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墨经》中的逻辑基本规律

2018-01-25 06:29李银屏
山西青年 2018年23期
关键词:谓之中华书局墨子

李银屏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古代的思想家为了能够顺利的进行理性交流,能正确地使用语言和各种思维形式而遵循的特殊规律或规则的依据,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正确思维的确定性,在传统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推理、命题等思维形式中起决定性作用,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其中,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的,同一律虽未被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但在他的某些言论中已有关于同一律的思想。较亚里士多德早些,我国墨家提出的言辞交际规律与逻辑基本规律有一致性,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一、《墨经》对同一律的阐释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同一。即:A是A,A是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任何一个概念或命题。

《战国策》中记载:“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璞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①这里璞和朴同音,都可用A替代,周人的A指没有加工过的玉石,郑人的A指没有晾干的老鼠肉,A不是A,所以郑贾因谢不取。这种情况在言语交际中很常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墨经》中提到了“谓而固是”和“通意后对”的原则,指“称谓要保持确定性”和“弄通对方意思再回答”,这是对逻辑规律中的同一律应用。

《墨经》中也有对同一律的具体阐释:“循此循此,与彼此同,说在异。”(《经下》)②依循这个物的性质命名,又依循那个物的性质命名,与彼物此物的命名方式相同,理由是循此循此是为两个物立两个名,必然相异。那如何正名呢?“正名者彼此,彼此,可。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彼此,亦可。彼此止于彼此,若是而彼此也,则彼亦且此此也。”(《经说下》)③正名是使名实相应,设彼是A,此是B,则一是,用A名称A物,用B名称B物,或用A名称B物,用B名称A物,这样称A称B都可以。二是,用A名称A物,而且只能指A物,B名指B物,而且只能指B物,这样说A是B,就不可以。即A=A,B=B,A≠B。三是,一个物既称A又称B,说A是B,也可以成立。如:狗,犬也,一物有两名,称狗是犬都可以。四是,AB之名只能称AB之物,若用此一名称AB二物,那么A将成为B名B物了,这就把名实关系搞乱了,是不对的,即AB=AB,AB≠A,AB≠B。这些都体现了《墨经》对同一律概括的正确性、合理性和普遍性。

二、《墨经》对矛盾律的阐释

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和反对的命题,不能同真(互相矛盾的命题必有一假,互相反对的命题可以同假)。即:A必不非A或A不既B又非B。

《韩非子》中记载:“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④这段话中,“盾之至坚”与“矛之至利”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

“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若当犬。”(《经说上》)⑤A是牛,A不是牛,是一对矛盾命题,一对矛盾的命题不能两者同真,其中必有一假,A是牛就不能是非牛,即A必不非A。不像“狗是犬”,“犬是狗”,可以同真或同假,因为“狗”与“犬”是二名一实的重同,两者是同一命题,不构成争辩的对象。从这可以看出,矛盾律和同一律,是从不同侧面要求保持思维的确定性和一贯性。

三、《墨经》对排中律的阐释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矛盾命题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

《墨经》中说:“所谓非同也,则异也。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之犬也。异则或谓之牛,其或谓之马也。俱无胜。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经说下》)⑥说争辩没有胜利者,那是不对的,因为不合“辩”的定义。争论的命题,不是相同就是相异。相同如:一人说:“A是狗”,另一人说:“A是犬”。相异如:一人说:“A是牛”,另一人说:“A是马”。如此没有人胜利,这就不是争辩。争辩是对同一对象,如A是一头牛,一人说:“A是牛”,另一人说:“A不是牛”,即要么A,要么非A。

四、小结

以上可以看出,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三者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正确地使用语言和思维,使理性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表达的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只是在同一事件中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仮也。”其中,“牛”和“非牛”是一对矛盾的命题,在同一律中,牛就是牛;在矛盾律中,“牛”与“非牛”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在排中律中,或者是牛,或者不是牛,只有这两种可能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注 释:

①缪文远.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②方勇.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③方勇.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④高华平.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

⑤方勇.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⑥方勇.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

猜你喜欢
谓之中华书局墨子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墨子破云梯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墨子教诲青年
钱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