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中,在网络、数码、移动通信平台冲击下,一种新的知识形态已悄然出现。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八个任务群中,列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任务群,赋予语文核心素养更多的时代气息和更丰富的内涵。何谓“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它是指运用文字、声音、图画、表演等多种媒介手段和工具来开展信息阅读和表达的方式。理论概括不免抽象,还原到生活之中,并不难理解。在今天,只要你打开手机微信就会发现,微信文本特别丰富,不仅有文字、图像,还有音频朗读、视频链接,应有尽有,凭借兴趣,遨游其中,乐此不疲。阅读者总是在“跨越”,在不同媒介之间“跨”来“跨”去,不断切换,使信息阅读传递简洁、高效、赏心悦目。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和表达方式,与我们习惯的纸质媒介的文字表达,有很大的不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成为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作为一项语文专项能力,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有两个指向,一是“阅读”,二是“交流”。“阅读”要求我们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辨识媒体立场,形成判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交流”则要求我们了解各种媒介的特点,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表达和交流。该任务群内容丰富,许多方面有待实践探索。下面以我们策划组织的经典夜读沙龙为例,说一说我们的思考。
一
我校的读书课程是由常规语文教学、启明星读书社和经典夜读小组三级组织组建而成的各有其目标和要求的体系。其中经典夜读小组和启明星读书社的同学都是学校读书课程的骨干。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学生带学生读书,我们借鉴了媒体谈话类节目的形式,开发了经典夜读沙龙这种舞台情景对话的读书形式。它通过师生合作选定一部优秀作品,采用精心布置的舞台化场景,以嘉宾对话、片段朗读、舞台表演、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把书中的核心内容、思想主题、观念原理、人物形象、关键细节、表达特色等展现在师生面前,让学生用跨媒介表达方式说自己的读书故事。
传统阅读倡导内向锁闭式的个体精读,固然有其深细的优长,但无法应对数字化多媒介阅读的冲击,不利于培养学生面对丰富信息时的阅读转化加工能力。因此,在个体阅读越来越社区化、社交化的今天,我们既要重视传统的个体化读书方式,也应与时俱进,探索群体阅读、合作阅读、多媒介阅读等读书形式。夜读沙龙就是这样的新探索。它以项目学习为实施手段,以整本书阅读的知识为主题立意,以多媒介表达为成果形式,是我们读书课程的新成果。
今年5月初,在启明星读书社的“读书超市”上,我参与了《三体·黑暗森林》作品分享会,很受触动,找来主持人宋睿宇、朱宸宇同学,询问他们意愿后,便组建有12名同学参加的新团队,承担“夏季夜读沙龙”展演任务。我们召开准备会,宣传发动,组建团队QQ群,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以及预期达到的目标。准备会上,我们又展开专题阅读,重新探讨了《三体》的主题、思想、人物、特色、手法、风格、重难点章节,同学们头脑风暴,创意策划。很快,宋睿宇同学就拿出策划大纲,讨论通过后,大家根据各自的分工,撰写相应部分的文字,拿出了完整的台词本。此后,通过对目标的梳理和框定,我们一边准备,一边对台词本不断修改完善,并师生合作设计了沙龙海报和学习单,最终奉献出一场精彩的读书沙龙——“黑暗森林之歌”。沙龙结束后,我们又布置学生撰写新闻稿件在学校内外公共平台发布,向同学征集观后感及有关名著的读书报告,反思读书沙龙的过程和收获,汇编成册,作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的校本读书课程的资源。
这是一次在生活中完成的真实的语文任务,是一次标准的项目学习(PBL)。它“锁定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案或计划,采取措施、对策,解决问题”,“展示、交流、共享做事的收獲,把个案性的体验、看法提升为基本的规则、原理等,在做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设计实施读书沙龙是一个完整的生活事件,是来自生活的真实的学习任务:一是其为“复杂任务”(complex activities),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听说读写演等不同的技能;二是其为“不良结构”(ill-structured),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只能自己摸索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以终为始”,把项目成果前置,提出明确的语文学习任务,用任务驱动学习,用输出倒逼输入。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仅深入研究了作品,更主动找来《〈三体〉的X种读法》《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刘慈欣科幻评论随笔集》《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等书,研读我在团队QQ群里提供的资料,抓住一切机会探索学习,不断完善创意和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我则在各种语文技能上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指导学生把罗辑向史强介绍黑暗森林体系的原文压缩改编成分角色朗读版,点拨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用声音塑造形象;帮助学生修改依据原文改写的情景剧《卢浮宫的对视》台词脚本,使人物对话简洁而富有动作性,推动剧情的展开和深化……从学生的反思文章中可以看出,大家共同的收获是:在这次跨媒介的语文学习中体会到创造之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有一份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
科幻由“科”和“幻”两部分组成(陈楸帆语),“科”指的是要有坚实的科学构思、科学内核,逻辑自洽,具有合理性;“幻”则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科”与“幻”的完美结合表达对未知神秘世界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一般认为,《黑暗森林》是《三体》三部曲中最完美的一部,由它切入可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选择《黑暗森林》作为沙龙的基本内容,首先要弄清它的主题。作品既写了在三体文明的碾压之下地球文明的渺小和无助,也写了人类奋起反抗、用爱抗衡高技术的可歌可泣的大无畏精神;既写了宇宙中黑暗森林法则的冷酷无情,也写了人类之爱微弱然而无尽的力量。以哪一个为中心呢?学生最初设计的方案中,更偏向黑暗森林法则的冷酷无情,但通过我们反复地研读作品,最后形成共识:把人类之爱当作作品的主题,把对人类之爱的讴歌当作沙龙的主题。因此,最后我们把这次沙龙取名“黑暗森林之歌”,以爱之歌来筛选组织书中的内容。下面是此次沙龙的结构大纲:
第一板块:介绍作者、作品、科幻作品特点及国内创作现状。(5分钟)
第二板块:演唱歌曲《岁月成碑》+小议叶文沽。(10分钟)
第三板块:分角色朗读“黑暗森林”+对话“黑暗森林”。(20分钟)
第四板块:情景剧《卢浮宫的对视》+对谈“如何看待感情”。(10分钟)
第五板块:对话“黑暗战役回顾”。(15分钟)
第六板块:辩论“高科技环境下的人性透视”+投影字幕(15分钟)
第七板块:付昌义教授+曹勇军老师点评。(10分钟)
第八板块:主持人结束语。(5分钟)
先通过一曲《岁月成碑》,引出对叶文洁功过是非的讨论,抓住叶文洁所处的时代和矛盾,提出大恨背后乃是大爱的独到解读;然后分角色朗读,了解“黑暗森林”令人惊悚的内容和发现过程;接着通过由原作改编的情景剧《卢浮宫的对视》展演,进一步深化对人类情感作用的深入理解;最后回顾“黑暗战役”等,辩论思考在未来高科技背景下的人性,表达对人性的坚定执着的信念,唱响一曲爱之歌。
在主题设计思路的引导下,我们开发了阅读这部作品的方法、技能和策略的知识,并为本次沙龙设计了学习单,希望使每一个参与沙龙的同学能够得到本书阅读的必备知识。读懂《黑暗森林》需要哪些必备的知识?梳理下来依次是:本书的基本情节、核心人物和主旨,书中最能体现科幻小说特点的科学设定,阅读这部科幻作品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及阅读科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据此,我们在学习单上设计了五个问题——
1.试填写《三体·黑暗森林》情节图。
2.仿照示例,写出《三体》中你印象深刻、富有想象力的四个“科学设定”并加以解释。
【示例】黑暗森林解释:宇宙如一个森林,每一个文明都是一个猎手,一旦发现对方,就会消灭对方。
3.你是怎样看待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性的?
4.本期夜读沙龙上介绍了哪几种阅读科幻作品的方法?
5.好的科幻作品具有哪些特点?阅读科幻作品对我们有怎样的价值?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梯次展开,现场互动,提问解答,及时总结沙龙的内容,梳理沙龙涉及的知识,把读书学习推向高潮。
三
夜读沙龙的创意思路实际上是把我们读一本纸质书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转化成“另一本”多媒介组合而成的“书”的过程。在我们设计的这部多媒介“新书”中,不仅有对话,还有唱歌、分角色朗读、舞台情景剧以及关键内容的辩论,并与舞台上的背景画面配合,形成融视、听、读、写、说为一体的多媒介超文本。
“月见草,覆了风霜,离群之鸟犹自彷徨……”,一曲《岁月成碑》引发我们对小说情节的追忆,对人物命运的感叹和追思;黑暗的舞台上,“罗辑”和“大史”席地而坐,一束灯光打在他们的身上,两人分角色朗读,寂静的黑夜中幽幽地传来两人的声音,还原了小说中令人毛骨悚然的现场;学生扮演的“罗辑”和“庄妍”徜徉在金碧辉煌的卢浮宫中,在蒙娜丽莎画像前,两人亲切私密的对话和形体动作,传递出让人心醉的爱意,给人深深的感染;而“丁总”和“汪老师”坐在移动的太空之舰上,窗外是硕大的地球背影和成列的威武的太空舰阵。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回顾让人不堪回首的“黑暗战役”“末日之战”,展开对于人性的激烈争论,引人深思……这些多媒介的内容不断切换,形成一个整体,表达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它不是复制原作直线排列的内容,而是按照读者文本解读的路径和手段重新编排的,“由歌曲引入读书”“借朗诵读书”“用表演深入读书”“抓科幻作品特点读书”“辩论读书”“批判性读书”等,旨在解决读书中的问题,并在现场参与的情境中生产知识,展开异于传统方式的构建式学习,真正提升学生的读写核心素养。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深研文本,把文本中的各种要素萃取出来,加以结构化,形成个体阅读知识图谱,并能把知识转化成其他媒介的形态,在场及物,推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入和多元。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学生要理解并学习各种媒介语言的特点以及转化规律。比如设计海报时,我们需要一张照片,以形象地展示这本书及其背后广大的科幻世界。起初找来几张照片,都不理想。同学们互相启发,最终选择了《黑暗森林》英文版的封面。它的设计特别富有神秘感和科幻感:深黑色的底色上,画面的中心是硕大诡异的圆形飞行器,上压橘色的小说英文标题,下方则是小一号的地球,背后是深不可测的宇宙……照片既暗示了小说的内容,又让人联想到小说《三体》走向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与海报上的其他元素呼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视觉表达效果。
还有沙龙结尾部分,大屏幕上伴随着轻微的打字声,出现一行一行扫射的文字,仿佛罗辑正在与三体世界的监聽员对话,探讨爱在宇宙中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它把原来小说中线性的顺序和内容转化成空间上的立体呈现,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让隐藏在原作中比较微弱的深层次内容被多媒体放大出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丰富并深化我们的理解和认识。而在这种多媒介表达实践之中,学生学会了构建自己的跨媒介思维意识,提高了跨学科学习能力。
四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探索,我们对如何实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课标中被定位于语言学习的辅助工具,渗透在其他语文任务群学习中,是与读写项目结合在一起的,着眼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配合语文学习的一个环节或环境。我们认为这个定位很重要。以上面所举的“夜读沙龙”为例,它以名著的阅读方法为问题来引导驱动,以相关的主题阅读来组织实施,整合名著阅读的情境、内容、方法和资源,把这个任务群揉到项目学习中,相机展开跨媒介训练,顺利地达到该任务群的目标。这样做顺风顺水,方便易行,反之,为多媒介而多媒介,则步履维艰,甚至寸步难行。
第二,本任务群学习大致可分为三步:第一步,了解不同媒介的自身特点;第二步,能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转化,把握其中的规律;第三步,初步形成跨媒介表达的思维,形成把不同媒介拼接嵌入新文本的能力。实际操作中,当然不会像理论切分得这样阶段分明,而是彼此纠缠,非线性循环往复。学生往往是在真实情境中有了表达的需要,为学习任务所驱动,有所借鉴和模仿,通过不断摸索和反思,最终习得一种有情境、有对象的展示性表达技能,领略一种创意策划的思维之美和创造之乐,最终完成本任务群的学习。它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培养,是一种技能的初步锻炼,因此,对学生的要求应切合实际。
第三,建立新型的学习文化。融合在多样的语文学习形态中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其学习方式、组织结构、人际交往、评价手段等方面与传统语文学习不同,具有全新的文化特质。老实说,教师在开展这类学习时,已有的知识经验远远不够,需要跳出舒适区,向学生学习,建立新型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有热情,敢想敢做,比较熟悉多媒介新形式,贡献资源和创意;教师有学科的优势和课程的眼光,提供实施建议和知识支架。师生共学互助,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共享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带给我们的具象、交互、多元和身心陶醉的创造之美。
第四,坚守语文学科本位。作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途径之一,本任务群学习应紧紧围绕语文学习展开,使语文知识的构建更符合学生身心的特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愉悦也更有效。我们在设计实施夜读沙龙的过程中,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新奇想法,经常追问的两句话是:“这是语文学习吗?”“不这样做行不行?”以此梳理整合学习的内容,使内容集中,突出读写以及语言学习的基本内容,让多媒介表达与语文学习内容协调起来,克服浅阅读和碎片化的不足,确保目标的科学性、内容的完整性、实施的合理性,让语文成为“多媒介表达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