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宛霖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常德 415000)
钢琴即兴伴奏属于一种仅仅结合旋律即可以对伴奏音乐进行弹奏。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中、校外的群众艺术活动中这一技能得到广泛应用,拥有较强的实践性与适应性。当前,国民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与普及,更多的青少年正逐渐对钢琴的弹奏技巧进行掌握,为能够把钢琴基础转换为钢琴技能,需对钢琴即兴伴奏有关理论进行全面学习。将即兴伴奏应用到初等教育中,可对学生的钢琴能力进行有效拓展,将钢琴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初等教育,借助即兴伴奏可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调动,将自身的感染能力加以提升,营造出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与理解各种音乐,进而促使各种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完善。具体包括以下两点:(1)结合现场状况,在初等教育中对即兴伴奏进行合理的设置,以便学生能够记住歌曲的旋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钢琴即兴演奏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不同歌曲的内容、段落的内容、情绪变化,开展对应的钢琴伴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歌曲,使其通过自身体会对钢琴演奏技巧、情绪变化之间的联系加以充分体会,这就使得歌曲的立体化得以提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歌曲,使其能够在旋律中将自身的音乐与音准感知能力进行提升,对音乐演唱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确定,最终更好地演绎歌曲。(2)准确地演绎歌曲情感,在歌曲演唱中应用即兴伴奏,可对歌曲所具有的内涵与情感进行全面的演绎;同时,教师借助音乐教学中不同的歌曲全方位地认识歌曲的旋律、音色及和声等,将歌曲的和声与调性立体性进行增强,结合多种歌曲借助特定的伴奏形式对歌曲所含有的情感进行凸显,以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歌曲的情感,并能够在演绎歌曲的过程中、歌曲学习中对具体内涵进行掌握,大大增强歌曲的演绎效果。
在合唱教学中,学生所具有的沟通、配合、服从等品质,有利于提升其审美能力。合唱的伴奏方式有节奏与声伴奏音型、柱式与弦伴奏音型、分解与弦伴奏音型。在合唱中,伴奏应有背景进入到前景,其并不处于从属地位,需结合情节的变化做出适当的改变,具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同时,即兴伴奏的这一独立的表现可将其在合唱中的地位加以提升,让合唱拥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此外,在合唱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积极创新与探索,借助多种方式对合唱的艺术表现力进行丰富,将即兴伴奏的作用进行全面发挥。
(1)即兴伴奏在抒情歌曲中的应用。在初等教育的音乐教学中,抒情歌曲占据着较重的比例,教师可结合抒情歌曲的特点,应用即兴伴奏增强歌曲和音乐的紧密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可依据多种抒情歌曲节奏、情感、进行相应的钢琴伴奏;在这类歌曲中应用即兴伴奏,应结合相对比较特殊的音乐旋律加以重复弹奏,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抒情歌曲特征,如:在《摇篮曲》的欣赏中,教师能够借助半分解、弦织体钢琴技巧加以伴奏,即弦根音与左手一直不动,借助三音五音、根音的转换形式进行,以此对一个来回摇晃摇篮的摇篮弹奏感觉进行构建,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摇篮曲音乐,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行提升。(2)轻快类型的歌曲属于较为多见的一种题材,该类歌曲的特点为:比较自由的旋律、比较自由的节拍、比较自由的力度、紧密的结合词曲、感情细腻、极具诗情画意。由于这类型拥有十分多的伴奏歌曲与伴奏织体,但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其只能结构常用的音型,主要有:一是半分解与弦织体,就是对和弦的一些部分加以分解,如结合双音与双音、结合单音和双音等;二是分解与弦织体,就是和弦音能够借助音区、节奏等依据排列进行变化,即对和弦音进行分解,进而产生一个一个单音的演奏;三是琶式式织体,即同交替实现左右手,借助和弦加以转化,节奏较为平稳,具有极佳的演奏效果。此外,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对歌曲中的内容进行思考与表达,并借助钢琴对不同的音调进行弹奏,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的音乐,进而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印象加以大大增强,并提升其音乐知识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初等教育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效、科学地应用即兴伴奏,对一个轻松、愉快、自由的音乐学习氛围进行营造,调动音乐学习的热情及主动性,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艺术素养、音乐知识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