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落地必须坚持整体性

2018-01-24 18:15陆俊杰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陆俊杰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核心素养,日益成为当前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以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标准。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启动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意味着我国正式进入“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时代”。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核心素养更是成为当下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但是,依然有不少教师对核心素养存在误解。因此,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并探讨其实践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理解和诠释上的整体性

首先,核心素养的教育覆盖具有宽广性。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界讨论的比较多,在职业教育界讨论相对较少。尽管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等机构也开始关注到此问题,但核心素养仍未受到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或者说,相关重视未被成功转化为实践方案。这大大影响了核心素养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另外,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具有时代标签意义的概念,其内涵甚至也不止是学校教育。因为在这样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对于单独的个体来讲,处于学校教育阶段的时间并不比其他时间更长,而且外在世界的瞬息万变使学校教育难以真正做到所谓的无缝对接。

因此,必须坚持以整体性的观点对核心素养进行理解和诠释。所有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既需要在研究时坚持整体性观点,更有义务在学术传播和实践活动中进行整体性展开。

其次,核心素养并不完全等同于通用能力。在早期,核心素养主要服务于经济目的,核心素养在课程发展中被视为一种通用技能。以澳大利亚为例,20世纪80年代的核心素养乃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而提出的,核心素养被定位在工作场所,被视为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后续成人教育的通用技能。到了90年代,上述观点招致了诸多批评。这种批评大概可归为两类:第一类观点认为,核心素养可以服务于经济目的,但定位于经济目的的核心素养有被窄化的危险,它忽略了教育中的人文因素。第二类观点认为,定位于经济目的的核心素养严重阻碍了人类自身能力发展,使学校成为经济的附庸。

问题的关键是,时间跨越到现在,我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过度偏重于经济,而忽视人文素养的缺陷。而在当前大力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坚持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的大背景下,这种对核心素养和通用能力的误解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作用,值得警惕。核心素养是包含通用能力的一个上位概念,而不与之相等。

最后,核心素养要反映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超前性意义。在更广阔的视野上,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社会变迁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还是新时期认识论和知识观转型的趋势使然。诚然,社会变迁和时代变化确实会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反映也是正常的。但不可忽视的是,核心素养的提出及推广,其影响已经辐射到世界各国,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跨国的世界性组织,其前瞻性和引领性愈发突显。在此方面,要求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理解,不是经济决定教育的单向维度,而应考虑核心素养之于时代的超前性意义。

二、核心素养落地必须有实质依托

在关于核心素养的表达中,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直言,关于课程角色的表述或做法中,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对此,我们也应保持清醒。

第一,教育目的依賴课程和评价的落实。仅把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目的或意图,没有呈现后续课程、教学与评价方面的一致性努力,这是问题之一。换言之,如果仅仅把核心素养当作一种新理念而进行研讨的话,很难转化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终极力量。而这对职业教育而言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教学的落实,核心素养很难落地,而没有评价等相关配套改革,核心素养即使作为一种理念也很难深入人心。因此,在探讨核心素养的同时,需要有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之中。在此方面,一线教师应该更有发言权。

第二,核心素养理念必须与学科内容充分融合。只要求核心素养与学科或学习领域建立关联,没有揭示出核心素养与学科内容的内在关系,这是问题之二。这与当前我国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是不相适应的。尽管上文已经提及,核心素养是包括多种类型、多个层次教育类型的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在学校层面才最有可能最先推行和实现。而且这些实践还可为更广泛意义的核心素养实现提供参考性样本。基于此,在当前改革背景下,必须尽快找到核心素养与学科内容的内在关系,将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丰富现有学科内容的切入点,在实践层面积累更多的经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既应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大量实践,也应在实践教学层面进行更多探索。

第三,课程标准等关键文本对核心素养的落实具有重要作用。只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层面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或指标,没有中间层面的课程标准与评价标准,这是问题之三。值得肯定的是,当对核心素养要求在课堂教学层面进行落实时,已经在核心素养推进方面进入了较深层次。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核心素养能成功转化为实践中可操作的内容或体系。课堂教学有其自身规律性,其中一条便是,课程标准与评价标准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必要的指南和抓手。这是避免教学随意性,真正展现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魅力的关键所在。

三、核心素养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理念转型方面,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研究和课程标准研制,并不仅仅是在原有文本基础上做些文字上的改动,而是需要基于素养教育背后的知识观和学习范式,系统反思我国教育理论框架和课程体系。比如,关于知识的构成、重要性等理念,不能仅以写在书上,印在说明书上固定化的知识点为重,更不能将之视为唯一的重要知识。而且,在目前知识更新很快的大背景下,试图给学习者一个关于知识的确定结论越来越困难,而应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实践上。

系统性变革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核心素养的课程角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它的实现有赖于系统性的教育变革。核心素养不仅是21世纪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更昭示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终身学习以及全球化浪潮等时代背景下教育目标系统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必须对信息化、知识的特殊重要性、学习时间的延长、学习的日益柔性化具有积极回应 ,甚至进行必要的引领。系统性变革既应覆盖课程、教学、作业布置等具体方面的改革,还应在理念转型、范式转换、评价机制优化等艰、难、困的领域内进行突围突破。

整体性思维方面,必须打破“整体即是部分的加和”的观念。当设计核心素养(甚至包括之前使用过的通用能力)方案落地时,不是把诸如团队精神、学会学习、全球素养等部分元素进行分项培养,而应坚持一种整体化观念,进行系统性安排。

有学者指出,有核心素养就必然有非核心素养,这是典型的分析式思维所导致的推论。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性概念,这是国际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领域的共识。在相关文献中广泛使用的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框架等表述就是对其整体性、系统性特征的体现。尽管核心素养的内容表述是分领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核心素养就是若干领域素养的简单集合。这应该是对整体性的全面诠释。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