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198-0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4-75页例2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条件想起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尝试回顾反思,继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认真审题、严密思考的学习态度和意识。
教學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数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条件→问题)
2、屏显课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二、运用策略
1、理解例题题意(屏显例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想想有哪些条件?要求做什么问题。
提问:从题里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绿花的朵数(画线段),那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应该画多长呢?(画线段)再看红花朵数,红花比黄花多7朵,画线段时要比黄花线段长一些(画线段)。
提问:你知道这里的三条线段各表示什么?
引导:请小朋友看课本的线段图,先按条件在图中填一填,再看图和同桌互相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是怎样填写条件和问题的?(教师在线段图上板书表示)指名说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学生交流,复述条件和问题)。
2、运用策略
引导:请小朋友看图思考,你打算怎样求出红花有多少朵,是怎样想的?(同桌交流想法)
指名说:你是怎样想的?准备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交流并理解:可以根据绿花有12朵和黄花朵数是绿花的2倍先求黄花有多少朵,再根据黄花的朵数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求出红花有多少朵。指名学生说思路,再让学生集体试着说一说)
3、再次感受策略
引导:如果把条件改成“红花比黄花少7朵”,(出示条件)求红花有多少朵又该怎样想,怎样算呢?自己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计算过程对不对?线段图是否准确?你用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说明解题思路)
4、验证反思
引导: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现在回顾、比较一下两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互相交流。
交流:能说说解决两个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那两题中求红花朵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呢?
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是从条件(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画线段。
由上述条件才可以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因为两题中表示红花和黄花朵数的关系的条件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一样。
三、内化策略
1、屏显“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看图说条件,根据条件提出问题(板书问题)。这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提问:第(2)题的线段图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板书问题)
提问:求苹果树有多少棵可以怎样想?
指出:明白了实际问题的条件,就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计算的问题,这样就能知道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正确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你知道谁游得最快、谁游得最慢吗?
你是根据什么条件知道小丽游得最快、小华游得最慢的?(引导分析条件得出结论)
3、讨论“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画图,从条件出发,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互相讨论后指名发言,说说怎样想的。
四、策略总结
1、课堂小结
引导:请小朋友先自己想一想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再对同桌说一说。
提问:这节课你又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指出: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画线段图来表示题里的意思,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数量之间的联系,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分析问题时,可以从条件想起,找出联系的条件,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确定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列式计算时,还要根据数量间的联系确定每一步怎样想,如何计算结果。
2、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3题和第4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