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捷 阿坝师范学院
《在那东山顶上》的歌词是仓央嘉措(六世达赖喇嘛)创作的一首情诗。他的诗词大多是对爱人倾诉仰慕、眷恋、向往之情,惆怅婉转的风格与他的身世有关。在西藏政治动乱的年代中,仓央嘉措更加愿意成为一名与世无争的诗人,追求内心的爱情。正如他写的那首诗歌“身处壮阔的布达拉,我是雪域威赫的王。游荡在繁华的拉萨,我是潇洒汉子宕桑”,他身处宗教争斗中,宗教带给他思想、生活上的禁锢,激发出了他内心成为“最美情郎”诗人的渴望。
曲作者张千一曾说,自己是有意识地接触各民族的音乐,了解、制作各民族的音乐。作曲家张千一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发展的推崇者,他写作了大量关于西藏的民族声乐作品,他的一些歌曲广为传唱,足以见得张千一先生对“藏族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对藏族风格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仓央嘉措在思念玛杰阿玛时创作了《在那东山顶上》这首情诗。后人将这首情诗谱成曲,为了使歌词更便于演唱,进行了部分修改。主歌的第一部分“在那东山顶上……浮现在我的心上”,诗人将这样的美景与美人一同描写,美丽容颜和洁白的月亮一同升起在东山顶上,不仅迷住了仓央嘉措的心,也让世人对玛杰阿玛的容颜和她与仓央嘉措的爱情故事充满遐想。主歌第二部分“如果不曾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如果不曾相知,怎会受这相思的熬煎”,表现出了情人相恋又不能相见,饱受相思熬煎的痛苦。其中,“啊咿~呀咿~呀啦尼”是带有藏语口语的音乐元素。所唱的“玛杰阿玛”是仓央嘉措的爱人,一位美丽善良的藏族女孩。她曾对仓央嘉措说过:“世上只有一个你。因为有过你,我与世上所有的女子都是不一样的。”
《在那东山顶上》的曲作者张千一在旋律中充分利用了藏民族音乐意境悠长深远的特点,多采用附点、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类型。这首歌曲是一首两段体歌曲,是不完全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并不完全相同。此曲为4/4拍,F大调,其歌曲的曲式结构分别用A、B来代表两段体。A(a+b+b+c),B(d+e+e+c1)。A(2+2+2+4),B(2+2+2+6)。此乐曲每个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乐曲最初用两个小节为主和弦的过门进入,每个乐段的第二乐句和第三乐句完全重复。此乐曲旋律优美、格调清新,体现了作曲家在艺术作品上大胆创新,又不失民族文化精髓的独特艺术品质。
藏语“丁夏”,在汉语中被称为碰铃,又称为响铃。铃高约6~8厘米,用绳子将两个顶端开有小口的酒盅状铃连接起来。丁夏多用于堆谐歌舞乐队。其演奏形式为将丁夏的两个铃铛口朝上,使其相碰击发出清脆的响声。
《在那东山顶上》在很多不同音乐版本中都有碰铃相撞的声音。例如:云飞的版本、谭晶的版本。在藏族音乐中,丁夏如同藏族少女身上窸窸窣窣的铃铛声,又如同牦牛脖颈上的铜铃在曲折的山路中发出的声音。丁夏的出现让这首歌曲充满了神秘感,丁夏的不规则碰击也带给听众一种听觉期待,增添了听众的视觉画面感,激发了听众的无限想象。
“昂叠”是一种有颤音特性的唱歌技巧。它主要通过吸气控制住喉部产生震动而发出各种颤音。“昂叠”是康巴地区的叫法,安多地区称为“昂合”,卫藏地区称为“缜固”。
谭晶在演唱这首歌时,运用的演唱方法为民通,就是常说的民族与通俗唱法的结合。她将更多表现藏族音乐的元素融入曲式旋律中,加入了一些藏族语言的装饰音,如“呀啦索”[1]。而青年歌唱家云飞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在歌曲的前奏和与第二段连接部分运用了“华彩型昂叠”的演唱方法,随心而发,融入了大量丰富的个人情感,两段“昂叠”都是即兴而发,且两段有着不一样的华彩部分,充满了大自然清新脱俗的自由之感。加之云飞是一名优秀的民族男高音歌唱家,他将这首原本由谭晶扮演的藏族妙龄少女来演唱的歌曲表演出了另一种俨然不同的风格。“一位帅气的藏族小伙,站在高原上放歌,远远眺望东山顶上那缓缓升起洁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他的心上。”也许由男声来演唱这首歌曲,更加符合从仓央嘉措一位男性的角度诠释这首广为流传的情诗,歌唱这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