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兴趣班”的人性化思考

2018-01-25 05:18:32
山西青年 2018年2期
关键词:天性成人儿童

李 兴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对于儿童的教育,我们是提倡兴趣导向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趣班”成为家长之间讨论的热词,有相当的家长都乐意将儿童送往“兴趣班”,有需求就有市场,针对不同年龄的不同类型的需要,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应运而生,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兴趣班”,没有找不到“兴趣班”,但是,这些“兴趣班”是否就是在践行我们所提倡的兴趣导向,是否就真正的发展儿童的兴趣值得我们审慎的加以思考。

一、“被兴趣”:被误导的“儿童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主体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包括爱好,从这一定义上看,兴趣是属于活动主体的,并不来自于外界其他任何人或物。回到“兴趣班”,冷静观察当前的“兴趣班”可以发现:

第一,这些“兴趣班”往往由家长出于对儿童未来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代替儿童进行选择的。简言之,是家长出于未来社会需要的考虑,是极少考虑到儿童个人意愿的选择,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将其称之为“兴趣班”是十分牵强的,儿童不过是“被兴趣”了,另外在忽视儿童兴趣上,中外古今的教育家们都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回答,卢梭早在《爱弥儿》中便警醒父母避免让儿童过早的学习成人世界的知识,以致儿童早夭;胡适对大学生的告诫仍然值得家长学习,“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忽视儿童真正的兴趣,只考虑未来的社会需求,实际上正是短视的体现,社会发展日益迅速,正如80、90年代的传呼机早已成为历史,“野蛮的教育为了不确定的将来而牺牲现在”。[2]

第二,“兴趣班”充斥了儿童的生活,家长非但代替儿童进行选择,本着技多不压身的想法,还为儿童选择大量的“兴趣班”,“兴趣班”占据了儿童从周一到周末的一切课余时光。中国传统教育多强调光耀门楣,也历来是强调刻苦、努力奋斗的,许多“头悬梁,锥刺股”的例子也印证了刻苦、努力之于人成功的重要意义,刻苦、努力等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光耀门楣的目的确实也是带有功利主义倾向的,在我们的现在的成人世界也是如此,工作压力、房贷压力……各种压力催促的成人加快脚步,“我们久已生活在一个功力的世界,只做‘有用’的事情”,[3]这也波及儿童的童年生活,家长迫不及待地压缩童年,要让儿童尽快、尽早的掌握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脱离无用的童年,人人都深谙“揠苗助长”的寓意,但仔细想一想,儿童充斥了各类“兴趣班”的童年岂非也是成人家长们所犯的“揠苗助长”式的愚蠢吗?而在关于完整漫长的童年对人的重要性上,皮亚杰推测“儿童发展的较慢速度也许有利于最后更大的进展”,与中国成语“厚积薄发”所代表的古老智慧互相印证。

第三,就社会上的各类“兴趣班”的课程内容看,“不是源自传统的艺术学科(器乐、绘画),就是来自学校教育科目(如数学、拼音)”,[4]追根究底,这是受市场导向影响的必然结果,为了迎合家长们的需求,社会上的一些“兴趣班”打着类似于“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的旗号,开设这样一些不符合儿童兴趣的具有小学化倾向的课程,换一种说法,这些“兴趣班”是完全的被市场经济误导的产物,完全违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主张的幼儿园活动应当以游戏为主的基本理念,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已经不必再赘述了,在目前教育部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文件,力图纠正小学化倾向的背景下,社会上各类“兴趣班”却实在的拖着促进我国优质学前教育发展的后腿。

二、儿童兴趣培养的人性化重构

从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兴趣班”选择的主体,还是选择“兴趣班”的动机,抑或是“兴趣班”本身课程开设的特点上看,既是不尊重儿童兴趣,也是不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甚至可以说是扼杀了儿童对知识、对艺术…的兴趣,儿童只不过是“被兴趣”了。可以说,家长为儿童选择的所谓“兴趣班”,不过是成人意志在儿童身上的体现和投射,一方面,借儿童来弥补家长在幼年成长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出现的缺憾,例如,因为经济条件导致被迫放弃自己的艺术兴趣等,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另一方面,在成人工作生活中,家长因自身不足受挫,而寄希望让儿童在童年时期及早学习,以免将来同样受挫。因此,要避免儿童“被兴趣”,真正培养儿童的兴趣的第一要义,在于尊重儿童。

(一)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

自然天性和社会性是人性的两端,人们谨记了先哲马克思所言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为的让儿童的童年尽快脱离自然性,认为人的自然性是兽性、是野蛮,却忘了先哲马克思告诫我们,“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良好的社会性是在人自然天性得以自由发展而来的,人性的扭曲在于自然天性与社会性的极度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往往是人们对自然天性的忽视,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逆天行事,于是人的能力,十分萎缩”。[5]所谓的“兴趣班”,正是当前社会中人们对儿童自然天性的忽视,忽视儿童好动、好奇、好操作、好探索的自然天性,人为的将儿童限制在“兴趣班”教室这一亩三分地,在这里,社会需要什么,老师便教什么,儿童不会什么,老师便教什么,甚至儿童不能什么,老师也硬要儿童去努力去学,全然不顾儿童的意见。培养儿童的兴趣,不必要在“兴趣班”中才能培养,相反,真正要培养儿童的兴趣,首要便是打破对儿童自然天性的束缚,倾听儿童的意愿,放胆让儿童去选择,你自然会看到儿童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是鲁迅先生念念不忘“百草堂”、“三哼经”,是卢梭笔下爱弥儿快乐成长之地—“远离城市的乡村”,是病孩在病中仍然在手中依依把玩的心爱玩具,……“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2]

(二)父母爱与陪伴的投入

要厘清的一点是教育不是投资,教育应当是投入。除了金钱之外,还有时间、精力,当然最重要的是爱,裴斯泰洛齐认为爱是教育中最基本的要素,而来自于父母的爱又是“爱”中的基本要素。审视一下高收费“兴趣班”中儿童的父母们,绝大部分都不会吝啬于在金钱的投入上,但却疏于对儿童的陪伴,陪伴需要爱、时间和精力。“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儿童的兴趣不是简单的用钱上“兴趣班”就能培养的,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深刻的烙印了父母的印记,而是在充满父母温情、交流的过程中自然生成,这样的条件下,儿童的兴趣爱好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父母兴趣爱好而来的。父母是儿童生命中不可替代的教育者,是儿童心目中无所不能的“伟人”,毫无疑问,除了父母之外,谁还会是儿童心中值得模仿的“伟人”呢?

可见,在尊重儿童自然天性之外,要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兴趣,仍然不是靠“兴趣班”,而是在父母对儿童的陪伴与爱的投入中自然生成的,另外,我们可以认为之所以需要“兴趣班”,至少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儿童在家庭与幼儿园生活的无趣。

[1]胡适.人生大策略[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2.

[2]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9,44.

[3]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27.

[4]虞永平.兴趣班究竟是为了谁的“兴趣”[N].中国教育报,2010-07-16(004).

[5]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7.

猜你喜欢
天性成人儿童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成人不自在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工业设计(2016年6期)2016-04-17 06:42:35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