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亲职教育发展的思考

2018-01-24 00:30谢婷
开心素质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行政部门机构素质教育

谢婷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事,还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每个孩子自呱呱坠地后首先接触并长期置身其中的成长环境。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双亲是他们行为习惯养成、性格品质塑造、科学知识获取的启蒙教师。然而,我国自古以来固有的传统教育理念依然根植于人心,家长固有的应试教育思想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最大阻力,在有些省市地区,素质教育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如何提高家长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思想觉悟,提高家长的教养技能的培养和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自古至今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但时至今日,很多人对亲职教育的概念认知却很模糊,甚至很多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亲职教育”一词。所谓亲职教育,就是政府机构和社会为家长提供各种办法和途经,让家长可以获得有效能、有意义的教育,使其能更好地完成教育好子女的任务。早在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就联合颁布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试行)。在该规范中,第一条就规定:“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由此,也可以看出亲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亲职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在全国各省市的亲职教育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与我国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教育和经济不相匹配。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亲职教育发展的迫切性与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缺乏重视的矛盾。

据了解,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有不少涉及亲职教育、家庭教育的条款,但是这些法律条款基本不具备法律约束效力,缺乏执行力。目前的亲职教育,无论在管理体制、组织形式,还是物质支持上,都缺乏国家政府与相关行政部门的保障。这也直接导致亲职教育无法在社会群体中推行,家长对于亲职教育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亲职教育开展滞后与家长需求的多样性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的亲职教育的举办机构多为幼儿园、学校、早期教育机构,活动内容多以家园共育、产品推介为主,以家长配合学校教学计划为目的,这样的内容往往不是家长想要的。家长常常处于被动的无选择性的接受状态。这也导致亲职教育的成效性差,无法被更多幼儿家长所接受。

3.家长对亲职教育的认知与行动不统一的矛盾。

目前的幼儿家长群体中80后居多,甚至90后群体也已为人父母,这一群体受教育水平相对高了很多,对育儿方面也不再墨守陈规,通过网络书籍等多途径的学习,开启了科学育儿的萌芽。但很多家长有参与亲职教育的意识,却缺乏行动,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都与现代教育发展水平不协调。

如何在当代的新形势下推动亲职教育的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重视下一代的教育才能掌握未来的发展主动权,亲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力量的推动与支持。

国家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条款,提高相关条例的执行力。通过立法,明确并推行实施各类别各等级的机构和部门在幼儿亲职教育方面的职责分配,重视并加强对我国亲职教育的整体规划,充分發挥各部门的能动性,积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从宏观层面对亲职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相应的方针策略,为亲职教育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

教育行政部门拥有各类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结合这些优质资源,建立各类地方性的幼儿亲职教育责任机构,并为其科学化、规范化实施提供引导。加强对亲职教育机构的督导和考核,具体、明确各类机构举办幼儿亲职教育活动的细则,并对活动举办的效果进行可行、有效地评估,让亲职教育既满足家长的需求,又能保证其专业性、权威性、科学性。

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有利于亲职教育的发展,提升社会各界对亲职教育的科学认识是首要任务。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家长所掌握的家庭教育知识来自各类渠道的比重依次如下:电视(69.8%)、图书(58.7%)、同龄人聊天(46.7%)、报纸(42.5%)、长辈(38.5%)、讲座(20.5%)。可见电视、图书、报纸仍然是家长获得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渠道。增强各级、各种形式媒体宣传,有助于加强社会大众对亲职教育的认知,扩大亲职教育的受众面,营造良好的亲职教育发展大环境。(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政部门机构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行政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及实现研究
江苏:对虚假鉴定“零容忍”
试论企业行政部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