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天
(铁道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53)
高校阶段体育教学是大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转型的关键阶段。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良性且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今后的各个人生阶段中一直保持着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意识,这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体育锻炼意识作为现在人们的一种生活新理念,是可以作为全国人民终生学习的理念来贯彻和执行的。而我们现在所推行的高效体育改革中所开始的新功能性体育课程则可以满足现在高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这样的课程训练之后,大学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终身体育的理念,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也是我们高效校体育改革的重点。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其一生均在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并且一直在学习或者是接受体育教育。我们的终身体育最初是源自于终身教育理念,这给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积极开展终身体育完全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也是我们现在培养具有高智能、健康身体以及创新精神人才的迫切需要。终身体育侧重于体育不仅属于在校教育的一种手段,更是伴随人们终生的一项生活内容。高校体育教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内容,它是人生中一个非常关键发展时期。[1]所以,我们要立足于人生整体发展,给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把握这一良机,顺应体育历史发展大趋势,以现实为基础,面向全社会和未来,积极主动推行终身体育。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引导其形成科学全面的体育意识以及兴趣。
如今,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们党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国民的素质教育问题。现在,我们全国上下均在全力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呼吁民众全民健身。鉴于此,我们迫切需要培养出一批具备终身体育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已然变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第一要务。我们现在的社会,其竞争的本职其实就是人才。而我们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养。因为,尽管一个人才拥有充分而全面的思想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但却缺失了良好身体素质,那么,他们就不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众所周知,人才素质之中最关键的就是身体素质,恰好终身体育是我们强化身体素质关键方法。总之,高校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理念现如今是我们强化优秀人才身体素质的关键手段。
现在国内的大部分高等院校通常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高校领导人往往重点关注学校专业课程的建设而忽略了高校体育基础教育。具体说来有三点问题。第一,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投入的教育经费太少、体育锻炼场地以及体育教学与活动器材稀缺、高校没有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第二,部分高校开设体育课程时间有限,很多的学校仅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有体育教学课程。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课外活动之中学习到的知识极其局限,这也让我们使高校体育教学惊现断层。第三,高校现在的体育教学教师团队人才不足,每位教师要负责的授课量奇多。这样的教学任务堆积也让体育教师不堪忍受,他们转而重数量轻质量。换言之,高校体育教师没有剩余的精力来研究教改以及辅导学生的课外活动。总而言之,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问题多多,而终身体育教育基本还只是一个构想。
我们高校体育教学最初的模式孕育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一模式就是借助讲授规范的体育动作技术来让学生学习和把握最基础的体育知识、相关的体育竞技技术以及竞技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潜藏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侧重于竞技技术而忽视体育能力的旧指导思想,它让很多本来运动基础就不太好的大学生,体育意识更加的淡薄。他们通常极度缺乏体育知识,基本没有自主进行体育锻炼兴趣以及能力。这样一些问题直接让高校体育沦落为仅看短期效益这一种“应试体育”。我们必须看到,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他们通常会比较善于思考,有着极强的求知欲望。所以,曾经的统一、刻板的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对他们来说显然是不匹配的。这样落后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可以帮助他们增强体质,培养能力,而且对打击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显示不是我们现阶段的体育教育期盼的结果。
鉴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这一大背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虽说同步推进,但基本流于表面。有的高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很大程度上是中小学教学项目的复写,这些课程完全不是按照大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现在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速度以及改革的力度与我们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的要求相去甚远。现在的高校,体育课基本都是在大一授课,即便是体能测试最多也就到大三而已。很多学校在大三以后就不会安排体育课,如此一来,大部分学生基本也就不会自主进行体育锻炼。而且,他们的课外活动基本不具有组织性及计划性。故而,很多的大学生基本不会自主进行体育锻炼。这一点完全违背了后面的两年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身体成长这一特殊阶段的需要,因为在这一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健康的身体则是他们高效学习的保障。很多学校将课余间的体育活动、社会性的体育活动以及课堂之外的体育运动训练或者体育竞赛一并视为高校课外群体活动。这样的认知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直线下滑。也就是说,课程设计的间断性以及不完整性切断了大学体育和社会体育之间的连接,这严重威胁到了高校体育的教育成果,极大程度上拉低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现实价值。
现在的高校体育一直被传统体育思想理念所禁锢。他们基本上仅看短时间内能产生的效益而不看远期效益。也就是说,高校只注重突出体育在知识传递方面的功效与大学生接受体育教学的暂时性,而将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培养智力以及身体素质以及体育教学的连续性直接切断。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基本不具备科学全面的体育认知、体育意识极度脆弱、体育能力低下。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进行体育锻炼,更别谈体育意识意识与体育能力。这也造成了高校毕业学生因种种原因而将自己的惰性暴露无遗,他们在毕业后很容易就抛弃了惯常的体育锻炼。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校现在的体育考核以及评价方式很多都是以考核学生最后能够把握的体育技术能力评价为主。这一考核评价体系不会重视大学生本身在体育学习过程之中的学习和获得进步和提升。如果这一考核体系长期实行,势必会打击到大学生自主参加体育学习以及体育练习的兴趣。因为这样的考核办法严重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这和我们教育教学理念中“以人为本”[2]思想完全相悖。不仅如此,国内现在将体育和健康方面理论知识纳入考核的学校凤毛麟角。这对于高校学生学习和理解体育知识是极大的制约,这甚至会让毕业学生离校后的体育活动陷入盲目,严重者不可避免会存在意外伤害。
我们现在的高校课外群体活动得到了很大的扩充。课外群体活动不再是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换句话说,它往往是比体育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的存在。很明显,我们现这样非常单一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管理方模式是不能与之匹配的。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一些独具特色的或者是改革之后涌现的课外体育活动市场非常之大,它的吸引力也在慢慢地扩大。这给高校体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带来新思路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
一般而言,人们对于教学过程自然性特征的简化模式即为教学模式。它是站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3]我们有效教学模式通常有下面三个特点。其一,它能够推动参加学习的人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它侧重于教学过程有效性。其二就是遵照明确的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来进行,着重凸显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其三,以一些学习、行为以及思维等相关的理论为导向,凸显教学的理论性以及先进性。而我们的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体育教学理论在特定环境中的一种转化形式,它属于课程设计、教材遴选、策划师生活动的一种体育活框架以及体育系统。我们的终身体育教学立足于终身体育思想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它比较看重人的具体需要以及个性的发展。换言之,就是以人未来的发展为根本,而培养终身体育习惯恰好就是体育教学的关键。
以班级为群体的机械而呆板的灌输式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现在完全不能适应当代体育教学的要求。这样的形式同样无法与大学生们生理以及心理素质发展的需求相适应。所以,高校体育有必要选择和终身体育理念相适应的组织形式。一般而言,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课程教学预设的教学要求。它基本上是以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为指导,在特定的环境中,借助相应媒介,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这一体育教学组织模式主要是达成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教学的目标,它通常是以教学内容和相关的学习经验为中心,借助相应的时空媒介来达成体育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作用的一种新方式、结构或者是程序。
高校终身体育推行时,体育教师的角色极为关键。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换言之,体育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认识能力。这些教学工作者是大学生们终身体育理念的培育人、引导人以及监督人。体育教师与大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就是我们的终身体育教学的基本教学单位。部分高校现在存在的体育俱乐部就是一种与专项课结合的新形式,这主要是为了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循环教学。此教学模式有足够的教学时间,而且完全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来自主选择的。作为教育引导者和学习参与者的体育教师在学生教学内容方法等相关内容上有着足够的话语权。我们的教师可以借助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来激发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我们的高校教师要从曾经的体育知识的讲授的主体转变为现在的引导和服务的客体。终身体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教师和学生关系是完全平等、互信、亲密、稳定而持久的。
众所周知,意识是人行为的原动力。所以,我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极为重要,这是我们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关键方法。我们不难看出,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沃土。我们要怎样在教学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同样很重要。借助计划性和目的极强的现代体育教育,它可以帮助学生身体和心理正常生长发育、强健体魄、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技能、促进身体健康全面的发展。此外,它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自主进行身体锻炼的好习惯。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百益而无一害的。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加大理论课的比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有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成功体验的辅助。我们的体育评价以及考核必须要摆脱曾经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负担的印象,我们的考核必须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所以,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学生的努力。要在考核中体现学生课堂教学中参与程度以及协同能力。只有这样,教学评价方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
终身体育目的的贯彻落实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健全的终身体育意识而且要有相应的终身体育的技能。那么,如何培养这样的意识与技能呢?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第一,要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能力。除了要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还要让他们对体育动作技术有充分的把握,要知道这些体育动作如何做才是最规范的,也要对怎样练习能提高体育动作的质量。第二,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给学生讲授一些最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让他们对此有一定的认知。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使用这一些理论知识。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实际和情况以及所处的环境来科学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与此同时,在锻炼中通过自身的运动经历来持续强化对于运动技术和科学的体育理论的理解。第三,课外体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相应的科学指导。
终身体育思想给学校体育评价以全新的视野以及空间,这完全打破了曾经只注重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包括体能与运动素质、体育知识与技能、体育态度与情感、体育兴趣与习惯、自我健身管理的能力、自我评价健康的能力和自我休闲、创新的能力;操作上将显性与隐性、过程与结果、起点与进步评价相结合。它对大中小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的指标和权重有所侧重,切实提高学校体育的效果。此外,体育教师不仅有必要对自己的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因材施教,而且要持续提高和完善自我,以期打造一批优秀的理解、适应以及积极推行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师群体。这样我们就能够确保终身体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安全有效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