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时空场域”视角的审视

2018-01-25 06:29骆小燕
山西青年 2018年23期
关键词:场域话语权时空

骆小燕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一、“时空场域”的相关分析

既然,本文选择从“时空场域”的视角(这里时空指的是人们生存实践所依赖的时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进行审视,就必须先对“时空场域”的相关问题作一基本的概述。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互联网塑造的“新沟通系统彻底转变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向度:时间与空间。[1]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网络社会的形成,使得原本人们生存实践所依赖的物理时空场域被打破,并且逐渐在网络社会空间中实现了重组,形成了网络时空场域。原本物理时空场域中,时间和空间往往是固定的和可以被确定的,人们在物理实体空间中可以依照确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点上班、学习、娱乐或者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往。因此,在此空间中人们身体或身份通常都“在场”。而在网络空间中就大大不同了,时间和空间都变成了以一连串数字化符号呈现的“比特”,它们几乎突破和消除了物理实体空间的束缚和限制,不再具有固定性和确定性,而人们在此空间进行实践活动时,时间和空间大多情况下是相互分离的。[2]因此,在网络空间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使得身体或身份“缺场”的实践活动可以得以进行。

网络时空场域较物理时空场域而言,其变化是如此之大。这些变化集中体现为时空的压缩。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介的兴起和发展,人们传递消息和分享信息的时间和空间与以往通过口语媒介、书写印刷媒介抑或是电子媒介来传递信息皆有着极大的不同,其依托的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固定和确定的。然而不同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为时间的及时性和瞬间性。在网络空间中,任何信息皆是以质量和体积极其微小的“比特”存在,而“比特”又以一连串数字化符号存在,它不仅易于复制和粘贴,而且可以实现及时、甚至瞬间的传递,因此,我们通常称网络空间中的时间是“无时间的时间”,也即是说信息的传播已经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体现为空间的重叠性、交错性和零距离感。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信息平台,作为网络行为主体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点击鼠标切换界面,往返于不同的网络平台,甚至可以在同一时间进入多个网络平台。而且网络空间几乎是“零距离的”,在此空间中整个世界仿佛已经被缩小了,人们不仅可以轻易地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也可以体验着不同国度的风情,仿佛“身临其境”。总的说来,“时空压缩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现存就是全部’,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地球村的出现。”[3]然而,正在由于网络时空的压缩使得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人类的活动空间不断地扩大,这种扩大表现为在更短的时间内跨越更广阔的空间,从此层面上看,时空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了延伸。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在网络时空场域中,人们可以更加方便、自由地开展各种物质和精神活动,但是却不能完全地脱离物理时空。因为在网络时空场域中活动的行为主体,尽管他们的身体和身份都可以“缺场”,脱离物理时空场域的限制,但是他们的思维却“在场”,网络行为主体在网络时空场域中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受到物理时空场域中的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网络行为主体在网络场域时空中的形成的思想和观念又会影响他们在物理场域时空中的行为方式。因此,人们的生存实践所依赖的不仅仅是物理时空或网络时空中某一场域,而是交融后的新场域。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时空场域”视角的审视

基于以上对“时空场域”的相关分析,本文接下来将从“时空场域”的视角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进行审视。然而要从“时空场域”视角对其进行审视,首先回答“时空场域”何以能成为理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

(一)时空场域是理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关键:何以可能?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此种延伸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平移,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一种不同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我们知道,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通常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确定的上课时间和固定的教室针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讲授。然而,由于同一堂课上一般由一名教师和数名学生构成,这就导致了一些局限:一方面,一名教师在一堂课上所传递的话语内容不仅是有限的,并且每名教师的知识面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同一堂课上接受话语内容的学生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且其中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话语内容,而非从内心真正地认同话语内容,从而也使得话语的影响力大大减弱。除了课堂教学的形式,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还以现场的红色主题讲座、实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以及面对面的心理咨询等形式进行。然而,这些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分别在不同的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针对不同的有限对象而展开的,此时虽然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身体皆“在场”,但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却不一定“在场”,也即是说教育对像大多只是被动地接收,而非主动、有选择地接受。在现实物理空间当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渗透面和影响力也是较为有限的,以致于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也是分散的,同时也难以形成一种合力。

然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物理时空场域的束缚和限制,逐渐成为了一种既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有一脉相承之处的,同时又大不同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两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一脉相承之处主要在于:其一,二者本质上都是马克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二,二者目标上都是为了通过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向,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当然有许多,其中的一点就在于开展教育活动所依赖的时空场域有所不同。那么究竟是如何不同?接下来本文将作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基于前面关于“时空场域”的相关分析可知,网络时空与物理时空两个场域的不同之处在于时空的压缩特性和延伸特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网络空间通过各种主题的网络技术平台传递和分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进入这些网络平台自主地接受或者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语内容,同时二者也可以在这些平台进行“同步”或“异步”的话语互动。在此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体是“缺场”的,他们不需要呆在固定的同一地点,相反他们可以深处物理空间的任何地方,只要在有网络媒介的地方,轻轻动动手指就可以进入平台进行话语互动。在网络时空场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无须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传递和分享信息和知识内容,只要提前将信息和知识内容归纳整理好,然后通过键盘编辑内容,然后点击鼠标就可以瞬间将其发布在这些网络平台中。而受教育者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入不同的网络平台中去获取这些内容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这些受教育者不再是数量有限的,而是众多的,只要通过简单的身份验证皆可以进行网络平台。而还需注意的是,这些平台的信息及知识的传递者和分享者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有从事学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承担党团委工作以及从事组织或宣传工作的部门或管理者,当前也少不了一些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他们在这些不同主题的网络平台上不仅能向更多的受教育者传递和分享话语内容,扩大话语内容的渗透面,而且教育者彼此之间也能够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从而能够有效地汇聚成一股合力,将现实物理空间中原本分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集中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效力。

(二)“双时空场域”交融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网络时空与物理时空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个场域,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并且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够实现交融。因而,网络行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也并不是仅处于网络时空这一发生场域,而是处于网络时空与物理时空这双重时空相互交融的新场域之中。鉴于此,我们在理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时候,也应将其置于这双重时空场域有效融合后的新时空场域中去把握。虽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空场域的延伸,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网络时空场域的延伸,但是这里的“延伸”只是部分“延伸”,而实际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仅包含了物理时空场域中形成的部分话语权内容,同时又包含着在网络时空场域中形成的崭新的话语权内容。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由物理时空场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和网络时空场域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效融合之后所形成的一种合力,这种合力与仅在现实(物理实体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获得的话语权相比较,它更具影响力和渗透力。

猜你喜欢
场域话语权时空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跨越时空的相遇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镜中的时空穿梭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