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五千年,几乎可以说是一部美食的发展史。即便纵观全球,恐怕再难找到能像中国人这样好吃、会吃的吃货群体。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造就了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却也在无意间促成了各地截然不同的美味。但如果真的摆开擂台,让所有美食像格斗选手一样去打擂,火锅多半会是蝉联的长期冠军。
当然,火锅也有门派之分。老北京的涮羊肉只在锅里加水和葱姜便上桌,蘸料必须得有芝麻酱;广东的炖汤动辄花费数个小时,汤锅清香却又醇厚。外国也有火锅,当中最知名的大概就是瑞士芝士火锅,但吃法不似国产的涮煮,更像是用面包蘸酱料。不过,论“能打”程度,上述所有火锅加起来,恐怕也远远不及重庆火锅。
大概在十几年前的北方,说起火锅,年少的孩子们想到的还是涮羊肉。直到大学来到重庆,被浓厚的牛油迅速占领舌头,不吃内脏的忌口也有了例外。几年之后,再去任何地方,仿佛处处都成了重庆。因为,每隔几条街道,就又有牛油的香气传来。如果这种伟大造物早出现几百年,亚历山大没有用铁蹄做到的事情,也许会被重庆人用火锅做到。
群山、江水、大雾、索道、火锅,构成了大多数人对重庆的印象。但近些年,又因为渝中区的高低错落,重庆平添一个“魔幻都市”的名号。旧时,古重庆城顺应风水,以“九宫”“八卦”之象筑造,示以“金城汤池”之意。彼时十七门虽各有功用,但因城内频发火灾,官府以“水门洞开不能克火”为由,将其中八道门封闭,于是便有了之后“九开八闭十七门”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九座“开门”逐渐连接发展,形成了渝中现在的“下半城”,直到今天,大多数最具老重庆风味的美食,还都集中在这里。
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西迁来渝,因人口陡增,便被迫向人迹罕至的高山之中进行城市扩建,上半城才逐渐形成。经过了历久弥新的发展,上半城汇聚了更多的外来食物,食肆也更加精致,与下半城判然有别。
下半城依傍两江,以“C”字型将上半城牢牢围起,在地图中看似极近的距离,却因巨大的垂直落差,需行走许久。曾经,因为这样特别的地理条件,人们反复尝试交通改造,而在今天,渝中半岛的交通,也成为了“魔幻”的一部分。但其实,渝中区的魔幻不仅仅在交通,更在食物的江湖气与都市感完美结合。上下半城如同衣装各异的双生兄弟,一个是江湖豪客,一个是都市精英。在今天,当人们吃在渝中,吃掉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融合共生的“魔幻”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