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解答高考文化常识题

2018-01-25 11:18海南周松林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2期
关键词:常识加点君子

海南 周松林

201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中,明确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和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的导向作用。文化常识考查考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除了重视平时的积累外,也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

一、巧用文言材料中的语境信息进行推断

从文言词语角度考查文化常识,所选词语符合该文言材料的语境,因此可以巧用文言材料中语境信息,根据前后语境的信息进行推断。

【真题示例】(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例题分析】

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需结合语境才能理解。根据原文信息“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因二孙杀人事未发觉,所以拷问子春,最后的结果是二孙自杀。抓住原文材料的这些信息,结合特定的语境,可以推知“然后再作考察”的说法是错误的。“考”是通假字,指拘捕拷问。不正确的是B项。

【模拟演练】

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也……高祖受禅,使中书舍人刘师知引恪,令勒兵入,因卫敬帝如别宫。恪乃排闼入见高祖,叩头谢曰:“恪身经事萧家来,今日不忍见许事,分受死耳,决不奉命。”高祖嘉其意,乃不复逼,更以荡主王僧志代之。高祖践祚,除吴兴太守……

(节选自《陈书·沈恪传》,有删减)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庙号,高祖通常指开国皇帝的庙号。

B.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后来也指一种荣誉性的赏赐。

C.受禅,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传位的叫封禅,被传位的叫受禅。

D.东园秘器,古代的高级葬具,起初仅指皇帝的棺木,后也可作为一种荣耀赐予大臣和外戚。

【解题思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文意,锁定选项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位置。

第二步:根据文言材料中语境信息进行推断。“高祖受禅”中的“受禅”,如果是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两任皇帝之间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那么“高祖践祚”中的“践祚”一词就是指即位、登基,是皇帝家族内部的承接继承。可以推知,高祖是从梁朝皇帝中夺得帝位的,不可能是两次登上帝位,那么“传位的叫封禅”的说法就是错误的。“封禅”中,“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因此不存在“封禅”之说。

二、巧用学过的课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

【真题示例】(2017年江苏卷)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例题分析】

在我们的课内教材中,能找到相关常识的出处。如A项“江左”,语出《群英会蒋干中计》“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可以推知“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是正确的。C项,“菽水”,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后遂以“啜菽饮水”等形容生活清苦,亦简称“菽水”。常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D项,“趋庭”语出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这些均来自课内的常识,通过排除法,就可以推知C项的说法有误。如果能熟记课内相关文化常识则能轻松地解答此类题目。

【真题演练】(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题思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文意,锁定选项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位置。

第二步:联系教材,剖析词语的内涵。本题加点词语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如A项,“首相”见教材《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相”指“丞相、宰相、相国”,而“首”则是指其中居于首位的人。B项,“建储”见教材《陈涉世家》:“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建”指“确定”,“储”指“储君、皇位继承人”。D项,“契丹”见教材《伶官传序》:“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契丹,指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建立的契丹国。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第三步:结合教材注解判断C项“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三、巧用题干中常识的信息进行推断

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设置、典章制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的错误项一般设置的比较明显。题干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常识,根据我们平时的积累,巧妙地分析,就能解决一些问题。

【真题示例】(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例题分析】很多文化常识,隐藏在题干中,我们稍微动脑,略加分析就会发现其问题所在。“‘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他们不仅职位很高”显然是错误的,近侍是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是服侍、保卫帝王的没有职位的工作人员,此处说他们职位高显然不符合常理。根据这个信息推断出C项就是错误的。

【真题演练】(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解题思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文意,锁定选项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位置。

第二步:联系题干中的基本常识推断。如B项中的“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姻亲”既然是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那么就与“血亲”是并列关系,而不是血亲中的一部分。姻亲关系因夫妻离婚或夫妻中一方死亡、他方再婚而消失。这是很明显的通过分析题干就能得到结论的常识。

文化常识题的考查绝对不是孤立的,要充分运用文本材料中现有的语境信息、识记学习的课文内的基本常识、分析题干中本身所包含的一些常识,巧用在复习中掌握的这些答题技巧,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儒家学说时,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使其基本骨架、内在气质和俊彦风貌在《论语》多视角的反复琢磨和刻画中脱颖而出,惊艳四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如此等等,“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是使用频率很高的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即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或者说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在《论语》里睿智地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意在表明君子并非让人高山仰止的圣人。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的一系列对举和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等等。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摘自网络,有删改)

猜你喜欢
常识加点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给地球加点绿
给电影加点特效
靠不住的常识
常识:哪杯更冰凉
君子无所争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巧识妙记
有君子之道四焉
加“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