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毅
古琴,古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中国古代文人视琴乐为精神载体,聊以寄托情怀,常与诗词歌赋相和,故有“琴棋书画”为文人四事之称。且琴位居“四事”之首,列为“君子修养之物”。古琴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当时的著作《诗经》、《左传》即有琴论文献留存。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古琴。其基本形制的奠定既与古代的儒家的礼法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又体现出道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可见古琴的形制是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于一身的。左传中有云: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佋心也。又有:中声从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佋湮心耳,乃忘平和。这又反映了儒家强调“中和”“平和”的理念,所以古琴音律崇尚以“中声”为美。
古琴琴身依照人身凤形而制,有头、颈、肩、腰、尾、足等。汉代典籍记载:“琴面上圆像天,琴底下平如地,琴身直立如人,为士子文人之象,合天地人之才,实天地心。”琴面“上圆而敛,法天”为阳;背板“下方而平,法地”为阴,符合天圆地方之说。根据资料记载,琴身各部位的比例对应了古代社会风俗,自然节气以及阴阳调和五行的理论。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有别;龙池八寸,象征八面来风;凤池四寸,象征四气应和;腰腹四寸,象征四季气候。可见古琴体现了器与道的和谐统一。
古琴各个部分的命名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古代阶级制度的体现。“宫商角徵羽”五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同时也亦有五行的讲究。传说舜最初只作五弦,象征五行与五音相对,第一弦为宫,尚中央土;次弦为商,商西方金;次弦为角,尚北方水;次弦为羽,尚东方木;次弦为徵,尚南方水。以此相睇相生,合于四序,大弦为君,小弦为臣,以合君臣之序,后增两弦称为文武象征君臣合恩①相传古琴最初有五弦,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古琴的材质选取也受道教思想影响颇有讲究。一般古琴的材质为桐木或杉木所制,因其属阳是以其为琴面;而由于梓木属阴所以琴底多为梓木而成,如此以取阴阳调和之意。而古琴形制多为面圆底方象征天圆地方的理念。琴宽六合;长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日周天,琴徵十三个,以此对应律吕天象中的十二个月,剩下一个象征闰月。在中国古代的诸多乐器中,像古琴这样被赋予了如此多的文化寓意的器乐绝无仅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古琴形制的形成是统治者主导意识以及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集中综合体现。封建统治者赋予古琴的特殊的使命性,故而在最早期的宗祀以及大型的祭祀仪式等都离不开古琴。认为古琴是与上天和祖先对话沟通的神器。因此这种宣扬古代君主尊卑思想的使命性也直接影响了古琴形制的演变。并且随着古琴不断发展,这种音乐文化不断渗透进社会,成为文人寄托志趣的一种方式。
1.狞厉的商周时期,呈现庄严肃穆的群体性审美。
商周时期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巩固集权统治,制定了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安定天下。古琴作为国家祭祀宗族礼仪场合所出现的礼乐器,也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发展逐渐生成的。这一历史时期所赋予古琴的使命是其教化功能,也正是这一使命才使得古琴与阴阳易学,封建礼法密切结合产生。所以这一阶段的形制以及各方面规范的制定与封建等级制度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是统治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由于商周是古琴形成的最初阶段,这种音乐文化形式起初被置之神坛,后来逐渐为士大夫阶层所拥有,作为文人雅士身份的象征,这也为古琴的文化属性奠定了基础。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是这一文化属性的绝美写照。古琴也就成为后世文人高士品德高洁曲高和寡的信仰符号。“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诗意的表达了古琴作为一种承载文人志趣情怀的格调。由于古琴形制工艺等各个方面还处于不断探索进步的阶段。所以这一阶段古琴形制的种类较为单一。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十弦琴,都与现在的古琴构造相似,比较符合商周的时代特点,崇尚肃穆大气,庄严规整。所以这时侯古琴的形制显然是尊卑意义大于其审美价值的。这样也决定了古琴在当时的形制必然是既要简洁大气,彰显皇权,又能很好地发挥音乐的教化意义。
2.雍容的汉唐时期,体现雄浑磅礴,飘逸洒脱的审美情趣。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其外形与曾侯乙墓的出土琴一样,属同一种乐器,这两张出土琴与现存唐代以来的古琴,不论在结构形制还是演奏方法,都应该是同出一源,一脉相承。唐琴的琴形主要有:伏羲式、神农式、凤势式、连珠式、师旷式、子期式、仲尼式、霹雳式等。其中历史最久的形制典型的要属伏羲式与神农式。这两种古琴的样式相对后世形制而言更为简洁大方,琴体起伏变化较少,外形规整统一。
据史籍记载,唐琴多浑圆,唐琴大致发展趋势基本为:盛唐琴之面板漫圆而肥;中唐至晚唐之面浑圆渐逊,圆则依然,装饰华丽唐琴的造形,各处比例均比较合理,既美观又便于弹奏。俗称“唐圆宋扁。”郑珉中在《古琴辨伪琐谈》一文中有过这样的概括:琴面的弧度,盛唐、中唐是“漫圆而肥”,弦下弧度较小,弦外部分较大;晚唐则弦下部分较厚;唐琴的肩部约在三徽以下,是“垂而阔”;唐琴在项、腰与额下三处向里收缩,其轮廓加圆减薄,使其肥而不蠢;晚唐时因琴厚度减小,无须减薄,故不存在这一特点。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鼎盛的繁荣时期,在300年左右的历史中,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高度发展阶段,所以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安定人民富足,人们逐渐将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表现在文艺美术方面,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名人,这些文人的出现也直接助推了古琴艺术的发展。由于唐代宽松包容的社会风气,人格个性得到充分彰显。文化上则呈现了一种多元与开放的态势。文人墨客倾醉于大唐的泱泱气息,形成了一种卓尔不群,荡气回肠的美学品质。李杜的浪漫情怀,王维的静境归一,唐三彩的富丽丰满健实,文人画南宗之滥斛,无不是这一品格的体现,这也铸就了唐代雍容大派,圆润饱满的审美特征。所有这些美学特征物化于古琴上,呈现了唐琴外形的饱满圆润。
3.内敛的两宋时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疏朗清淡、林泉高旷的个性化审美。
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可见当时的重视程度。历史上能与唐琴相媲美的唯有宋琴。宋琴由早期仿照唐琴形制发展而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形制风格。北宋初年的琴形,基本是模仿唐琴。后来,琴面的弧度渐渐自浑圆向扁平变化,形成了唐圆宋扁的风格。由于理学在宋朝的风行,自北宋开始,琴的外形则主要以仲尼式为主。到了南宋年间,琴形仍以仲尼式为主流。而同为仲尼式,外形又有了一定的变化。其主要变化,在于除北宋琴形的流形外,又流行出肩耸而形狭的式样,其形状更渐趋扁平狭小。元朝历时较短,在琴文化史上,属于过渡发展阶段。元琴的琴形,基本保留着宋琴较为扁狭的特点。在外形上,仲尼琴仍占绝大部分。
由于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仿古尊古的民族,对于古物有种特别的情感,遵从祖宗理法顺应天地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而琴的形制式样、整体风格乃至细部变化,都是在仿古的基础上再进行改进发展,因此,自宋代起,历代的仿古之风便盛行不衰。宋初仿唐琴之浑圆,后渐成宋扁风格。除弧度外,琴形尺寸也有变化。据《琴苑要录》记载:近代所效古制微短,其音促而细近代之人不稽于古,加其长阔,矫欲高鸣,失其琴者。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与宋代陈桥兵变簒谋立国的历史有关,所以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轻武崇文”的国策,这样就助推了宋代文化艺术的繁荣。宋词,宋画,宋代手工艺等等都表现出了极高的人文格调,成为后世文艺的标杆。加之宋徽宗赵佶以帝王之身,积极参与文艺创作,繁荣和发展了艺术领域。史书记载宋徽宗蓄南北名琴于宣和殿百琴堂,足见宋王室对琴的重视程度。从《听琴图》中可见,作为文人音乐的古琴艺术和古琴审美意识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发展。南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的“思故国”情怀,需要借助文学和艺术予以排遣,因此操琴逐渐成为一种雅致的社会风尚。故而使得“携琴访友”成为了这一时期经典的审美样式。
宋代是程朱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这种审美意识渗透到古琴上面,使得宋琴呈现扁小的风格。主要是由于其尊崇儒道,崇尚含蓄之美与文人气节的彰显。所以与唐代所崇尚的开化,充分发扬个性的时代特点不同,宋代的理性含蓄内敛逐渐自成一派,形成了与唐相媲美的另一古琴审美风格。由于程朱理学的根源在于儒教。所以宋琴贵仲尼式。在这一历史时期,仲尼式得到充分发展演化,也使得仲尼式成为后世主流古琴形制中的典范之作。
4.平和的明清时期 ,散发出崇尚个性的多元审美态势。
经历了唐宋两朝的发展,古琴形制基本奠定。到了明清两朝琴文化的发展都非常受到重视,明朝的宗室与民间斫琴之风皆盛。清朝则是民间斫琴盛行。由于前代的积累,加上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明清二代琴型逐渐丰富,种类也更多样化。明清两朝的新增琴形主要有:绿绮式、正合式、梁鸾式、清英式、万壑松式、飞瀑连珠式、蕉叶式等。这一时代的琴型的演变就更加丰富且多变了,造型也是更为大胆。吴钊先生曾对几种常见琴式的时代变化作过描述,例如:伏羲式和连珠式,在唐代面、底均较圆,肩、腰的转折处弧度较大;至宋、元时则面弧底平,肩、腰转折处棱角分明;再到明初,则面、底变得宽而且扁了。仲尼式是琴器数量最多的一种式样,因而情况也最为复杂。大致说来,南宋以前是“肩垂而阔”,琴体偏厚;南宋时是“耸而狭”,琴体渐薄;元至明初肩宽而扁,边棱带有圆势;万历、崇祯时则肩狭而棱角分明。
由此可见,到了明清琴形制的演变已经不仅仅是呈现出向某一方向发展的态势了。由于前朝统治阶级对汉族文化的压抑及禁锢,使得元代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创伤,汉族的知识分子隐退山林追求自我内心的修炼,一种英雄失路的文人悲凉充斥着整个社会。明王朝的建立,无疑给汉族的知识分子开启了一扇大门,因此人心思治,社会呈现发展的勃勃生机。古琴在这一时期由元末的遣送愁怀直接转换为对于盛世的积极向往。源于文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价值意识的增强,故而在形制上也就不会固守成规,大胆以自我美学的标准进行改造。加之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在这一时期,社会的物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得这一时代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多样性。也正是这种多样性才为传世的古琴文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遗产以及丰富的历史参照。
古琴作为一种古代最为流行的乐器,既是一种取悦大众的娱乐形式,同时也是古代文人遣诉高尚志趣的体现。对于我们来说反观这一古老艺术,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音律艺术来看待,而是视其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重视,透过器物和音乐本身,体味其所承载的古代文化思潮以及当时的社会普遍审美。
由上文可知,古琴虽为古代文人附庸风雅的一种乐器,但其在政治以及思想领域也有着多重意义,它是统治阶级意志以及社会思潮的综合体现。《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由此可见,道器分离,孤立存在是不可取的,其生命力也是不长久的。在古琴身上“器”与“道”源出一体,和谐而统一,很好地体现了道器合一的最高造物境界。古琴形制变化的几个时期,其风格演变基本反映了当时朝代的统治意识以及当时的社会气象。这种气象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而以精神层面的又尤为突出。商周作为早期封建集权统治的社会,是各礼法制度等方方面面慢慢演化完善的一个时期。作为统治阶级而言,如何巩固统治是其核心所在,礼教的教化作用对其统治的作用不可替代的,故而这一时期成为古琴形制奠定的关键时期。由前文提到的形制、命名、用料等方方面面的讲究来看,这一时期的发展蕴含了迫切的政治需求。相比之下,唐宋两朝的发展则是当时审美以及意识形态的体现。首先唐宋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对强盛的时代,人们对它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从而也影响了其形制的变化。唐代崇尚圆润饱满的审美,所以唐琴多演化的饱满大气。宋由于是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各思潮流派的兴起,其文人含蓄内敛的审美意趣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宋琴在唐琴的基础上有所收敛,形制相对较为含蓄精巧。宋以后的明清两代则是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一个历史时期,且古琴形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已经基本奠定,为这一时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所以明清形制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在前代的基础上种类更加丰富,其变化也更加多样。
古琴整体风格的变化,往往与时代密切相关。同样的式样,在不同的时代,往往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因此,把握这方面的变化便显得至关重要,而综合全文来看,出现历朝历代的琴制变化与当时的文人审美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也是历代文人审美意趣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反映了社会思潮以及统治阶级意识。从最初的音乐是为了教化慢慢演变为教化与娱乐相统一,结合了各个朝代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通过古琴这一载体集中展现。所以说古琴既是一种传播音律的载体,同时也以其独特的承载力反映着历朝历代的文化演变。
王灵毅 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
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郑珉中.两宋古琴浅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04).
[2]郑珉中.七弦琴的原始阶段初探——与吴钊君商榷[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04).
[3]郑珉中.唐琴——九霄环佩[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04).
[4]隋郁.《琴苑要录》斫琴文献探赜[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0.
[5]吴钊.中国古琴珍萃·总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6]刘长卿.听弹琴[M]//刘长卿.刘随州集.
[7]孔安国.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
[8]桓谭.新论·形神[M]//桓谭.弘明集.
[9]左丘明.昭公元年[M]//左丘明.春秋左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