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青百年
——艺术社会史视域中的张彦青研究

2018-01-25 06:07崔文涛
齐鲁艺苑 2018年3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

崔文涛

(山东美术馆策展部,山东 济南 250014)

2017年11月,根据张彦青先生遗愿,其夫人尹琨作为家属代表,正式将先生的80幅遗作无偿捐献给山东美术馆永久收藏。无论作品数量、艺术价值还是经济价值,此次捐赠均属山东美术馆近年来接受的重大社会捐赠之一。2018年3月31日至5月5日,值张彦青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山东美术馆联合先生家属及生前所在单位——山东艺术学院,特别举办了“彦青百年——山东美术馆馆藏张彦青捐赠作品暨张彦青百年诞辰纪念展”,并组织了有关学术活动,对张彦青其人其艺进行梳理和回顾。

对本土老一辈艺术家的梳理研究,是笔者长期关注的学术要点之一。但常苦于史料的缺漏与不足,及有关资讯的“或囿于学养,或限于人情,或流于琐事”之千叶障目。有幸的是,张彦青先生纪念展的筹办极为顺利的解决了资料的问题。画册、杂志、报刊、传记,大量的照片,以及来自于不同渠道的不同时期艺术作品……为把握张彦青的生平、风格、观点提供了能够相互印证、查漏补缺的基础材料。

基于这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原始资料,本文尝试从艺术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入手开展研究。“与过去的艺术史研究将文人艺术理想化,把它看做纯粹的自娱自乐和自我表现所不同的是,艺术社会史力求揭示文人艺术背后的现实与经济的动因,以消除传统的‘偏见和谬误’,建构更为真实的中国艺术的图景。”[1](P171-172)由此论点出发,尝试描述一位生动、真实的张彦青先生。

张彦青出身地方望族,经历复杂。这种复杂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在正文386页的《风雨写生——画家张彦青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中,使用多达186页的篇幅记述张彦青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人生履历,其复杂、其跌宕、其戏剧性,令人咋舌。从行文上看,关于此一部分的记述更多的来自先生晚年的回忆与言说,并经受了先生夫人尹琨的认真仔细把关。

张彦青先生极为重视这些往事,这种念念不忘甚至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时段。传记作者如此描述:“当我几次提醒老人谈谈‘后十年’的情况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一挥手说,后来除了开会、画画就是旅行游览,大同小异,写上一个事带过去就行。然后,他又回到了那个历史的深处,把湮没了许久的人和事一件一件捧出来,佛掉封尘、敲去垢壳,再一层一层剥掉人为的‘包装’,逐渐地显露出真实的本相来。”[2](P404)百年风雨,物是人非,就针对张彦青先生的研究现状而言,我们且只能以此书的记述作为“真实的本相”,管窥张彦青艺术的复杂传承并试叙他的主要观点。

从整体上看,张彦青并非旧式学徒更非自学成才,他的艺术传承主要来自两个时期的正规学院教育:一是在短暂的拜师陈少梅之后,1940年至1943年就读北京辅仁大学,在溥雪斋、汪慎生、启功、关广志、陆和九、陈缘督、溥松窗,以及教授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奥地利人白利鼎的教导下,接受了国画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篆刻,水粉、水彩,国学文史、中西画史画论等的教育,尤以溥雪斋的教导最为张彦青念念不忘;一段为1944年入读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专业,师从徐悲鸿、傅抱石、陈之佛、黄君璧等,徐、黄二位先生对他有较大的影响。

可以想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经受如此全面的中西美术教育,且教师几乎均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宗师级人物,张彦青的艺术自应有一番开放的面貌。遗憾的是,我们没能看到较多的这一时期的原作。而以能够看到的《红叶题词》(1939年)、《重庆市郊乡村》(1944年)、《重庆盘溪纪实》(1945年)而论,张彦青在这一时期整体上是传统中国山水面貌的。构图、用笔、设色,以及所传达出的主旨情趣与思想意境皆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与传统文人的审美气质整体相符,并的确颇有他所敬重和临习、受教的黄君璧先生的若干迹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即人生。历史的看,虽然作品在迹象上是传统的,但张彦青这两段时期的求学经历为他磨练了技法、拓宽了眼界。尤为珍贵的是,在国破家亡、烽火连天的岁月,自山东临清走出去的张彦青万里漂泊,从事过多种职业,辗转过多座城市,甚至多次历经生死的考验,真正见识了世间百态。他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关系网以北京、成都、重庆、武汉、广州等大城市为节点交错交织,在追寻革命理想的过程中,与旧式文人、反动特务、军人、商人、热血青年、革命者、达官显贵、底层百姓等等均有自觉不自觉的交集,以至于在后来的运动审查中被如此着墨:“该同志历史复杂、政治清白,是一个坚定的革命分子。”[3](P223)一个作品具备传统气质的艺术家,在经历了如此丰富和复杂的人生经历之后,必然会在某一个时期出现大的风格变化。

对张彦青而言,这一时机恰到好处的来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革命激情、建设热情,艺术观念、技巧方法,文艺基调、方针政策三者在他身上实现了高度的契合,他如鱼得水地走向真山水、转向新画风,进入了旺盛的艺术生命期。其学生如此评述:“张彦青前期作品中的写生性,我们毋宁看作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写生为途径之一,来革新中国画观念的延续。在许多艺术家不满足于长久的因袭之风为中国画带来的老气横秋的滞闷气息,并担心这股不思进取的懒惰思潮是否会成为中国画走向自我封闭的弊端后,一些艺术家开始拿起画笔走进生活,描向真山水,并以期与新时代画风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相融合。”[4]这样的判断是大抵准确的。

但在纯粹的艺术性判断的同时,必须注意的一点是,从目前能够看到的资讯以及有关论者的回忆中,我们基本可以如此判断:张彦青先生社会交往的复杂性与他本人豁达爽朗、好交友、好交往的性格不无关系,他英俊的外貌、极佳的口才和热情、细致的待人处事方式也容易成为被关注、被围绕的被交往对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性格所带来的复杂的社会关系曾被当做问题来审视。但在承平日久,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对一个艺术家而言,这种性格又无疑为他的创作的积淀、转向、发展带来诸多的优势,这其中既有观点的优势、眼界的优势,也有资源的优势和灵活利用体制的优势。这并非庸俗的社会关系,而是艺术社会史研究视角下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方面。

虽然已有诸多前贤之见,但是对于本土近现代艺术家的艺术社会史研读一直是一个较难切入的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厘清复杂资料的能力和巧妙跳出若干世俗社会关系羁绊的智慧。事实上,我们往往只有在阅读已过世的艺术家的若干资料的情况下,才能更加肆意地感叹连篇累牍的报道之价值如何的薄弱。因为在实际上,出于修饰美化、茶余叙话、道听途说一类资料基础上而非严肃研究、客观评价的亲友之文、宣传之文、恭喜之文、纪念之文,对关键学术现象容易往往一笔带过,在重要观点、重大事件、重要节点的表述上可能彼此相悖,在主要作品上甚至可能张冠李戴……行文的过于感性化、散文化、文学化也带来了许多当时或许并未显露的问题。

当然,上述说辞并不意味着这些文论之中缺少真知灼见。众多的名家、画友、门生,都对张彦青的艺术做出了可贵的有价值评判。对张彦青先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艺术评述,有这样的表述:“张彦青教授,不仅是一位公认的美术教育家,更是一位画艺卓越的大山水画家。从他创作的美学取向来看,建国后的创作生涯明显地度过了两个大的时期,从五十年代起到八十年代初,是他倡导山水画创新,笔墨当随伟大的时代,内容反映奔腾的人民生活的时期。……,他总是以鼓鼙的激情和力量,用自己奔放的笔墨,弘扬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奋斗历程,讴歌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浩然正气。……八十年代初期以来,他的创作进入了第二个时期。他依然实践着‘笔墨当随时代’的美学主张,在省忖中国山水画传统的过程中,积极审视改革开放大潮中人们审美需要的变迁,努力捕捉时代前进的主旋律,不顾年事已高,再次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异水……”[5]

这诚然是正确的有价值判断,但如果我们放在更为宽广的视域下审视张彦青先生的这两段艺术生涯,不难发现这种分期并非他个人独有。在中国人的时代记忆中,改革开放是重要的时代分水岭,经历过这种变革浪潮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必然地产生了生活、思想、言论、行为上的巨大变化。张彦青先生的两个艺术时期,固然有居于主要地位的艺术家的主体自觉诉求,更有体制机制的改革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松绑”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自由度使然。不然就无法解释同时代的艺术家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在画风上的总体转向,无法解释那强大的思想张力冲击下仿佛突然产生的文艺杰作。简单地说,艺术家的个性价值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挥的空间,或绘画的怡情悦性功能又得以焕发生机,这尤其在国画领域的表现最为突出,又以山水画界为甚。我们当然必须承认,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国画家们用画笔参与国家建设,将传统的文人士大夫林泉高士情节置换为人民的火热劳动场面,画面是毫不违和的,那种真诚和热情让人有发自肺腑的感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在前引文中的后一个时期,张彦青先生的个人风格被更好地建立,并对山东一域的山水画创作起到了更好的影响。另有论者所言:“他作画注意写实更注意写意,早年设色繁缛,笔墨谨稳。晚年则多用则繁就简的阔笔,纵横挥洒,直抒胸臆,笔墨奔腾不羁。他常将长江三峡险峻奇巍的景致收入笔底,大刀阔斧、笔墨淋漓,笔简而意骇,咫尺有千里之势……”[6]从早年的谨稳到晚年的不羁,往往是国画山水画家的大致取向,这其中既有生理因素尤其是目力不济的原因,更是因为对笔墨的纯熟运用、对画面的了然于胸使然。在这个时期,张彦青先生结合自己长期的搞大山大水大创作的经验和丰富的写生经验,让北派山水的雄奇恣意有了更好的发展。同时,“在这些画作中,总能看到先生围绕‘人’来进行的构想布局,一切山川景物均围绕‘人’展开,一切为‘人’服务,凸显‘人’的主题。这也就是说,先生在画中投进了更多自己的影子,山川、人物成了他为自己代言的第二语汇。如果我们寻找先生的踪影,尽可以在他营造的山水中与他会晤,聆听先生的教诲。在这里,画家已经与山川融为一体了。”[7]

山东美术馆受捐的80幅作品,时间跨度自1950年至2004年,均是艺术家进入新中国后创作的作品。以改革开放为基本线,1978年(含当年)前的作品为18幅(其中《人民公社好》《农田水利建设》为前期创作,后期补题),1978年至2000年(含当年)间的为53幅,之后的为9幅。前18幅作品中,有《沂河红遍》《沿海长城》《油港在建设中》《嵩山水库纪实》《海上报警》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画杰作,是传统山水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优秀典型。后62幅作品,既有山东本地的山川风貌、乡里古村景致,也有蜀山、武当、巫溪、三峡、黄山、九华山、嘉陵江、张家界、普陀山、雁荡山、桂林以及宝岛台湾等地的江河山川景象,充分体现了张彦青先生旺盛的精力和丰富的经历,是前文所述艺术家充分发挥主体性和个性,在艺术的自有领域纵横挥洒的精品。

山东美术馆制的“彦青百年——山东美术馆藏张彦青捐赠作品暨张彦青百年诞辰纪念展”前言中如此表述:“(捐赠)作品多为先生艺术生命力最为旺盛时期的山水画代表作。‘钟山川之毓秀,而复发其秀于山川’,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将满腔热情注入笔端,为祖国大好河山挥毫泼墨,探索出的与自然、社会共生而又拓新风的绘画之路。这次慷慨的捐献进一步完善和壮大了山东美术馆的本土艺术家收藏体系,得以让更多更好的艺苑精粹惠及大众、传之后世。”所言当不虚。

令人颇感兴趣的一个现象是,在张彦青先生过世十年之久后,他的纪念展取得了令人惊讶的社会关注度。在笔者看来,这从根本上与张彦青先生的人格魅力、艺术水平相关,也与他经历丰富,曾在多个岗位上工作奋斗过以及善交友、好交游、乐于助人的脾性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粗略统计,1952年冬自湖南军区政治部的文化部转业回山东后,他先后在山东省自然科学研究所、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艺术专科学校、山东省群众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山东艺术学院等多个单位工作,先后参与了山东省博物馆筹备,蒲松龄故居纪念馆筹建、青岛市博物馆筹建、省农业展览馆筹建、文化馆和妇女展览馆等的筹建,参加了“解放台湾展览”创办工作、“肃反展览会”的总体设计、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绘画创作、在青岛举行的“中国画艺术研讨会”,以及为诸多的单位、机构进行专题的美术创作……这尚且未曾计入很难量化的写生、采风、创作、展览、教学、笔会等活动。强健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以及不计付出、有求必应的性格,为张彦青先生累积了良好的口碑,见诸于大量的回忆及纪念文字,余波至今尚震动不已。

令人颇感遗憾却又不能求全责备的情况是:同许多精于绘事,勤于活动的艺术家类似,张彦青先生更多地是将自己的观点画了出来、说了出来、做了出来。或许并不恰当的概括,张彦青的艺术观点可以总结为:坚持国画的民族性,尊重传统又不为传统所囿,写生与构思、技巧与创意并重等方面。

摘录能够看到的张彦青先生观点语录,笔者以为有两则与他的艺术行为及画风画貌最为契合。一则为:“‘两用’方针是毛主席倡导的,是大辩证法。不能一说就古人的都好。事实上,中国历代文化的发展都在同时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华。但吸收不等于代替,不能一吃牛肉就长出牛角来,喝了羊奶就长一身的羊毛……”“当然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老是停留在八卦时代。事实上这也不可能。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新的生命力”[8](P291);二则为:“中国画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没有传统,就没有中国画。所以要师古人、要学习传统的精粹,这是中国画的基础。但是还要跳出古人的圈子,走出书斋,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品悟、去发现和创造。这就是师造化。要创造出自己的个性作品,要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必须以自然为师。”[9](P291)通过这些语录,我们既可以体悟张彦青的艺术理念,也可以品味他诙谐直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一言以蔽之,张彦青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物质遗产方面,他本人或家属遵照先生遗愿,将他的收藏品及作品,分批次捐献给了家乡、单位和山东美术馆。在精神遗产方面,他与同时代的诸多前辈艺术家一道,通过三尺讲台和广泛的交往,为山东的美术人才培养和美术事业发展做出了长足的贡献。但必须看到,从艺术史的研究角度甚至是文艺界的重视程度来看,我们对这些确有成绩的老艺术家的回馈还有太过漫长的路要走。正如本文的大量引论那样,我们能够看到的关于张彦青先生的纪念或者“研究”文章,大多散见于通俗读物中,严肃的学术期刊上难见踪影,且质量良莠不齐。我们的确迫切需要一个严肃系统的集整理、研究、展示、收藏为一体的工程了。

参考文献:

[1]白谦慎.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3][8][9]沈明.风雨写生——画家张彦青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7]张丽华.张彦青是一座山[N].济南日报,2012-11-23(C3).

[5]苑耀升.赤诚奔放的天性 气势恢宏的画境——记山水画家张彦青教授[N].书画导报,2002-11-25(张彦青从事美术六十年画展专刊).

[6]李方玉.外师造化 中发心源——山水画家张彦青先生[N].琅琊书画报,1990-12-29.

猜你喜欢
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