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碎片化”

2018-01-25 05:18:32徐韵菲
山西青年 2018年2期
关键词:近代史碎片化史学

徐韵菲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近年来学界许多前辈学者针对中国近代史的“碎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剖析,内容涉古通今,兼及中外,观点颇多。如章开沅、郑师渠、罗志田、行龙、杨念群、王笛等著名学者在《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4期发表了多篇文章,都对这一历史学前沿问题进行了论述和阐释,对之后的近代史研究启发很大。

一、“碎片化”的概念浅析

总体化和碎片化,宏观和微观是相对的概念,基于唯物辩证法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针于不同的参照系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历史研究中,则是两种基本的治史方法、研究手段和问题视角。因此,其二者并不是相对孤立,互为极端,反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由此,近年学界前辈们对史学“碎片化”的研究和探讨是否可以同义为史学的“微观化”研究呢?显然,“碎片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具备其自身含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历史研究多元化、专门化的倾向;另一方面,他还具有分裂、狭隘、打破全局性的语境。从前者看,史学的“碎片化”发展不失为扩大研究视野的良方。而从后者看,才是如今史学研究者真正担忧的“碎片化”问题。

二、由“通”至“约”的史学发展趋势

中国史学史上对“通”有着极高的重视。司马迁著《史记》,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贯通史学思想,经过史学的代代发展,影响深远。“然通之为名,盖取譬于道路,四冲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也。”对于纵古通今,继往开来的学术思想,章学诚将其总结为“通史家风”。由此,中国古代史家在治史道路上碾压出“会通”的轨辙,在一定程度上为强调整体、宏大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依据。

将“碎片化”问题的研究视野限定在中国近现代这一范围,从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史学研究特点或者说是突出问题。20世纪初,中国史学的眼光有了下移的趋势,如邓实受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提出“盖史必有史之精神焉,异哉,中国三千年而无一精神史也,其所有则朝史耳,而非国史,君史耳,而非民史,贵族史耳,而非社会史。统而言之,则一朝之专制政治耳,若所谓学术史、种族史、教育史、风俗史、技艺史、财业史、外交史,则遍寻一库十万卷充栋著作而无一史矣。”其见解较激烈,甚至对中国“史”之有无发出了质疑,但他认为“民史”、“社会史”等更加专门化、具体化的内容才是历史,足以见得这一时期中国史学领域的巨大变化。“尽管20世纪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趋向非常趋新,但传统观念的无意识传承仍然非常强有力,最明显的是广大的‘民众’一直未能成为研究的中心。”史学虽尚未做到真正做到“亲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史学逐渐面向大众的倾向及专门化、碎化的趋势。

三、如何应对“碎片化”

首先,对“碎片化”研究的把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史学研究者自身的史学理论素养。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曾说:“历史存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它的资料就在我们自己的胸中。因为,只有在我们自己的胸中才能找到那种熔炉,使确凿的东西变为真实的东西,使语文与哲学携手去产生历史。”这里提到的“我们”即指史学工作者,他的这一理论虽过于强调主观作用,但不得不承认人的主观思考对史学研究确有影响。一个历史学者的研究无论博约,都应具备总体性、综合性、前瞻性的眼光,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宏观的架构,不可就微论微,要有连点成线,排线成面,从微观着手,从宏观整合的意识。

其次,正确定位“碎片化”研究的价值,不应将“碎片化”与“整体化”视作对立,忽视两者的统一性。“具有宏观视野的微观研究是积极的,不能因其选题具体甚至细碎,而低估其意义。”具体要秉持的态度应以理解前文所述的定义出发,将两者的联系始终贯穿于治史的过程和思想之中。

最后,我们以往习惯以通才和专家将学者分类,“通才与专家,是现代史家学问方式的两种典型的表现形态,相应地,学术研究行为也可甄别为博与约两个层次。”但并没有通才不能专,专家不可通之类的定论,也没有两者偏重一方的好坏之别,相反两方面兼备是对史学研究者提出的较难达到的高标。

作为历史初学者,史学视野、史学敏感须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尽可能地避免陷入“碎片化”问题之中。

[1]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横通[M].北京:中华书局,1985:389.

[2]志田.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3.

[3]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J].历史研究,2002(1):22-40.

[4]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4.

[5]郑师渠.近代史研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之我见[J].近代史研究,2012(4):5-10.

[6]王晓清.学者的师承与家派[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98.

猜你喜欢
近代史碎片化史学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6:11:00
浅析《生命册》叙事策略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28:44
想象力都去哪了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
微剧将成为视频消费的主餐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6:39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