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动形象思维翅膀的教者

2018-01-25 03:40特级教师高林生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于永正稻秧翠鸟

◇特级教师 高林生

于永正老师走了!我想,他一定是鼓动形象思维的翅膀,飞往小学语文教学的天堂去任教了。

早在20世纪80年代,《翠鸟》阅读教学的现场,于永正老师伴随着孩子们“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清亮的读书声中,用那支神奇的粉笔在黑板上勾画了一只有头、有背、有腹、有眼、有嘴的翠鸟。有人说,于老师这节课是他凭借着来自心底的对孩子的喜爱,通过体验与思考的融合而获得的。他的成功既归因于非凡的天分,也来自于对教育崇高使命的领悟和消化。还有人说,他鼓动形象思维的翅膀,将抽象的文字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图画。

随着公开课《翠鸟》的成功,于老师更加自觉地运用形象思维去规划、设计课堂教学。那段时期,他最具代表性的课例是古诗《草》的课堂教学。“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课堂上,于老师一边吟诵诗句,一边勾画着简笔画。离离小草、一枯一荣、一场大火、春风又生,转眼间,一幅精巧的“诗配画”完成了,诗句的意境和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衬、相互生发,学生在读诗中看画、在看画中悟诗。这节课的“复习巩固板块”的设计更加令人称道:教学现场,于老师系上了蓝围裙,扮演在家等候放学归来的小孙女的老奶奶,开始了以背诵、理解这首诗为内容,以“祖孙”之间对话为方式的“情境教学”:“我的小孙女,放学了。今天的语文课,学的是什么呀?”“奶奶,今天的语文课学的是古诗。”……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教学情境,能够营造出特有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可以说,于永正老师深得创设教学情境的真谛,并成功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古诗《草》的教学“名噪一时”。

之后,于老师先后推出了运用形象思维的一系列课堂实例。尤其是《小稻秧脱险记》巧设情境理解词语的教学设计,更是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课中的 “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词语,于老师让几名学生扮演杂草,自己扮演小稻秧。随后他让“杂草”把他这棵“小稻秧”团团围住,并要求“杂草”把腰掐起来,大声地、凶恶地向着“小稻秧”喊:“快把营养交出来!”全班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这一组词语的意思,哄堂大笑。这段经典的课堂教学再次证明: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应该说,于老师借助现场表演,给词语的理解以形象的支撑,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语文。

于老师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雪崩式涌现出来:《狐假虎威》《庐山的云雾》以及提倡“言语交际”的系列作文课……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坛。

如今,于老师真的走了,他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他的一桩桩往事清晰可数。满满当当的话语充塞了我的胸膛,无法再说了。我只能发自肺腑地呐喊一声:于老师,走好!愿您鼓动形象思维的翅膀飞得更高,一直飞达小学语文教学的天堂!

猜你喜欢
于永正稻秧翠鸟
一株稗草的狡黠
白描画禽鸟(八)
翠鸟
小稻秧脱险记
于永正:短暂与永恒
风正一帆悬
于永正从教年记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
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性
小稻秧脱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