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青
学籍档案是学生入校到毕业发展情况的全记录,也是学校教学发展及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凭证。学籍管理是学校对学生所获得的学籍资格进行管理。虽然很多中学已经逐渐普及电子学籍档案,但面对庞大冗杂的数据信息,学籍管理呈现出效率低下、缺乏监督的局面,难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因此,探索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规范化、一体化“三化”建设,是提升学籍档案管理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学校的必然要求。
随着电子学籍档案的推广,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在学校、学生、家长等方面协调管理形成,其内容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真实记录,可有效呈现学生的学习量化、奖惩及表现,能更真实反映综合素质水平情况,有效解决虚假注册学籍和跨省、跨地区、跨学校重复注册学籍等问题。
全国统一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后,全程网络跟踪学生从入学、注册、转学异动等学籍情况,对全国范围内的学生流动情况实时监控和管理。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划拨义务教育经费、政府资助等方面提供依据,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数据保障。
电子学籍系统能够极大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校方和家长,能对现有的档案进行统一有效管理,方便查阅和开展服务。如转学,传统学籍转接模式需要家长在两地往返奔波办理转学手续,学籍转接效率低、成本高,而在电子学籍系统环境下,家长只需向转入学校提出申请,其他流程均可通过网络办理。
现在大部分学校虽然已经普及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但部分系统是学校依据自身需求开发的,还有部分是购买的学籍管理软件。这些软件之间兼容性差,格式不一,归档难度大。随着学籍档案的逐步完善,数据量增大,而现有数据处理设备更新换代慢,难以满足信息化需求。
学籍档案管理牵涉部门多,部分学校尚未建立规范的学籍档案管理制度,只注重新生学籍集中注册环节,缺乏日常更新,使得学籍记录不完整,无法准确反映学生情况。教育部尚未建立统一的电子学籍档案标准,学校间的电子档案缺乏统一性,利用率远没有达到预期。
目前教师资源紧张,档案管理人员时常因教学需求更换岗位;部分管理人员习惯传统的管理方式,参加培训少、技能更新慢。这导致专业人才占比较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专业人才匮乏,人才队伍不稳定。
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学籍管理实践中,积极转变观念,将学生作为真正主体,探索适合校情的教学管理模式,推进学籍管理信息化、规范化、一体化“三化”模式,真正实现学籍信息管理创新管理、数据共享。
不断完善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推广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建立电子档案;对学生学籍实行动态管理,包括对学生注册、毕业、学籍异动等情况及时更新,全面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努力做到学号唯一、接口统一、覆盖全面。学校设立专业管理部门,注重引进培育专门工作人员,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处理能力。教育部门明确责任,将学籍管理信息化纳入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中,加大资金投入,配齐电脑、数据存储器、图文扫描仪、打印机、摄像机等硬件设施,为学籍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健全学籍管理制度, 完善档案管理流程,档案数字化加工前,要预先清点、检查、登记,并做好监控防范措施,防止学籍信息外泄。建立健全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定期举办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建立健全学籍信息化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强化对学籍管理规范操作的监督。学籍信息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结合学校的教学等规章制度,对违反学籍管理等规定的学生,应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宽严适度地执行学籍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健全的学籍管理制度才能够保证学生学籍信息的安全性,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
学校与主管部门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实现学籍信息共享,将成长档案纳入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学籍档案信息管理动态、透明、准确。教育部门与学校之间学籍信息系统搭建通用接口,按照“入学建档,各学段随转”的原则进行管理,实现学籍号唯一、系统共通,保证学生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唯一性、连续性。不同学校之间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要实现最终学籍档案格式一致,如高中学生升入大学,实行统一格式后,只需通过教育部门把学籍信息转到相应高校,避免中间环节,降低转接风险。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实现学籍信息互联共通,学校教务处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总体把握全校学生的学籍信息;班主任可以在线及时查阅学生各科成绩、出勤情况;家长可以分配账号,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活动动态和成绩变化。实现学籍信息管理一体化,减少学籍信息错误,实现管理透明化,提高学籍管理效率。
总之,教育部门、学生和社会要转变观念,协同推进学籍档案管理“三化”建设,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完备规范的支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