珠帘》获“年度好歌曲”称号,后来还被众多著名歌手翻唱;而如霍尊这样的优秀青年原创音乐人也在这个节目当中脱颖而出。同时,节目当然也具有“真人秀”最大的特点——“剧情化”,通过剧情推动来进一步展现歌曲背后的制作故事,使得每一首歌的生命更加活灵活现,让观众对“歌曲”本身的认识更进一步。
而很多其他的音乐综艺节目,也能够挖掘一些具有音乐创作天赋的新人。例如,在腾讯视频推出的《明日之子》节目中,第一季的冠军毛不易,也是一名极具风格的原创歌手,他的单曲几乎都是自己的原创,其中的歌曲《消愁》更是广为传唱,并且受到很多业内歌手的喜爱并加以翻唱。而如果没有电视综艺这样一个平台,对于如毛不易这样的“生长于民间”的“非科班”原创歌手来说,是很难走到大众的视线当中的——这也是电视综艺节目的魅力和“造星”功力所在。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以及文化节目兴起的趋势之下,在许多音乐类综艺节目中,传统音乐的比重有所增加,这也让综艺节目中的音乐元素更加多元化。特别是那些人们心目中的“顶级”歌手的演唱,往往会加入传统乐器演奏的方式,使得音乐层次感更加丰富,如腾格尔、萨顶顶这样拥有着强烈民族特色的歌手便是如此。这种做法也能够有助于将民族音乐进一步传承。
东南卫视的《天籁之声》则将自身整体定位在民族音乐的弘扬方面,以发展民族音乐为其一开始的目标。数位音乐功底深厚的、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演唱者,如龚琳娜、哈雅乐团、腾格尔等加入演出,节目以不同的任务为考核内容,让这些参演嘉宾在完成音乐任务的情况下能够表现出自己民族独特的音乐魅力。这样的一档节目更多地体现出音乐真人秀的性质——以给音乐人派发创作任务(以民族音乐为创作元素)作为情节主线,来给观众分享一些民族音乐人的故事,而观众在进一步认识民族音乐的同时,还能看到在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坚守背后的重重困难,并能够了解到更多关于中华民族音乐传承的历史和知识。其实节目的设计本身也并没有多精巧,而是胜在关注了民族音乐文化精髓。通过电视传播,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并愿意去进一步走近和感受民族音乐。《天籁之声》这档节目集合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歌手,将民族瑰宝通过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可见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作为兼具文化教育作用与娱乐功能的综艺节目,《天籁之声》的尝试可以说是成功的。
2017年《中国有嘻哈》的走红,使得嘻哈文化更多地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虽说此前国内某些城市已经有了嘻哈文化传播的土壤,但是其传播程度离在全国范围内“落地”还有着一定的距离。而如今随着互联网媒体的高速发展,这种小众文化的“一夜走红”成为可能。借助于明星的“高流量”,以及极具“话题度”的剧本,这档节目本身便具备了走红的条件。加上节目模式的创新设置,如“情节”中的矛盾与冲突,配合与其他产品合作的线下热点营销,观众可如同“看剧”般地来观看这样的一档真人秀。尤其是其中的“戏剧冲突”成了节目的核心卖点——例如,让吴亦凡、热狗、潘玮柏、张震岳这样的吸引粉丝眼球的明星嘉宾去与选手结队,通过他们“选兄弟”的过程,达到戏剧化的目的。而嘻哈文化也得以借助这样的热度进入观众的视野。
当然,像嘻哈这样的“亚文化”,不否认其娱乐传播具有一定的可看性,但是考虑到其“适用性”及其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影响,对其如何进行传播的确需要斟酌。所以,在此类音乐综艺节目中,虽然核心卖点可能并非小众文化本身,而是明星、热点、“流量”,但是由于节目的爆红,也加大了对小众文化本身的传播,而且很难预料到其中会出现怎样的负面影响。而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不一定能够看到娱乐现象背后的某些负面的文化影响,所以,从娱乐文化管控的角度,需要对具有一定的“地下文化”性质的小众音乐类型的大众传播进行适度的把控,让音乐文化市场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在我国的综艺节目中,一些音乐作品在改编当中获得新的生命,得以再次传唱,同时,一些小众的音乐也能够在节目中得以传播。除此之外,原创歌手能够通过综艺节目进入大众的视野当中,从而推动原创音乐的发展。从这些方面来说,综艺对音乐文化产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通过综艺“流量”、娱乐“流量”来带动音乐产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在各类型综艺节目当中运用的音乐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其他文化的传播。比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便是通过歌咏的形式来传唱经典诗词。该节目借用明星来吸取受众的高度关注,综合传统与流行元素,打造出了一档高质量、高“流量”的节目,同时也通过传唱经典来传播了传统文化。可见,音乐综艺在音乐文化的传播方面有着其特有的优势,能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对文化的普及而言也是一种极具优势的手段。又如,在《中国有嘻哈》之后,继而出现了《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等一系列贴近年轻人的节目,带动了青年“潮”文化的潮流。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音乐综艺节目必然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来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娱乐和审美需求。作为一种音乐传播的载体,它的模式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方式给音乐创作者以压力和动力,来推动音乐作品的创新发展和传播。而音乐作品的质量、可听度的提高,也可以让综艺节目的质量得到保证。一首在节目中诞生的“金曲”,能够反向作用于节目,提高节目的传播力度和收视率或是点击量。
可见,音乐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与综艺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若能实现质量的共同提升,达到高度的契合,将能实现彼此的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