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技巧与歌唱思维

2018-01-25 06:07张先仁
齐鲁艺苑 2018年3期
关键词:喉头高音咬字

张先仁

(山东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从练声开始,掌握相应的演唱技巧,最终达到条件反射般的熟练程度,从而达到预期的演唱效果。歌唱技巧包括歌唱姿势、呼吸的运用、发声技巧、声音的共鸣、高音练习、音准矫正、情感植入等。

一、歌唱姿势要正确

歌唱时的姿势极其重要。人体各个发声器官相互协调,才能保证正确的发音。首先身体的站立要自然,放松但不松垮。两脚一前一后微微分开,重心落在靠前的脚上,始终保持平稳;面部表情生动,眼睛睁大,双目视线落在比正前方稍高的位置,嘴巴张合自如,且尽量竖向张开,切忌僵硬;胸部挺拔,双肩略向后,两臂自然下垂;腰部要挺直,小腹稍微收缩。表演时动作要大方,切勿矫揉造作,表情的变换要有衔接与铺垫,精神饱满,充满张力,全身上下要有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懈怠慵懒、耸肩驼背,都不利于歌唱,特别是唱到高音的时候,要充分调动所有的器官,各尽其职,确保腹部肌肉的力量支撑和声音通道的顺畅打开。

此要点的歌唱思维:要意识到骨骼在人体中的“框架”作用,即骨骼应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和稳定作用,如同提琴的“龙骨”,不要因为音的高低强弱而忽略骨骼的功能。我们要运用人体骨骼的“悬挂感”(如同操控木偶那样)才是恰当的歌唱思维。在脑海中设定两个悬挂点:一是头颅,可以起到拉伸脊椎的作用;二是胸骨第二纽扣处,可以自然提高胸骨、扩张胸以及增加肺内气息的储备。西方流行的“亚历山大技术”就是这个原理,理疗师可以根据骨骼的情况去调整歌唱专业、戏剧专业、钢琴专业甚至舞蹈专业所遇到的问题。

二、呼吸的运用

呼吸是歌唱动力的源泉,直接关乎到声音的产生及润色。声音是气息冲击声带产生的,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撑,声音必然不扎实,毫无穿透力,更不能完成难度较高的旋律。声乐界有“谁掌握了呼吸,谁就掌握了歌唱艺术”的共识,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有正确的发音。

为了探究呼吸的基本原理,笔者曾专门请教了呼吸科的专家。从生理原理上剖析人呼吸的主被动关系:吸气首先是扩张肋间肌,使肋间肌带动横膈肌,横膈肌拉动横膈膜下落,横膈膜上方空间扩大,肺内部的空间增大,压强减小,此时大气压强大于肺部压强,大气流入肺部,因此说吸气是被动的,扩张腰是主动的。呼气是保持吸气时的扩张状态,小腹向外发力产生负压,随着气息的呼出小腹慢慢内收,气息给声带动力而产生声音。搞清楚呼吸的主被动关系,对歌唱者会起到积极作用。

一般说来,歌唱的呼吸方法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胸式呼吸,这种方法气息浅,容易导致声音白、浅、干、扁、直等;二是腹式呼吸,这种方法气息深,但不灵巧,容易导致声音发闷、不够流畅灵动;三是胸腹联合式呼吸,这种方法目前被世界各国声乐界广为使用。其要领是:吸气时,胸部放松,腰部周围明显扩张,两肺底部的横膈膜向下运动,气息自然充分地吸入身体。呼气时,胸腔扩张挺起,小腹向内向上收缩,横膈膜向上运动,将气息由肺部挤出,完成发声过程。胸腹联合式呼吸,区别于正常生活中的自然呼吸,是由身体内部各器官协调对抗的结果。所以,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才能驾驭。

此要点的歌唱思维:气流吸入身体内部,使身体产生扩张的这种感觉如同充气的皮球。皮球分为内胆(即作为充气的部分)和外皮。外皮是富有弹性的,可以随着内胆的扩张而扩张。笔者以此来比喻身体内部与外部的肌肉,内主扩张,外主松弛,内外结合形成了歌唱的动力。歌唱中提供动力的是吸气肌肉群,我们要加强吸气肌肉群的训练,以对抗外部气压对身体的压强。要通过吸气的训练让学生感觉到头腔的扩张、胸腔的扩张以及腰腹部的扩张。在歌唱中要保持头腔和胸腔的扩张以保持共鸣腔体的稳定,以腰腹部的运作作为歌唱的动力。

三、发声的技巧

探究发声技巧,首先需要了解人的发声器官,即喉头与声带。喉头是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和肌肉组成的一个小腔室。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位置,前端与甲状软骨连接,后部止于两块披裂骨(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对称、富有弹性的韧带)。声带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来调节扩张和收缩。声带的中间部位称为声门,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就开启,遂吸入空气,两声带靠拢闭合则发出声音。

发声练习是声乐学习必不可少的基本功。美声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有意识地运用气息来控制发声,真、假声混合着使用。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在适当的音域内作半音上行或下行移动,或进行快速音阶、琶音、跳音的反复练唱,及花腔的华彩乐句来训练声音的弹性和灵活性。当然,发声练习时尽量的选择母音练习,如练好“a”“e”“i”“o”“u”“ü”六个母音后,再逐步带动其它母音练习。

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把喉头的位置处理好,喉咙四周都好像在扩张,这样才算是喉咙打开。要避免喉头不打开,或压喉头、提喉头等喉头不稳定造成声音摇摆、抖动等现象。让喉头保持在最适合发声的位置,声带与呼吸相互配合好,才能使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协调一致,音质、音色都有较为理想的效果。有时,上提喉头,喉咙僵硬,颈部肌肉与下巴处于紧张的状态,甚至使得呼吸困难,发出的声音就比较挤。

发声练习从自然声区开始,在练好中声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音域。尤其要唱好换声区的“过渡音”,如唱上行音阶时,需要将较低声区的最后三个半音,赋予下一个声区的特征,唱下行音阶时,较高声区的最后三个半音,稍带有较低声区的特征。不要过早练习高音,要有耐心和信心,等中低音区巩固后,再进行高声区的练习。美声唱法真声假声皆用,是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真假声的混合声区唱法,声音的连贯尤为重要。

声乐练习中的起音是正确发声的关键,起音不准确,滥用滑音,声区不统一,呼吸方式不当等都会造成发声错误。反复练习跳音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锻炼声带的拉紧、腹部气息的支持和声带的关闭。

此要点的歌唱思维:喉咙与声带是人体最微妙且是难以控制的器官,因为声带的工作方式具有多样性,简单分为“屏住式”(或称“阀门关闭式”)和“簧片式”。“屏住式”的原理是,声带主动撞击在一起,迫使声带发出声音。在这类的声带运动中,声带壁为自然厚度,喉部的肌肉较为紧张的,我们称之为“人为性的起音”。

“簧片式”的原理是,因为气流的进入,身体产生扩张,扩张拉薄了声带,留给声门细微的缝隙而不撞击在一起,气流作用在这个缝隙上形成振动,并经过人体器官的共振而放大,形成符合人体规律的声音,我们称之为“平衡式的起音”,具有声带边缘振动、声带壁变薄、喉部肌肉放松的特性。为了符合这种声门(如长笛吹音孔的“闭而不合”)的工作原理,在母音前面有意识的送气是极为关键的步骤。

四、声音的共鸣

共鸣倚靠音箱,以良好的气息作为支撑,目的是放大演唱者的声音。共鸣分为胸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总体上,高音区较多利用头腔共鸣,低音区则重胸腔共鸣的使用。

1.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是最基础的技巧,真声成份多,非专业演唱者也能掌握,视具体情况与其他共鸣呼应使用。

2.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要求声音振动的位置往前,声带不疲劳,也便于歌词的演唱,在进行训练时,应该选用“a”“ao”等母音进行发声练习。

3.鼻腔共鸣

鼻腔共鸣是声波进入鼻腔后所产生的共鸣,多采用闭口哼鸣的方式,它会影响到头腔共鸣的产生。

4.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的生理结构位置在鼻腔上方,歌唱时声音贴着上颚走,传递到鼻咽腔、鼻腔和鼻窦,声波引起回荡。头腔共鸣位置高,色彩明亮、集中且柔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略有差异,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不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积振动。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下颌注意放松。

好的共鸣状态需要呼吸与共鸣器官密切配合。针对如何把握好声音的共鸣,前人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了各种练习方法,如:让声音落下来,一起音就要张开大嘴,贴着咽壁看着‘嗓子眼儿’往下吸着唱,让声音落在喉底的胸口上;扩张鼻咽腔,让音色贴着咽壁往鼻咽腔里集中,消除换声的痕迹;闭着嘴打呵欠,让后颚到喉部的空间感觉扩大,挂住前面往后兜,使高音的演唱变得轻松而又省力等等,都可以去反复尝试。

此要点的歌唱思维:共鸣的原理就是共振的原理,如同振动的音叉立在一个木板上,音叉把振动传达到木板,产生共振,最后产生声音。我们把蝶窦腔想象为一块由骨头组成的音板,气流撞击到音板,产生了共振,可以用手触摸到头盖骨去发现相同的共振。要把握住“来自于声门的振动的气流,如喷泉一般不受阻挡的直接聚焦于蝶窦腔”是我们教学极为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歌唱思维。

五、高音练习

高音具有明丽、洪亮、辉煌等特点。但学习声乐要顺应自然规律,人的声音条件具有先天差异,每个人音域不同,腔体的构造也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高音天赋的。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会提高歌者的高音演唱能力,但往往无法超越自己的生理极限。

练习高音的技巧有:首先要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腔体通道,打下良好的中低声区基础。同时建立正确的换声区系统,加强中、低、高声区的统一训练。混声区一定要扎实,音与音,及音区间的过渡不要发生破音和擦痕。对于高音吃力的学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咽腔肌肉群的训练,也可掺用假声、半声的训练方法,高音处假声多些,会更轻松。

练习高音切忌过分追求大、宽、空,及过分挤、喊。练声时不要过于追求音量,不要一上来就飙高音,否则会损伤声带。越往高音唱,声带挡气的配合度要越高,对抗感要越强,喉头与横膈膜感觉越要往下沉。

此要点歌唱思维:以女高音的中央C、第三间C和高音C为例,声带振动的速度分别为261次/秒、522次/秒和1044次/秒,因此在一首歌曲里声带的运动量是巨大的。当发声方法不正确时,会给声带带来繁重的负担。事实上在上行中,声带逐渐变短、变薄,使张力增加最终提升振动次数,这个变化不受个人主观上的控制,而来自于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潜意识下的行为。

六、音准矫正

没有正确的音准,歌曲听起来会面目全非。音准受先天条件影响,但也可以靠后天的训练提高和改善。熟知发音的物理因素,在脑海里建立音高概念,有针对性的多听多练必定有所收益。另外,音准不准,很多时候是耳朵的问题。在唱歌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用耳。音准欠佳的学生,可以备一把音叉,有时间就敲一下,放在耳边听,再跟着哼唱,久而久之,就对音准有了记忆。再就是逐句分解练习,精准的把握每一个字、每一个音,在完成分解练习后,连贯演唱,并做录音,反复聆听寻找问题。

歌唱状态的不到位也会造成音准的不正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气息运用不到位。如果一个人在歌唱时没有正确的气息支持,就会造成演唱某些音符甚至是整个乐句时的音准不好;

2.共鸣运用不到位。没有良好的共鸣就说明大部分声音都“挤”在嗓子里,这是与歌唱没有关系的肌肉在帮倒忙,不恰当的运用(“撕扯”“压喉”“下巴过分前倾”等)都会影响声音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到音准;

3.咬字不到位。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咬字的不到位也会造成肌肉的多余运动,进而影响到音准。

在此笔者针对以上三点提出相应建议:

1.气息运用不到位,需要多加强气息的练习,每个乐句都要从丹田起音,同时两肋要向外扩张,每个音符都要有气息的支撑;

2.共鸣运用不到位,需要正确的调整共鸣腔体,喉咙不要挤、压、捏、扯,要有良好的共鸣意识。不可太过于追求音量或者单纯地追求某种不符合自身发声器官的共鸣;

3.咬字的不到位,需要注意咬字时牙关松弛、下巴微收。比较重要的是咬字的点一定要找对,如果咬字太靠前、很紧,就会造成音不准,可以在练习中把歌唱咬字的点想象成在后脖颈大椎处;如果咬字太飘(其实是气息上提造成),可以在训练中想象在胸腔咬字。

此要点歌唱思维:歌唱中音高的变化来自于大脑对音高的认识,由大脑下达给身体以指令。这种的活动也是一种“全自动的”行为,喉咙对音准的变化是非可控的,我们主观上不去控制声带与音准的关系。

七、情感植入

情感是一切音乐的灵魂,演唱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要想充分表达出音乐作品的内涵就要投入饱满的感情。声乐通过音色及情绪的变化传达人的思想活动和精神面貌,它不是简单机械的发声过程,它包含了生理学、物理学、美学等诸多元素,结合人体的发声技巧,情感植入等手段,与听者产生共鸣,实现其艺术功能。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它不但需要调动人体各个发声器官参与其中,更需要投入情感,从审美的角度来演唱歌曲,将最美的声音表达出来,唱“有温度”的歌曲。目前,声音好、技术精的歌唱者比比皆是,但是往往为了追求发声和气息的准确而忽视了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局限在发声技巧之中,严重影响了声乐的发展与进步。

一般说来,正式出版的歌谱下面,都会有对曲风、情感的简要分析,首先要看懂它,对歌曲的内涵充分理解。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义,结合着它的旋律,把自己置身其中。放开胆量,敞开胸怀,才能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与技巧应用自如。

此要点的歌唱思维:歌唱中眼睛的作用显而易见。眼睛起到了和观众交流、传达感情的作用。在不同的曲目中运用恰当的眼神,把观众引导到歌曲的特定时空中,带给他们艺术上的感动,才能体现艺术情感的魅力。

结语

学习声乐要顺应其中的规律,循序渐进的练习。一个成功的歌唱者,不仅要有漂亮的嗓音、精湛的歌唱技巧和出色的表演才能,更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打好基础、艰难探索、精益求精,才能使自己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其艺术才会有生命力。

猜你喜欢
喉头高音咬字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护理风险措施的效果和价值分析
流行演唱中的咬字问题剖析与正确运用
早春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音乐艺考生需要牢记的五大考试战术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浅谈喉头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的咬字艺术
民族唱法要适应民族语言的规律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