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素梅 崔 妍 尹晓钢
(1.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2.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淄博供电公司,山东 淄博 255000)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深度贫困地区在国家层面,主要指:“三区”、“三州”、“三类人”。“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阿克苏地区)和四省藏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云南藏区、甘肃藏区)。“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三类人”主要包括:一是因病致贫人群,特别是重病和慢性病群体是下一步攻坚的难中之难;二是因灾和市场行情变化返贫人员,需要提高脱贫的稳定性;三是贫困老人,这个群体年龄大、体弱多病、没有劳动力,脱贫要有托底性的制度安排。”[2]
精准扶贫是指国家和各省市针对各贫困区域环境的不同和贫困人口贫困状况的不同,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程序(如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目前我国针对精准扶贫的具体政策包括:产业扶贫、精确识别分类施策、易地搬迁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和依靠贫困者自主脱贫几方面。其中,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也是当前和长远脱贫非常行之有效的一项重要举措。
教育是扶贫实现的方式之一,脱贫是教育落实的重要体现。教育扶贫是指国家通过教育(教育资金投入)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以使他们获得更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能够摆脱贫困的一技之长,在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过程中,推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最终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教育扶贫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二是防止因教育贫困而导致物质贫困。三是为贫困学生搭建人生舞台提供动力支持。
深度贫困地区艰苦的自然和物质条件必然会造成教育的缺失,一方面,教育愈加贫困,物质就更加贫困,文明程度愈加低下。另一方面,教育意识薄弱,身处深度贫困地区的人民缺乏“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也缺乏为未来谋划出路和规划发展前景的意识和能力。教育缺失造成的问题,最终还要靠教育解决、靠教育扶贫。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一直传承的文化,但是在深度贫困地区,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一点点消失;二是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其糟粕被很多人所宣扬,落后的文化生活造成村风民风封建低俗和精神生活相对空虚等问题,间接导致扶贫举措落实不到位。
脱贫任务不仅是国家要亟待完成的,更要通过贫困人口自身的努力去实现,因为脱贫致富的主体是贫困人口。国家扶贫政策只解决外部问题,而提供不了内部动力,所以要求贫困人口树立脱贫意识、具备脱贫能力、自主脱贫等等,这些都需要教育扶贫来实现。
深度贫困地区的“三类人”由于年龄大、生病多、受灾和市场行情变化等不可抗因素而导致的贫困非常顽固,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强扶贫力度,精准扶贫到户,易地搬迁扶贫与医疗、产业扶贫共举;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增强积极性。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扶贫工作作出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1]精准扶贫大局靠国家把握,具体精准扶贫措施需要国家、各省市和学校共同努力携手落实到位。
1.成立深度地区教育扶贫办
1986年中央针对扶贫工作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拟定扶贫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核定资金分配、组织调查和考核、指导全国扶贫工作等扶贫战略的顶层设计工作。然而,我国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还没有成立专门扶贫机构,深度贫困地区是扶贫攻坚的难点,也是目前到2020年我国扶贫工作要攻克的最主要的难题。成立专门的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机构,设立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领导小组,以此制定更有针对性、计划性、可行性、组织性的深度贫困地区扶贫计划和教育扶贫政策,才能促进扶贫工作有效贯彻落实。
2.各省市县区因地制宜,设立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专项资金
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符合《面神经学》[2]所述临床表现;发病前有局部受凉或吹风史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史。排除标准:中枢性神经系统、耳源性、后颅窝或腮腺等疾病导致的周围性面瘫;艾绒、烟雾、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史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20-75岁,平均(34.26±5.73)岁;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0-74岁,平均(34.18±5.67)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一)各省市县区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经济发展计划,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二)设立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并且将资金向基础教育倾斜,加强教育投资力度,以此促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工作的贯彻和落实。
(三)要推进以“小物质”促进教育实施,通过给贫困家庭物质奖励的方式引导这些家长愿意让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如每月10斤大米或面粉、每月200元学生上学补助、每季度一桶油等诸如此类的小物质奖励。让新一代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封闭落后思想,拔掉思想穷根,主要得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这是个关键,如此贫困学生才机会、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脱贫,从而促进深度贫困地区的“大物质”发展。
习总书记对义务教育曾作出如下指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所以,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作必须落实到每个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监督制度。由省里制定各市县需要负责的精准扶贫对象,各市县落实执行建立深度贫困学生薄,形成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监督体系,通过记录每年学生的入学率和升学率、扶贫工作成效等,达到教育扶贫名单透明化、公开化的目的。受资助对象既可以作为省级扶贫办督导的重点内容,也可以成为企业和社会资助的参照对象。
2.在深度贫困地区兴建学校,从薄弱的地区开始建起,做到让义务教育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区,让所有贫困学生有学可上。为贫困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健全的设备设施,如教室、桌椅、操场、食堂、图书室、饮水机、供暖设备等。通过扩大寄宿学校规模建设,打造标准化的住宿条件。
学校的兴建、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寄宿条件,有利于这些学生营养充足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实现教育公平,还有利于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学生生活条件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依托职业教育,打造广阔脱贫平台。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脱贫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在深度贫困地区加强职业学校建设和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开设多种契合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专业,为深度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从而达到“从政策层面为贫困地区中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开辟绿色通道,真正实现贫困家庭“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3]。
1.“教育精准扶贫,要把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点工程”。”[3]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教师进行专业的系统化、理论化培训,提高他们与时代接轨的能力,更新老旧观念和教学方法。
2.提高深度贫困地区教师的薪资待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宿舍、周转房、住房等都可以纳入住房保障)、对深度贫困地区教师的奖评工作予以特殊照顾,另立标准,尤其对深入偏远地区的教师进行补贴,也可以多劳多得,招募更多有为教师加入到教育扶贫的行列中来。
3.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扶贫工作与高校接轨。教学名师定期去深度贫困地区支教,可以给这些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也可以实行挂职支教。
1.动员社会企业资助办学,兴办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集团,专门深入到各个深度贫困地区教学。
2.各大银行与深度贫困地区通力合作,贷款建校,促进教学条件改善和当地长远发展。
3.加强校企合作,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尤其是职业学校和企业间形成合作链,企业开设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学生毕业后专项就业通道,专业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给予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殊安排,免去他们就业难和脱贫难的后顾之忧,带动脱贫工作顺利完成。
4.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从现在做起。鼓励更多大学生深入深度贫困地区支教,支教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更包括深度贫困地区学生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学生与家长思想政治工作对接机制,家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未来人生有正确的规划,才能在子女的未来成长发展过程中推波助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提出“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4]的减贫理念,2017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中提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全党同志务必共同努力。”[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摆在重要位置,并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习总书记将扶贫者的范围由全党进一步扩大到全党全国全社会,可见,扶贫工作,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学生的义务教育扶贫工作,需要党和人民通过一系列具有计划性、创新性、针对性、可行性的措施,协力打赢扶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