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备课作为完成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教学环节,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和教学理念研究的逐渐深入,教师进行备课的形式也日趋多样,从传统的个人备课演化出备课组的组建形成集体备课,并在推广中创造新型的备课模式,这样一来,不仅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学习氛围也变得更加良好。再加上,备课能够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所以,创新高效的备课模式,并注重将新教学理念融入进去,是教师需要改进与完善教学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备课模式;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性事业,具有培养人才、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的重点就是提高我国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备课就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点,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保证,离开备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就会无从谈起。由于教师教学行为的个别性和特殊性,在学生学情、教师教学个性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长此以往不与他人交流改进,就会使所采用的备课模式逐渐产生一定的局限性,从而阻碍教与学发展,也无法更好地融入新理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转变原有的备课观念,积极创新更高效的备课模式,以此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要求。
一、 依据教材创新合理备课结构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设定教学目标也更加地贴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發展水平,因此,为在备课的环节中也达到贴合学生发展的目标,教师就需要注重以教材为依托,对于不同的教材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并根据教材内容提炼特点吃透教材,对教材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以此完善备课的结构,创设出合情合理的备课模式。而且此过程中,教师细细研读教材,对实现各个知识模块的教学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握教材、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这样才能使得备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例如,在备课《自然界中的水》一课时,我将教材与生活实际相融合,从水对人体的作用和关系入手,逐渐延伸出原子、分子的概念,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分辨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之间的主要区别。在课堂导入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展示“瀑布”“河流”“矿泉水”等自然界中水的图片,拉近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水。接着我注重讲解原子、分子的教学重点知识,并在多媒体上展示水分子的构建图片,以此加深学生对水的认识。最后通过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与化学物的区别小题练习,来促使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知识,加深对水的感受。
二、 加强不同学科间的沟通协调
虽然不同学科之间在学科内容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联系不多,但究其一点,各学科的内在备课标准要求是一致的。因为不同学科有各自的特点和学习思维方式,通过不同学科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能够促使学生思维方式得到培养,更牢固地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先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并把各学科的优势积极融入化学的教学中来,这样不仅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乐趣,还能够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备课和教学的提升。
例如,在备课《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时,为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也学会观察和描述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我在备课的环节中融入了生物学知识,以此加强学生对二氧化碳物质的理解,也能够认识到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我在课堂导入环节以提问“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人类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都有什么性质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表演“小魔术”,运用澄清石灰水和气球演示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变化,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观察,最后运用多媒体展示干冰,让学生多方面认识二氧化碳具备的形态,以此促使学生深入认识二氧化碳及其性质。
三、 营造备课组良好的内部环境
学校的硬件设施为备课组教师研究交流提供了平台,而内部环境的建设为备课组教师提供了文化,能够加强学术研究的探究心理,也能够营造研究探讨的氛围,促使教师之间敞开心扉,通过交流沟通,深入了解自身备课模式的不足与长处,由此互相补充改善,创设出适合各班级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备课模式。此外,活动中教师都是主动的、积极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可以碰撞出更智慧的火花,也可以通过备课探讨打破固有的模式,利于融入新智慧、新观念,使教师之间形成真诚合作与互助,推动备课组内部环境的优化。因此,注重内部环境的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在备课《溶液的酸碱性》一课时,因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溶液知识的升华,所以在备课组的讨论中,多数教师提倡以溶液知识的回顾复习作为课堂的导入更具完善教学的作用,因此我积极改善备课模式,以溶液知识为基础开展教学。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们以平等、民主的原则进行,并开展“头脑风暴”活动促使新颖的教学亮点出现,并通过自由举手,得票多者的想法将会实行到备课的模式中。这样一来,备课组内部就会形成良性竞争,促使备课模式更加合理完善。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的教学,除了注重教学质量之外,也不可忽视备课的重要意义,只有依据教材、广纳良言才能够使得教学高效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尚昱彤.初中教师备课现状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李卫珍.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化学备课效果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陈欣,江苏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