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璇 丁山
摘要:指出了校园生态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下的子系统,其对现代校园景观设计有直接影响。对校园生态绿地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用于指导日后的校园绿地生态景观修复改造设计。通过文献资料查阅与实地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对象,将造景的艺术与格局理论同实际中校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多方位对校园实际景观进行拍摄,重点选取校园生活区绿地斑块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校园中人工林的植物种类少,层次简单;物种多样性指数是草本层大于灌木层大于乔木层。②生活区绿地斑块中植物的种类、色彩、形态、形式、构成空间等要素影响了绿地的景观性与生态价值。绿地系统完善的地块相较于植被分布养护不当的地块更具生态价值及景观性。研究结果能为校园生态绿地景观设计提供优化方向。
关键词:生态绿地系统;校园景观;生活区绿地斑块;植物群落;植物造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1-0145-06
1 引言
校园绿地不仅体现了一个学校的风貌和特色,也是校园人文和自然景观的重要自然要素资源。但随着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施行建立新教学楼和扩招政策,校园建设规模逐渐增大,校园绿地总量扩大,同时出现了绿化率降低,植被护理不周等问题。这些都是校园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表现,因此需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生态质量现状做出分析评价,对未来校园的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达到促进校园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通过对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校园绿地生态系统进行详细地调研,并对学校生态绿地系统的组成、结构特征以及能够对其提升的空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以给将来的校园生态景观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2 材料与对象
2.1 区域地理概况
南京林业大学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坐落在的紫金山麓、玄武湖畔,校园环境得天独厚。校园的实际占地面积为79, 877万m2,校园的实际绿地面积达到了43万m2,校园的绿化所覆盖的面积为62.3万m2,因此校园的实际绿地率达到了53.8%,校园的人均所占绿地面积为19. 03 m2,同时也是整个的南京市区内部占地面积较大的城市森林之一,所以选取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绿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区域生态资源概况
南京市不仅拥有多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同时还拥有从我国的南北方以及从世界各地引进的新型动植物品种,所以南京市内的各种生物的种类非常繁多,并且各种山林资源的条件相对来说非常丰富。境内现有林业用地约84 km2。南京林业大学对校园绿化的情况十分重视,加上学校的相应的学科就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这多年以来,学校在进行建造时,始终将建设适宜的绿色校园环境作为对学校建设改进的主要任务与发展目标。在建设校园时,不仅注重了古老树种的保护,整体绿化和立体绿化,还加强了可持续发展,将来的保护措施,使得百年校园绿化生机勃勃。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专业学科知识进行绿化美化指导来配置校园树种。例如,桂花是木犀科一个品种很多的树种,而南京林业大学是木犀属品种的国际登陆中心口[2,3]。
3 景观调查
3.1 调查方法
调研区域主要为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的绿地。按照校园服务区域的不同,将校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区域:南大山、北大山、教学区、生活区等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与网上文献资料查阅进行相互结合的调查方式,采用了各个区域之间相互紧密结合的校园造景艺术理论与格局分析理论同实际的校园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另外选择性的记录校园实景,对校园景观生态环境的多方面分析、总结和改进。同时,在进行群落学的实际调查之中,在参照现有林地的实际状况和园林特色的前提下,对其使用各种典型的样本调查方法,并在设置的样地中分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层进行调查。
3.2 调查内容
本次校園总体调研包括:校园概况、教学服务要素与自然要素。在调查过程中,乔木层和灌木层主要考察种类、数量、直径、树高、冠幅等指标。而校园内的草本层调研主要是对校园内部的植物种类、个体数量进行调查。在对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土壤状况进行实地的调研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对土壤典型剖面的进行深入的挖掘,从而能够进一步确定各种相应土壤的具体的名称,与此同时还对土壤得实际质地情况以及土壤的深处分层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校园生活区调研包括:学生生活区绿地:研究生宿舍A栋楼前绿地;教职工住宅区绿地:南林大一村小游园。
4 结果与分析
4.1 区域植物群落现状
调查的结果表明:在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内部,其自身独有的植被覆盖相对来说次生性比其他植被更强。同时,人工林的植物种类比较少,且层次相对简单。就南京林业大学内部植物种类的总体平均来说,这种物种多样性主要指的是实际覆盖的草本层相对来说大于灌木层的植被分布同时也大于乔木层的植被分布。在南京林业大学的校园内有着非常丰富的草本植物资源,比方说有莎草、醉浆草、麦冬等等。且研究表明校园内部的优势生长的树木种类主要包括水杉、池杉、杨树、柏木、麻栎等。王强[3]、周婷婷[10-14]等对这一现象作了研究。
4.2 区域树种分类及现状
参照目前的调查结果,同时结合网上的相应文献,得知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部的城市森林生长树木的种类主要有603个,这个数据与曾今几次的数目情况调查:1300种(1952年)、1100多种(1976年)、900多种(1982年)相比较来说,可以看出校园内部的植物种类资源呈现出了一种明显向下减少的重要趋势[3]。在进行详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导致这种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校园内部的植物群落本身,因为其受到独特校园环境、校园内的人群繁多等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得植被的种类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二是因为学校的建设发展需要对相应的植物覆盖情况进行破坏,在不断扩大校内的建筑区域的同时,使得学校内部的绿化占地面积也越来越少。次生林植物内生物种类资源繁多,且不同群落间相应的会有差异性比较大的植物种类。尽管次生林植物的生长受频繁的人为活动影响很大,但是相对来说其此生性也非常强势,林下的灌木层与草本种类比较丰富,如栗树、棒树、紫楠等[4-9]。
4.3 区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在南京林业大学内部,拥有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这两种主要树木类型。相对来说,在校园内部其乔木层种类比较简单且树木很少,根据1980年由中国植被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中国植被》一书中所进行描述的植被分类原则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校园内部的灌木层和草本层这两个优势生长群落,可以将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的森林群落进行进一步地细分,主要将其为45个树木群落类型,在这其中主要包括有:榔琊榆——罗木石楠,榉树——八角枫,杉木——野蔷薇等[3]。
4.4 校园绿地斑块类型分析
南林林业大学的校园绿地是以各种植物作为校园的重要组成因素,除此之外,其他种类还包括了校园绿地内部其他各种的小型建筑、雕塑、座凳、铺装等设施要素。目前,许多的国内外相应的研究此领域的学者对于高校校园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很多,并且研究出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校园生态环境系统理论体系。通过对该理论体系不断实践,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生态学家Kevin Lynck便已经提出了一种按照功能理性的实际要求对校园的发展空间进行合理性的划分。而本研究中,在根据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绿地生态系统分类标准后,同时对现行流行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4]中对校园绿地生态系统进行的分类方法进行相应的参照,在结合南京林业大学目前自身现有的绿地系统所具有的特点及相应的功能性需求进行分析,可以将校园中的各种模块进行划分,主要有门户区绿地斑块、教学科研区绿地斑块、生活区绿地斑块、集中休闲活动绿地斑块、教学实践设施绿地斑块和水域斑块六大类。
4.5 校园生活区绿地斑块分析
研究生公寓A棟(以下简称A栋)楼前绿地属于生活区绿地斑块中的学生生活区绿地,南林大一村小游园属于生活区绿地斑块中的教职工住宅区绿地。同属于校园生活区绿地,前者设计较为合理,后者存在一定问题。下面就针对这两块景观分别作分析。首先是设计较为合理的研究生大楼楼前绿地,将从植物种类、配植形式、构成空间,美学功能4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见表1)。大楼前方的绿地面积约为542 m2的地块属于高校生活区[14],这里的绿化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卫生、清新舒适的学习休息环境。
4.5.1 A栋绿地植被种类
区域内的绿化树种以常绿乔木和灌木为主,藤本绿篱次之,少量种植草坪,一般在建筑5,6m开外就可以种植一些树冠较大的落叶和常绿乔木。主要树种见表1。
4.5.2 A栋绿地植物色彩分析
地块6种主要植物色彩,形态特征及花果期:①鸡爪槭:树皮深灰色。花紫色,幼果紫红色,熟后褐黄色,花果期5 ~9月。②红叶石楠:新梢及嫩叶鲜红色,叶表深绿具光泽,叶背绿色,光滑无毛。花白色,花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果10~11月成熟,果实球形,红色,后成褐紫色,③南天竹:幼枝常为红色,老后呈灰色。叶片上面深绿色,冬季变红色。浆果球形,直径5—8 mm,熟时鲜红色,橙红色。花期3~6月,果期5~11月。④小叶女贞:小枝淡棕色,花白色、香、无梗,核果宽椭圆形呈紫黑色,花期5~7月,果期8~11月。⑤香樟:树皮黄褐色,叶绿色或黄绿色,花绿白或带黄色,果卵球形或近球形呈紫黑色,花期4~5月,果期8~11月。⑥桂花: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叶片墨绿色。
调研时间为10月底,该种植区域多数植物处于花果期。植物色彩丰富,首先运用红色的鸡爪槭及红叶石楠与周围的绿色植物构成互补色,具有强烈的对比效应,同时因补色具有强烈的视觉刺激,所以只是少量点缀红色树种;其次南天竹果实的橙黄色和南天竹新叶以及小叶女贞德黄绿色等复色的点缀,在植物造景中起到调和的作用,也能增加明度,具有较高的诱目性和明视性。同为绿色树种,香樟、石楠、桂花的冷绿色与南天竹、女贞、鸡爪槭的暖绿色也形成了对比(图1)。
4.5.3 A栋绿地植物形态分析
校园生活区的植物选择需要慎重,距离建筑5m内不适宜种植大型乔木,研究生公寓楼前地块种植了小型乔木和灌木(图2),例如鸡爪槭、桃树、石楠、红花檵木等。而在植物的配植设计中,植物的质地会影响校园内部的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的协调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视距感,以及一定相应设计时分的色调以及观赏情趣。
根据植物的质地在景观中的特性,植物的质地有粗壮型,中粗型及细小型。地块中鸡爪槭、红花檵木、南天竹、桃树,都属于细小型植物,有着较多的小叶和脆弱的小枝,种植于公寓大楼绿地的前部,娇小的树形不似粗
壮型植物那么醒目,虽布置于前景处却不会喧宾夺主,小乔木、灌木球及绿篱的大小比例也较合理。前景有高低缓和的变化,使得地块呈现出较为细腻的外表特征。由于鸡爪槭这样的细质植物在布局中不醒目,它们有“远离”观赏者的倾向,在这种紧凑狭小的空间中,由于视觉轮廓受到限制,所以这类细质植物就起到了很好的视觉扩展作用。细小型植物与后景种植的桂花、香樟、银杏等中粗质地的植物配合种植,增加了景观的视觉距离变化。
4.5.4 A栋绿地植物种植形式分析
孤植:这棵杨树在设计的地块中出于绿地平面的构图中心和视觉中心,也起着引导视线的作用,可以烘托建筑和紫湖溪的水景,具有强烈的标志性,导向性和装饰性作用(图3)。设计上体现了“孤树不孤”的设计原则,与其他旁边的树木结合,和周围乔灌木体量,姿态,色彩方向等方面既有对比,也有关联,共同统一于整体构图中。
对植:A栋绿地四棵对植的香樟(图4),在树形,体量,色彩,姿态上有着一致性,体现出一种整齐的美感。灌木也有很多对称的部分,例如门口对称修剪整齐的两处小叶女贞,和两边的红花檵木球以及石楠球。
丛植列植与散点植:A栋绿地的对面栽有丛植的水杉与珊瑚朴,二乔玉兰与列植的垂柳以及散点种植的桃树,鸡爪槭与马尾松。散点种植是以单株为一个点在一定面积上进行有韵律,有节奏的散点种植,以双株或三株的丛植作为一个点来进行疏密有致的扩展。对每个点不是如独赏树般给予强调,而是在点与点之间的呼应和动态联系。
篱植:地块中的篱植形式低中高篱都有,迎春,小叶女贞,还有果篱南天竹,修剪得较好,都为整形篱,几种不同高度的绿篱组合使用形成多层形式,从横断面和纵断面上看形状变化多端,形成波浪式。旁边的单体植物红花檵木,石楠等修剪成球形,秋日里黄绿色的女贞,朱红色的南天竹还有翠绿的女贞与绿篱组合形成别致的艺术绿垣。
4.5.5 A栋绿地植物构成空间分析
地平面:这块场地的铺装采用灰色花岗岩铺地,种植区域用麦冬明确的界定出来,暗示了空间的边界。在草坪上种植的麦冬与花岗岩铺地,二者之间的交界处虽不具有实体的视线屏障,但却暗示着空间范围的不同。
垂直面:研究生大楼南侧绿地是一个地形较为平坦的开敞空间,周围用地被和铺装明确区分出空间,草坪的微地形也在垂直面上对空间进行区分。植被类型以灌木为主,中小型乔木为辅。树干越多,空间围合感越强.因为这块场地的树干围合度很弱,形成开敞空间。
顶平面:靠近紫湖溪一侧的水杉形成了这块区域植物配置的顶平面,当人们对研究生大楼的开敞空间转弯步入小道时,实现由明转暗,由开敞空间变为半开敞空间,岸边水杉限制了视线的穿透。在道路两旁密集种植植物而保持中间开敞,能够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也是开敞空间的一种。用毛竹、鸡爪槭、香樟对建筑进行局部遮挡,不仅能美化研究生大楼,而且可以增加景观的空间变化。
4.5.6 南林一村小游园绿地主要问题
①生态资源丰富,但种植分布养护等方面做的不合理不到位。②场地仅有通行功能,无活动率,人们在园中逗留的时间短暂。③游园绿地内部设施损坏严重。④设计无法体现南林风貌。⑤雨季或雨水多发时期容易产生积水,无法快速排水。
4.5.7 南林一村小游园绿地改造策略
南林一村小游园改造后的总平面图(图5)如下。
生态空间设计:将地势的形态与生态概念相结合,从原场地可以看出,原地势过于平坦,在视觉上变化不明显,显得有些平淡,无法激起视觉跳跃,改造后加入东北与西南角落的草坡,形成生态草沟,草坡凹处地下部分采用可渗透的生态材料,结合土壤下层的雨水收集综合系统,将雨水下渗最大化,用于收集雨水解决绿地无人浇灌的难题。平面设计:场地呈方形,内扣圆形,园内西侧设置观赏平台,地铺为防腐木,中心设置特色亭,周围环抱两圈彩色塑胶环道,方便居民运动休闲,使用彩色一是为了让绿地的视觉中心点更加集中,二是为了增加园内的整体色彩跃动感,使颜色丰富不单调,吸人眼球。植物及色彩设计:设计考虑到四季、高低、空间的变化。校园内部的植物空间配置与相应的实际生态环境相结合,不仅可以体现学校独有的设计风格。也可以使其拥有更好的姿态可以与周围的环境生态环境气氛相互协调统一。在较小的校园绿地空间里面取得尽可能大的可活动的面积,且又不减少校园内部的绿色景观的面积,在植物种植时也可以以乔木的种植为主,灌木的种植铺设为辅,并种植一些乔木作为主题,在其边缘处适当地辅以铺设各种树丛,适当地对各种宿根花卉进行增加。
交通空间设计:在进行校园的道路设计时候,通常可采用角穿的设计方式,使得在校园内部的穿行者可以从绿地的一侧通过,且能够保证校园内部游人活动不受限制。
通过ArcCatalog,GIS地理信息系统计算该地区土地肥沃,场地的四个角设计成三角形波浪形生态植草沟,坡脚分别为正弓37。,逆弓88。,设计使得雨水下渗最大化充分涵养水土。使得绿地成为一个海绵一样的雨水花园。
5 讨论
通过对校园整体植物的调研分析,研究生楼前绿地及一村休闲小游园两个生活区绿地斑块调研分析中可以看出南林大校内的植物物种很丰富,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数量还是在减少,景观形式较为老旧而且不够生态化。下面结合南林大的自身独有的地理位置资源以及特有的人文生长环境特点,在此对校园生活区绿地生态系统的规划方向进一步进行相应的布局:①在校园中,需要进一步丰富物种的种类资源,使得物种的数目更多,物种的复杂性也更加强。并从自身特点进行出发考虑,设计相应的绿地系统。②在校园的绿化进程中,将校园内部的点、线、面进行有机结合。其中“点”主要是指在校园内部一定面积的绿化植物区域以及一些特殊的地段,可以实行对校园的生态环境进行“点”绿化的功能;其中从校园绿化建设“线”建设的角度出发,其主要完成方式是指对校园道路绿化以及校园的水系进行相应的绿化。“面”则是指在校园内部尽可能地增加一些大面积的环境绿地,并使现有的绿地在点线的连接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斑块[20]。③在处理校园内的小游园时可以多应用一些生态的策略,例如将LID雨水系统运用到小游园或者其他绿地中,使得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循环利用,既可以涵养植物,也可以节约水资源,使得之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蓝绿色空间。这对于校园环境的绿色生态化演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针对校内树种的不断消失减少,需要注意在发展校园的同时注意物种的保护,通过对校内绿地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绿地系统质量,发挥校园的学科优势及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需要从植物的合理配置方面人手,同时也要从考虑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的各种物种所具有的生态特征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能够形成一个结构设置更加合理且功能更加完善的复层群落结构。大学校园的绿地斑块可借鉴LID雨水系统做出一些景观技术上的变化。可以解决雨天游园等绿地因积水难以通行的问题,除了解决生态上的问题,新型的大学校园的雨水生态绿地景观值得重视和研究。
參考文献:
[1]宋建翰,雷金睿,宋希强,等.高校地域性校园绿地空间与景观格局分析——以海南大学为例[J].热带作物学报,2015,36(4):773 ~778.
[2]马雪梅.高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5~10.
[3]王强,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15~20.
[4]石勇.论新时期如何做好高校校园绿化工作[J].现代园艺, 2014,10(5):157.
[5]王利凯,王万京.园林的形式美与功能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分片绿地评价分析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10(10):85.
[6]刘小龙.浅谈高校校园绿化设计的生态与人文[J].艺术科技,2014,6(3):58.
[7]白春花.北方高校校园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13~16.
[8]邱志奇.浅谈道路绿化设计[J].安徽建筑,2007,4(21):31—33.
[9]王强,唐燕飞,王国兵,城市森林中校园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109—112.
[10]周婷婷,南京市居住区游憩地植物景观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18~20.
[11]李兴兴.基于i-Tree tools的城市小区森林结构和效益的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2:14~18.
[12]刘晓宁.宝鸡市园林树种调查及构建森林城市的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13.
[13]陈朝,张文波,王金亮,高校校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以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11):243~245.
[14]宋厚文,刘 峰,赵和生.城市景观敏感地带高层建筑设计探讨——以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公寓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4(3):7~9.
[15]李梅.桂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品种鉴定[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13.
[16]杨朝荔,潘娜,巫胜利.城市游园绿地设计要点分析[J].现代园艺,201 6,51(1):79.
[17]冯刚.中国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5:23~25.
[18]李国豪.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5—88.
[19]管宁生.绿地与园林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之探讨[J].云南林业科技,2000,92(3):71~72.
[20]关崇.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