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福圣
“涵泳工夫兴味长”,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首先要关注标题。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鉴赏的切入点。标题通常蕴含这些信息: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④揭示作品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2017年江苏卷陆游的《秋兴》,标题交代了写作的季节,而“秋”本身有寂寥、悲怆的色彩;由“兴”则可知这首诗多半是借景抒情,抒发抑郁、愁苦、悲愤之情的。如2018年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标题交代了写作的目的:寄和州刘使君(刘禹锡)的一首诗,这样的诗作往往暗示着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关切之情。如2018年北京卷《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标题就有揭示写作对象、交代写作缘由、表明题材等作用。2018年北京卷《送王昌龄》标题也有以上暗示作用。
其次要细读文本。①关注重点词。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词,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关键词,阅读时抓住情感关键词,无疑对正确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18年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中“别离已久”“闲向春风”“特过”“多上”等词语。②关注难句。遇到难句一定要疏通。不能跳读,也不能瞎蒙,要综合使用文言的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倒装句、省略句等知识。如“江气”,指“江上的晨雾”,“郭”指“郊区”。③关注尾句。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所以尾句通常有这样一些特点: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照应前文,以景结情等。如本诗的尾联。“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还要在基本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对诗句进行富含诗意的翻译,这对解答要求描述诗词意境画面的题目十分有用。意译时要对诗句内蕴进行合理的想象,凭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联想加以组合。
教材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为了体现高考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所有试题的材料均来源于课外。但是几乎每个考题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影子。有些题目明扣教材,有些暗扣教材。真正体现题目在课本外、答案在课本内的命题理念。从小学到高三,考生已经接触了大量古诗词。其中既有课本明确规定必读必背的篇目,也有课外读本和唐诗宋词选读,还有若干高考真题。这些都是我们重要的知识仓库。在解题时要善于进行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以熟带生,由已知向未知延展,从而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看到2018年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题目,就应该联想到所学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选用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诗,《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柳子厚墓志铭》中有“以柳易播”的情节等;也会联想到2015年江苏卷曾考过《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这首诗。解答这道题需要链接教材,与命题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比较阅读。
鉴赏答题时,一要审清题干,认真读题;二要学会从试题的分值看其难易度。看清题干,才能明确考查的考点及具体要求,提高答题准确度。看清分值,就能做到结合分值具体答题,不在分值少的小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尤其要区分好“概括”与“分析”这两个关键词。“概括”主要是对零散或具体内容加以整合归纳,语言要简洁;“分析”即分解和剖析,要先对内容进行分解,再进一步剖析,一般要结合具体内容来解答。如2018年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第一题: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括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细审题目可知,这个题目包含两个小问题:第一小问是“概括表现”,第二小问是“分析原因”。回答时要用简洁导入语来表述(如表现①②③;原因①②③)。总之,答题准确、全面,才能提高得分率。
文言虚词高考体悟参考答案
1.B(A项,介词,因此/介词,因为;B项,表目的,来;C项,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动词,像,如同/代词,你)
2.B(A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无义,作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代词,他的;C项,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给;D项,所字结构,后面加“怪”,翻译“为所不常见的事物”“/所”和“为”连用,表被动,翻译为“被巡逻船搜寻”)
3.C(A项,“以”是“因为”的意思;B项,“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第一个“而”有转折之意,第二个为顺承;D项,“者”均为助词,意为“……的人”)
4.C(A项,兼词,相当于“于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项,介词,因为/介词,把;C项,连词,表转折,却;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难道)
5.C(A项,表判断/句末语气词;B项,人称代词,你/表假设,如果;C项,副词,于是;D项,连词,于是/介词,凭借、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