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涛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古人对颜色的认识,在今天来说依旧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俗、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对颜色的认识与学习,亦是对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通过对宋人花鸟画的学习来认识中国画颜色的若干特性,无疑是花鸟画家研习颜色的一个好路径。本文通过对宋人花鸟画颜色的研习来论述颜色的历史、分类、属性、使用要求在花鸟画中的运用,为人们学习中国画的颜色提供借鉴。
已知最早的颜色运用是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泼洒在原始人尸体周围的赤铁矿粉,以及彩陶纹饰、洞穴壁画、岩画等。以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彩陶》为例,运用了大量的红色颜料在岩壁上绘制各种人物和动物的形象。
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中国画是《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两幅帛画,从中可以看到最简单的颜色的运用。还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汉墓壁画,颜色的运用越来越丰富。到后来发展的颜色运用纷繁绚丽,出现了重彩人物画、青绿山水画、宋院体花鸟画等。
中国画的颜色按材质可分为植物质、矿物质、金银三类。植物质颜色有红蓝花、茜草、紫梗、胭脂、藤黄、槐花、花青等。矿物质颜色有朱砂、朱膘、银朱、赭石、石黄、空青、扁青、沙青、石绿、孔雀石、铜绿、沙绿、白垩、铅粉、黑石脂等。金银类有黄金、白银。
颜色的属性可归纳为物理性、文化性、精神性三个方面。论其物理性,植物质颜色又称水色,透明性比较强,颜色单薄,不具有覆盖力,缺少稳定性。矿物质颜色又称石色,不透明,厚重,具有覆盖力,具有稳定性。在绘画中无论是临摹还是创作,都要把握住颜色的物理属性,才能让颜色更好地为画面服务。论其文化性,《论语·阳货》中提到“恶紫之夺朱也”。道家老子曾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佛经中亦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由此可知颜色是具有文化性的。颜色的精神性当如人们对颜色的一种主观需求。例如,结婚时的红装,红色代表着喜庆祥和;葬礼时人们身着白色丧服,白色代表了哀悼悲伤。对于这种精神的需求到后来演化成了具有政治性的颜色等级制度。例如,皇家建筑多为红墙朱门黄瓦,平常百姓家则多为白墙灰瓦;皇家衣正色,黄色的龙袍为帝王的专用色,百姓则多穿间色的衣服,这是一种社会阶级身份的象征。
在使用颜色的过程中,我们要熟知所用材料的特性,并且善于观察我们所绘的物象。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以色貌色”,是在强调我们要关注物象的本身颜色,要师法自然。这仅仅是停留在对物象原本的固有色的赋彩上,我们更要追求画面对颜色的雅致与格调的要求,打造色的境界,把我们能够看到的颜色进行心性的创造,可追求淡彩的清逸,也可追求重彩的古厚。作为一名绘画者,我们还要加强自身的学问与修养,要知道画面呈现给人的或清逸或古朴,或淡雅或沉雄,远远不是“技”能够赋予的,而是绘画者的品行学识、心性修养注入的。
《芙蓉锦鸡图》是宋人花鸟画中对中国画颜色的运用最有代表性的一幅画作。画中一只锦鸡飞落在芙蓉花枝头,芙蓉花枝被微微压弯,在空中摇曳。锦鸡的背部色彩华丽,侧首望向芙蓉花丛上比翼而飞的双蝶,画面左下角画有几束白菊,画面生动鲜活,极具趣味。物象刻画得精工细致、形神兼备,用线挺劲沉着,填色薄艳娇嫩。画面上题有“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画者重在表现锦鸡,它的红腹、黄面、白颈、青背、黑尾对应的是颜色的赤、黄、白、青、黑。应该运用了朱砂、藤黄、白粉、石青、花青、墨等颜色敷染而成。由画者所题之诗可看出其意在用锦鸡的 “五色”寓意“五德”,这样便传达了一种文化属性。作者用颜色表现的正是中国花鸟画的人文寓意。
中国画的颜色体现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是绘画者对文化的认识,画面呈现的是画者在技与器上面的能力,画面的格调高低,更是直接显现了画者的学问与修养。作为一名绘画者,在明白画法画理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文化涵养、品性修炼,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