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梅
老火靓汤,需要新鲜的食材,大火煮沸后再小火慢慢地炖,说的是“煲”;香醇入口的咖啡,需得平衡好粉量的调节和研磨的度,讲究一个“调”;酸辣爽口的泡菜,得经过浸泡发酵,才具有千般滋味、万般风情,靠的是“泡”。同样,上乘的习作,需要恰到好处、适时的点拨,贵在教师的“导”。习作教学中,怎样让表达真实地发生,真正促进学生言语水平的提升呢?
小学生好奇心强,但在观察中缺乏细致、耐心的深入思考,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往往并不深刻。习作中,他们虽然捕捉到了素材,但往往遗忘了某些细节,以至于出现回忆链中断的现象。此时,教师如果顺着学生的思路,巧妙地质疑追问,就可以唤回学生的思绪,使人、事、景、物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以写“我的爸爸”为例,确定说爸爸的什么事不难,怎么说具体生动就有难度了。一个学生在《爱睡懒觉的爸爸》中这样写道:“结果早上我们都起来了,他还钻在被窝里睡……”教学中,我趁机追问,学生在我的质疑引导下,表达便逐渐趋于丰富完善——
生:老爸昨天晚上说今天早上给我和妈妈买早餐,结果早上我们都起来了,他还钻在被窝里睡。
师:老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
生:老爸像一只弯曲着身体的大龙虾,头埋得低低的。
师:老爸睡觉的样子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真形象!大家想一想,如果老爸说了早上买早餐,结果却睡懒觉,你会怎么想?
生:我手里有零花钱,就自己买得了。
生:我就揭开他的被子,挠他的脚心。
生:我就拿起碗呀、杯子呀,敲敲!
师:总之呀,不让老爸接着睡。小曾,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一见就恼了——是不是又想让我出去买?我还没想好吃什么呢。我不是养有鸽子嘛?就想着逮几只出来把他吵醒。
(师生哈哈大笑)
师:啊?还有这样的办法啊!你的想法实现没?
生:没有,我跑到阳台上一看,鸽子没飞回来。
师:本想用鸽子整一下老爸,这时候鸽子却没有了影儿,你怎么想啊?
生:这些家伙,吃喝的时候尽在我眼前晃,急用时却不知跑哪去了!白养你们了!
(师生捧腹大笑)
师:我们哈哈大笑,是因为小曾同学善于观察,并说出了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真情来自真实啊!
上述片段中,开头学生的描述三言两语,没有捕捉到精彩的“特写镜头”。此时,教师有意识地追问:老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老爸没买早餐,你会怎么想?小曾,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将镜头“定格”,就给了学生细细回想的时间与机会。由于这些问题的引领,学生不仅在头脑中回放了当时的情景,而且对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整件事情的描述也变得丰富起来。
在老师不断追问的过程中,老爸睡觉的姿态,“我”想用鸽子引老爸起床等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的表达也变得层次分明、生动细腻了。教师的步步追问,学生无一遗漏地边回忆边叙说,其实就是叙述这件事时需要交代清楚的细节。细节,落在眼里,便是风景;映在心间,便是情思。教师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促思启问,学生乘兴而上,对人物特点的表达就有感而发,语言也显得趣味十足。
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现场表达中,我们会发现总有部分学生参与不进来或处于游离状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欣赏张祖庆老师的创意写作课《更好的世界——〈微电影与微辩论〉》的现场“微采访”环节——
(出示采访任务和采访提示)
师:本次辩论会没有主席,只有大众评审团——全体听课老师。掌声感谢老师们接受我们的采访!现在,请你再一次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灵。听了老师的一番观点,有没有同学改变自己的立场?请从自己的位置上站出来,走到另一方。
(两位改变观点的学生,从位置上站起来)
师:你听了老师的什么观点而改变了自己的立场?
生:我听了董老师的发言,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老师的话让我明白,父亲安东的做法虽然教育了自己的孩子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对修车工的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为这样的话,修车工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父亲可以帮助自己解决一切,以后他也会像父亲一样去打别人。
师:嗯,崭新的视角!所以,你改变了你的态度。
(又一生发言略)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课堂还荣幸地请到两位特别的家长,他们是两位同学的爸爸妈妈!欢迎爸爸妈妈上台。(热烈鼓掌)现场选一个小记者来采访吧。
(现场选一个学生当主持人采访家长)
生:叔叔,您好!看了这部微电影,请问您是支持安东还是反对安东?
家长:孩子们,老师们,今天看了这部微电影后,我还是站在安东的一方。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用爱去传播爱,而不是用暴力去传播暴力,我一直觉得爱是世界上最永恒的一种力量。(台下掌声响起)虽然对孩子暂时的影响是一定存在的,安东能够解决的问题完全能够通过暴力去解决,我相信他做得到,但是他选择了忍让的办法,这并不代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要去忍让。当我们核心的根本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们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应该用暴力去传播暴力。谢谢!
(掌声)
生:吴妈妈,您的看法怎样?
……
《更好的世界》影片内容引起学生的思考——对于父亲安东的做法,你是认同还是反对?面对这样有难度的话题,如果这个过程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显然有些学生会显得被动,甚至有的会感到无从下手。张老师先引导学生采访现场的听课教师,再请两位家长上台接受采访,让所有的学生都亲身体验了当一回小记者的生活。学生在表达中一起思考、一起欢乐,共同的经历让他们在情感上“同甘共苦”,从而有了存在感,立刻融入到情境中。在采访互动中,更多的学生、现场教师、家长参与其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讲出自己的心声,每个学生都主动与周围的参与者完成信息置换,从而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张老师把影片中的“生活事件”引入教学,充分利用现场教师、家长这一教学资源“用件”,让课内课外、场上场下有效衔接,将作文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这样就给学生口头表达与写作搭建了“真实的言语人物”“真实的言语情境”的阶梯,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高涨的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拾阶而上,积极投入到采访中,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力、思辨力,激起了他们心中的涟漪,学生也就有了更深的感触。
李吉林老师说:“在学习活动中,儿童必须是主体,没有儿童主动地、愉快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没有儿童主体意识的发挥和主体自由的体验。”张老师通过创设采访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将影片内容的感悟以辩论的形式打开。这样的表达体验,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提升,更是精神的洗礼。由此可见,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时,也就能够促进他们的思考,激发其表达欲望,让其真正做到情动心动、乐于动笔。张祖庆老师“微采访”环节的设置,给了我们很好的教学启示。
心理学认为,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带给学生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而表演,是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如于永正老师《爱鸟》的教学片段——
师:(老师让学生把眼睛闭上休息,自己扮成猎人,手里提着一支猎枪,蹑手蹑脚地来到林子里。学生睁开眼睛,哈哈大笑)同学们,正在这时,树林里来了一个猎人。哈哈!这树林里的鸟真多呀!瞧,这只大山雀多肥啊!我看它往哪儿飞!(说完,举枪瞄准,“啪”的一声枪响)唉,没打着。(见生无动于衷,提醒)你们应该干什么?你们能让人随便打鸟吗?你们怎么坐着不动呀?
生:(纷纷站起来,齐声)叔叔,不能打!不能打!
师:我能打,我的枪法好得很!别吵,别把鸟儿吓跑了。
生:(齐)不行!因为鸟可以捉虫子。
师:我知道。可是它的肉好吃。俗话说:“宁吃飞禽一两,不吃走兽半斤。”不信我给你们一人打一只,拿回去烤一烤,尝一尝!
生:(齐)不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齐)因为鸟能吃害虫呢。
师:吃害虫?一只小鸟能吃多少害虫?打死三只两只没关系!
生:一只大山雀一天可捕食害虫200多条。
师:我才不相信呢,一只小鸟能有这么大的饭量?
(笑声)
生:叔叔,这是书上写的。那一树林子里的鸟一天能吃多少害虫呀!你要是一天打一只鸟,这树林里的鸟迟早要被你打光的。这样,大自然的生态就失去平衡了!
师:(做醒悟状)是吗?
(让学生坐好。老师放下枪,去掉猎人的装束)
于老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创设了惟妙惟肖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文本描绘的情境中一路前行,深入人物内心。老师和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境对话,唤醒了学生的回忆,激起了他们的想象、表达,从而再现了场景。表面看,于老师和学生是在模拟当时的场景,实则是不露痕迹地激活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强烈表达的愿望和写作灵感。从现场来看,于老师细腻地表现出“猎人”打算捕鸟时的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对“猎人”的劝解有理有据、情真意切,很有说服力。
整个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和孩子们寓教于嬉,亦庄亦谐。充满童真童趣的现场表演与习作巧妙对接,让表达少了约束,变得好玩、自由灵动,将学生的体验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学生欲说还休,真情吐露,抒发情感。老师们赞叹不已,竞相效仿。
课标要求:“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如果在作文指导时穿插课文中的阅读材料,就等于在模仿与运用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从而真正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1)五壮士是怎么出场的?引导关注第2自然段,梳理出作者按照人物特点对五壮士的有序描写,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整体印象,这就叫连点成面、逐一亮相。(2)五壮士中,谁被刻画得最为细致?引导学生聚焦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战士表现的相关句子。(4)分别出示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和战士们的句子,在朗读中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安排?(5)总结出描写班长是重点,要刻画得详细,对战士们一带而过,刻画得简略,这种方法就叫点面结合、详略得当。(6)总结:不论是连点成面,还是点面结合,都是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描写群体人物的时候会经常用到。出示情境练写。
王尚文教授说:“语文学科应以教材的言语形式为教学的内容。”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还应关注言语形式和表达运用。在本片段教学中,教师聚焦人物——五壮士,以敏锐的目光关注语言“点面结合”的写作秘诀,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的不同表现,领悟到写法“连点成面,逐一亮相”。接着,分别出示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和战士们的句子,在对比朗读中思考作者这样安排就叫“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最后,当学生明白“连点成面、点面结合”的方法后,进行情境练写,把学生静态的学习转化为动态的输出,达到了活学活用的目的。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给孩子们搭建了学习的支架。以教材为例子,做到读中学写,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识方法、用方法,为学生的习作架起了人文性和工具性连接的阶梯。学生乘坐教师帮他们建构的有效旋梯,扶摇直上,享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由读到写带来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