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助昌
“意境”原本是中国古典诗词和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术语,如今也仍然是评价诗歌和国画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考作文的评价体系中的“意境深远”正是古代诗画理论的使用与延伸,是高考作文的至高标准。它要求考生能用诗性语言,艺术性地写出既合乎命题旨意又蕴藉隽永的文章。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必须高度融合,才能达到“意境深远”的至高标准,也就是说,作文是由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构建的,是浑然一体的,要让阅卷者感到耳目一新。很明确,它的文学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它的修辞艺术是含蓄唯美的。境中要有意蕴,意中要有境界,两者映衬,相得益彰,令人流连忘返。
唯能立意,方能造境。但并非所有的作文题都能够写成“意境深远”的作文,因此当我们接触到作文题之后,就要以审视的眼光去挖掘其中的旨意,想一想是否能够从中找到抒情主体。作文题是客观的,“我”的诠释是主观的,两者在两个统一过程中,必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可形成了“意境”。
简而言之,作文的主体必须写成抒情性散文。因此,行文时必须彰显出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在反映对象“境”的同时,相应地表现出作者的“意”。要在抒情性的主体部分中呈现出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选择了“意境深远”的文体风格,就意味着体现了作者至高的审美追求。
毫无疑问,诗性表达是其语言风格的最显著特征。行文若要表达出“意境深远”,那么,语言就不能过于直白,而要用丰富的修辞手段(如联想、想象、虚拟、拟人、比喻、象征、排比、呼告……)来表现唯美的意象,让这种意象传达出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如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寂静肃穆……)。种种境界的有机组合,加以虚实有无的协调,形成形神情理的统一,生于意外而蕴于象内,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要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离不开诗性表达。诗性表达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意境深远”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语句式相关联,意境则与命题旨意相对应。每年高考虽然有很多精彩纷呈的满分作文,但是能够达到“意境深远”标准的,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是题目所限,不宜写成“意境深远”;二是创意艰难,能力所限,营造不成“意境深远”;三是训练失位,强化不够,不敢在“意境深远”方面上位,不敢独树一帜,不敢“山登绝顶我为峰”,甘愿以保守的姿态、定势的思维写出四平八稳的“议论文”,只求高于“平均分”,并不奢望成为“人上人”,以致“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孙子兵法》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意境深远”是作文的高标准,只有向高标准看齐,才有可能获得高分数。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许多人、事、物是我们高度重视、感触颇深的,但也有一些人、事、物,我们司空见惯却熟视无睹。也许有一天,你在偶然间突然发现,那些看似平淡的人、事、物中却蕴含着美好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而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曾被我忽视过的晴空
洪聪恺
踽踽独行于生命的小径,一路阳光灿烂,一路春暖花开,一路是晴空下曾被忽视的温暖。——题记
又是一个爽朗的夏晨,迷糊地推开窗,一枝白花伸入窗来:你好,木香。
我顿时消除了睡意,氤氳的清香仿佛一股清流浸润了我,在我的脑中弥散开来。我走近了一步,细瘦棕褐的枝干上生长着几片绿叶,好似要滴出水来;绿叶的映衬下是几朵娇小的洁白淡雅的花,在蔚蓝晴空的衬托中有着一种典雅的气质,流淌着柔和的白色,令我痴迷。
探出头,细细的枝蔓从邻居家的花园中攀着墙壁,绕着水管,竟爬到我家来了。弥望着,一路花开,似孩童天真的笑脸,又如系着的风铃。这使我想起邻居来了。我们的邻居是一对和善的中老年夫妇,她们喜欢种花,花园中各种花次第开放。徜徉在花的海洋,看着周围的姹紫嫣红,便觉得有一份诗情画意。那位老妇人待人和善,如对待她最心爱的花一般对待我们,经常帮助我们,给予我们如阳光般的温暖。这株木香,似她的晴空般的面容,用奉献与希望浸润着我。她使我又想到了另一件事。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我走在回家的小巷中。屋檐上的积水时断时续地滴在石板上;黑暗中好似有暗流涌动;不知谁家的猫不时轻叫着,这一切都令我毛骨悚然。“哎哟”,因为黑灯瞎火,我一不小心扭着了脚,鞋子上也沾着了水,我靠在墙上,拍了拍身上的水,继续向前走去。忽然,我的眼睛捕捉到了一丝的光亮,似流水,虽然在黑夜中不起眼,但使我感到希望的涌动。我不顾一切地向前奔跑,直到那抹光出现在我眼前。那是邻居家挂在门上的灯,虽然古旧,虽然昏黄,但依旧传递着温暖和希望。它似一股洪流激荡着我的心灵,我仿佛看见老妇人似晴天般的笑容,我顿时觉得心中一片温暖。
其实,人生画卷中,晴空和温暖无处不在,像风雨天里旁人的一把伞,搬东西时邻人的一双手,甚至困难时他人的一个笑容,都能使你感到光明和希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温暖吧,美丽深邃的晴空一定会使你感到美妙。
有些人,他们的名字早已被忘却,他们的脸庞却时常浮现,像晴空,有整个雨季我们不见它,却时常记着它。
[点评]
通篇有诗意,有温情。作者吃准了作文材料的命意,将其主旨含蓄而又明确地表达出来了。“题记”的运用,就是诗性表达的开启,“白花”(木香)意象看似突兀而起,其实隐含着纯洁的人间之温情,馨香扑鼻而来,由此联想起自己的邻居,由邻居又连缀起“灯光”。毫无疑问,“白花”“灯光”这两个意象的组合已经构建成了“意境深远”的场景,并被主体意象——“晴空”所统一。这是比较巧妙的一个营造。
描述有诗情,有意境。第二段的描摹比较细致,有画面感,作者运用色彩鲜明、形象性强的词语构筑起了富有意蕴的画面。第三段的叙述也有画面感,细节的描写也是具体可感的,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白花”“灯光”与“老妇人”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都已经被“晴空”这一诗性意象所统一,比较好地体现了“形散神聚”的散文特征。
此篇显而易见的缺点在于:没有将诗性表达进行到底。最后两段的议论虽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点明与作文材料的联系,也点明作文的主题思想所在。但是,这两段的语言表达是庸常的,与上文的风格极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