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伟 马 俊
(河南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将优秀传统文化当做独特的战略资源。2017年0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弟子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让其融入到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中去正是落实了该意见的具体要求。
高校是青年人才成长的摇篮,承担着培养国家各行各业重要知识型与技术型兼备人才的重任,高校教育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输送高思想觉悟、高专业素养、强身体机能的建设者与开拓者,德育与智育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体系中两大重要内容[1]。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李毓秀所书,旨在帮助学生自小就培养仁义、诚信的优秀品质,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弟子规》的核心理念在于传授与教导学生注重对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品质的塑造与养成,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较有代表性地记载了古圣先贤在培养学生处世能力方面的思考,在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学生待人接物、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与作用[2]。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受早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阶段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在家人与亲朋的万千溺爱下长大,导致这些大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比较自私与自利,缺乏分享与博爱的心态,同时由于是在较为良好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未曾经历过大的困难与挫折,也未曾遭遇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大学生们通常会有着较为强烈的享乐主义思想,无法清晰地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与人生价值[3]。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盛行使得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教育受到升学率与就业率的影响,为最大程度地提高升学率,缓解高校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学校教育将重点落在理论基础教育与实践技能培养上,不可避免的会忽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培养,这种以升学率与就业率为教育导向的教育模式使得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对德智体美劳全方面人才的需求[4]。
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成效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更是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推动教育体系改革的同时,也应当加大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培养。《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下的重要文化积淀,旨在培养青少年形成优良的生活作风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其在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家庭是大学生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学生最早接触教育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观念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主要是说身为子女应当尊重父母,听取父母的教诲,而不能阳奉阴违,这是中国孝道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当代大学生应当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当父母给与教导时应当虚心受教、恭敬听从,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尊重长辈,勿使其伤心失望,多多体谅父母的艰辛,时时帮助父母分担压力,而不应只顾自己享乐,忽视父母的期盼与辛劳。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弟子规》中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是教导人能够以诚待人,对于每一句说出的话都要保证其真实性,做事也要诚诚恳恳,不得行虚妄之举,不得言虚妄之语。以诚待人是《弟子规》中的重要核心理念,也是我国古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也应当以此作为自身行为举止的重要约束,诚实守信,对于不了解与不明白的事情不妄加评语,在待人接物时能够待人以诚,用真诚的品格结交朋友,培养诚信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国自古即为礼仪之邦,华夏文明的积淀不断加深华夏人民对礼仪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弟子规》中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这不仅仅是幼者孝道的体现,更是彰显幼者礼仪的重要标尺,又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不仅仅是指在待人接物方面要仪容整洁、干净得体,更主要是指在言谈举止中切勿高声喧哗、言辞粗俗。当代大学生也应当以此作为自身行为举止的重要约束,在待人接物时能够以礼服人,能够向言行俱佳、品行过人的人学习,养成礼貌、悦人的言行举止。
《弟子规》是儒家文化在教育方面的精髓体现,从孝敬父母、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不同方面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进行全方位的规定与说明,着重培养青少年在生活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谭悦.《弟子规》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借鉴意义[D].吉林大学,2017.
[2]周亚军.行为养成:《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价值[J].文教资料,2014(33):120-122.
[3]马莉.《弟子规》的德育文化价值及特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4.
[4]艾兴.《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应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