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职校企产教融合之困:专业集群建设

2018-01-25 13:51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集群办学技能

李 明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2017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指出,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进协同育人,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人才供需“两张皮”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稳健发展,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职教育从数量发展转变为质量提升迫在眉睫。现如今校企双主体结构运行中普遍存在一热一冷现象,如何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匹配,助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仍然是很多高职院校办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困境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和产教融合几个阶段地探索,重点致力于解决两大矛盾:一是产业所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与大批高职毕业生无法胜任企业岗位工作,导致就业对口率低之间的供需矛盾;二是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岗位职业需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归根到底,这两个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高职专业建设与地方区域产业结构对接不紧密所造成的。具体表现如下:

1.办学定位不精准

校企双主体结构,彼此缺乏深入了解和沟通,体制机制之间的差异性制约着两者之间互通的有效性。加之,高职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佳、竞争激烈,在面临生存压力巨大的现实面前,致使一些高职院校盲目树立“高大上”的办学目标,脱离建校基础和发展实际,制定过全的专业和过高的建设目标,把建设“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作为办学蓝图,而实际目标落实上还未实现“市一流、省一流”的基本目标;还有一些高职正走在升本的路上;还有一些高职院校领导来自于本科体制,未曾了解、研究和掌握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无法精准规划办学方向。因此,很难准确定位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和发力点,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功能发挥。

2.专业设置不匹配

地方产业结构受市场经济调整波动性较大,不同的产业对人才专业技能和素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必须根据产业结构的实际需要开设专业,市场对劳动力结构和素养的要求必须融入专业培养目标中,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滞后性明显,既缺乏紧密对接,又缺乏联动的动态调整,对市场信息反馈敏感度低,反映迟缓,都将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3.技能考核偏离职业标准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国家技能考核体系。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未充分彰显高职教育技能考核特色,职业资格证书出自多门,证书花样繁多,标准不一,造成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降低,且无法表征企业对职业所需基本技能的描述。学生为了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准入证,要接收重复考核或培训,形成人人有证也无法鉴定真正掌握技能的程度和级别,甚至学生即使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也与学生的实际操作运用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一现象已经偏离职业标准的概念描述,因为所谓职业标准是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是接收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多数院校还未实现“课证融通”,职业标准对接技能考核还未融入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破解校合作企产教融合之困的对策

破解校企产教融合瓶颈,归根到底要重视并加强专业集群建设。一方面树立职业教育错位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实施专业紧密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改革。可借鉴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用集群化发展理念破解这一困境。

何为专业集群?专业集群是对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按照集群状建设的原则,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为龙头,充分融合若干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专业的有机集合。但构成可以是多个职业院校符合上述条件的专业整合资源,合力对接产业集群共建、共享的集合体。其并不是数量上的简单叠加,更不是将所有专业纳入集群建设,而是要形成政、行、校、企的合力,助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效,确保人才质量符合企业需求。

1.构建职业教育区域错位发展理念

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几年量的扩张,校与校之间专业同质化建设情况严重,工科职业院校专业基本都设置有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网络信息技术等;文科职业院校专业基本都设置有会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更是应有尽有,呈现出传统专业校校有、新生专业跟风上的现象。不分析、不研究本校基础和资源,失去立足条件的专业设置,无法凸显专业竞争力,更谈不上彰显办学特色。反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浪费,甚至表现出了资源配置的分散,不具备合力效益,还致使学校之间互挖生源,大大影响了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声誉。

2.搭建对接产业集群的校际专业集群建设理念

职业教育校际专业集群建设是顺应产业集群需求的创新举措,专业集群建设是全局性的战略变革,需要决策者和管理者根据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建立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群、专业群的动态研制机构,规划、实施校际之间专业集群建设。要对传统专业设置流程进行改革,全面开展立足各校优势和特色专业基础上,以重点专业为核心,进行优势资源共享建设,完成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主动适应和有效服务。这是职业教育在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的战略变革与创新。

3.构建适应产业需求,对接产业结构的专业设置

地区产业结构会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进行升级调整,淘汰高耗能产业、发展朝阳产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产业升级需要人才支持,因此需要将高职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纳入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将专业结构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办好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办学质量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专业,建立面向产业、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高职院校要在政府和行业的指导下,实施主动对接职业和岗位的专业设置。同时,支持高职院校为未来建设新兴产业和技术变革与进步所需的新专业。

4.构建对接产业技能要求的专业课程资源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学到真本领。安排什么样的课程,决定人才所拥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养。构建基于专业岗位群工作过程,与“校企共育,岗位共任”相配套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对接典型企业的典型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典型技术能力,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块,并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资源库,优先享用课程资源和人才资源成果,互惠互利,激发企业主动参与学校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同时,注重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整合素质类课程,将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有道德、有技能、有素质、有情操的高技能人才。

5.建设适应产业集群需求的职业教育师资资源

当前,高职教师多数属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经历,掌握现代企业技能的教师数量较少,造成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技能滞后。师资是专业集群建设、课程改革、教学传授的直接执行者,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建立技能型兼职教师师资库,建立混编的教师师资团体制机制,打通学校师资和企业技师工作互通、双向流动的政策激励措施。一方面,弥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师资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并加快师资主动向“双师型”目标迈进的进程。

三、结语

事实上,专业集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发展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积极研究和探索区域内高职校际专业集群建设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构建原则、建设内容、运行机制、政策激励,这既是高职特色不断凸显的必经之路,也是高职衔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对加强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变革,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应该不断完善高职专业集群的建设。

猜你喜欢
集群办学技能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