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摘要】在1960年代,一群莱比锡画家异军突起,标志着“莱比锡画派”的确立,大约在2000年左右,“新莱比锡画派”概念出现,具象绘画成为国家政府的宣传工具,或是异见者的传播形式,在柏林墙被推到之后,莱比锡的年轻艺术家们不再需要高深莫测的傀儡,而能够自由地诠释这个世界,被称为新莱比锡画派的德国青年画家群体开始登上世界舞台。
【关键词】新莱比锡画派具象写实自由诠释世界
在今日的艺术界,前东德的城市景观已然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萧索阴沉的社会气氛对应着冷战、物质匮乏、集权主义等政治化语言。在极度的自我克制与理性反思中,德国人在艺术中试图恢复自信的努力在古老的莱比锡书籍艺术及平面设计学院得到回应,大约2005年左右,在这里一群画画的年轻人迅速崛起于国际艺坛。“新莱比锡画派”概念也随之出现,发生于此的绘画热潮被纽约现代艺术馆的策展人约克蒙·毕沙罗形容为“地球上最热门的事物”。“新莱比锡画派”一贯坚持写实的手法,严格进行造型锻炼:又细心地观察生活。过去受到前苏联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以主题性内容为主;现在也融入本土表现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在日趋多元化的国际当代艺术大环境下,这种继续进行架上绘画的选择,也可以称为是正统艺术的回归。如果没有那些现实与客观兼备的绘画,也许就不会有“新莱比锡画派”和年轻一代德国绘画的繁荣。代表人物有尼奥·劳赫、马提亚斯·怀瑟、大卫·施奈尔等。
一、莱比锡画派
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于1746年对外开放,为了与城市的商贸面貌保持一致,它在19世纪末更强调实用性,充分体现出以印刷和出版而闻名的城市文化特色。从1950年开始,它以“莱比锡书籍艺术及平面设计学院”而闻名,致力于铜版画、石版画、木刻、印刷技术及书籍装帧设计。在1960年代,一群莱比锡画家异军突起,其中包括贝恩哈·德海斯、沃尔夫冈·马托伊尔和维尔纳·图布克。无论他们各自的风格差异如何,他们都继承和发扬了具象写实的绘画传统,而他们集体的成功也标志着“莱比锡画派”的确立。也许是因为民主德国时期压抑的政治气氛难以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学院里的绘画教师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技法上,这种工具论的方式一直延续着。对勤勤恳恳的画家们来说,画什么和为什么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画,只需要持续工作,而不要任何具体的主题或者宏大的愿景。
二、新莱比锡画派的产生。
1989年11月,柏林墙被推倒,莱比锡城再次成为德国艺术家的圣地。1990年代中期,毕业于莱比锡艺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的尼奥·劳赫在获得一个本地艺术奖后,开始为外界所知。到了2000年,尼奥·劳赫开始在纽约的大卫·茨维纳画廊举行个展,以此为标志,被称为新莱比锡画派的德国青年画家群体开始登上世界舞台。
新莱比锡画派继承了此前的传统,但在创作技巧和题材内容的选取上又加入了更加丰富的个性化特点,是在东西德统一后这个大时代背景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他们的作品理所当然的带有这一历史变革时期的烙印,突然置身于社会巨变中难以自拔的茫然、惶恐、徘徊,日常生活中堆砌如山的工业废料,大批量生产的商品、无意义的重复劳作,以及随之而来的心里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等等,都被哨悄的收入他们的视野中,然后,他们在创作中以一种讽喻的手法,将这些带有概念性的元素展示出来,并不做大鸣大放,更作深藏不露,以冷静旁观的态度将—切放在观者面前,不解释,只选择,不屑把自己打扮成精神导师,一味向观众灌输知识和真理,而是悄然无声的向观众袒露自身,接受审美直觉的审视与裁决。
三、“旧”到“新”蜕变
20世纪90年代后期,架上绘画在一片唏嘘声中逐渐势微,许多艺术家转向观念艺术、行为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在“新莱比锡画派”的旗号下,尼奥·劳赫、马提亚斯·怀瑟、大卫·施奈尔、克里斯托弗·胡克赫伯勒、提洛·鮑姆加特等以他们对具象艺术的热衷,以及对冷漠、忧郁题材的偏爱而声名鹊起。在莱比锡学院,他们学到了精湛熟练的技巧,而在毕业之后,莱比锡的社会氛围则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绘画素材。庆祝德国统一的欢欣已经坠落到沉闷的幻灭中。发馊的梦想弥漫在怀瑟绘画中空荡的房间里,在胡克赫伯勒画面中半裸的、衰弱无力的年轻人身上;施奈尔的风景中腐坏的畜舍、科比的奇幻空洞的建筑,以及鲍姆加特的炭笔都市景象散发出宿命色彩的寒意;还有埃特尔那些凝视单调街景的年轻人身上的孤寂一所有这些绘画都散发出一种德国本土尤其是民主德国的清醒,但另一方面,它们却在世界其他地方陈述着理想的价值和世界的荒诞。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嘶托认为:“这些艺术家正在回归一种文学化、叙事性的图像表达方式,并赋予其不安、混乱的气息。”
有趣的是,虽然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们在教学时并没有探讨主题,他们却在作画的时候不断地反复思考主题问题,他们诉诸符号,以表现其对社会一种隐性的批判,就像任何处于集权统治之下的艺术家所进行的对抗那样。然而现在,莱比锡的年轻艺术家们没人再画西西弗斯或伊卡洛斯。艺术家们不再需要高深莫测的傀儡,而能够自由地诠释这个世界。
东德时期的莱比锡画派开创三种绘画传统:(1)伯纳德?海森克的表现风格。(2)沃尔夫冈·马托埃的写实风格。(3)维尔纳?图布克有哥特式风格和意大利样式主义的风格。这三位东德艺术大师在绘画主题上偏重希腊神话和圣经。而出现于德国统一后的新莱比锡画派依然追求叙事性,同样使用具象手法,这意味着画面中包含某种生活经验或社会现象。他们善于借助不同的情节表达出神秘而模糊的生活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他们的作品。同时他们也借鉴了更多的西方现当代艺术手法,抽象意味明显增加。此外,无论新老莱比锡画派,都是技术至上的画派。对这一点,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这是莱比锡画家能独立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看家本领。在莱比锡画派的作品中,无论是什么题材,无论是零星习作还是宏幅巨制,都明显体现出成千上万小时专注于绘画基本训练的某种技术特征。
研究新莱比锡画派的艺术作品,常会使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也许是曾经归属东德的莱比锡与中国曾有着相同的政治体制于文化政策,而那些由体制与政策走出的艺术家,经历了几乎相同的兴路历程,艺术的发展也经历过几乎相同的模式,而进入21世纪后,艺术家们的探索之路则向四面八方发散开来,他们以自己敏感的心灵,感应着时代社会前进的节拍,不断描绘外在物质世界和隐秘的内心世界的令人惊奇的图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