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江
【摘要】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关键,实践经历能促进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地方高校实际,立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实践经历与就业创业能力的关系,提出了搭建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的重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践导向
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全国普通本科院校近900所,其中地方高校毕业生数占全国本科毕业生总数近90%以上。可以说,地方高校就业是高校就业创业工作的重点。当前,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力市场充满了竞争,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实现地方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有效保证。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要以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科学的就业创业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进行系统指导,其相关问题研究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现状
麦肯锡公司研究报告曾指出中国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缺乏实践经历,许多中国学生接受的教育使他们无法获得在跨国企业工作所需的实践技能和团队技能。当前许多企业在招聘时非常关注学生的实践经历,这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偏向雇用工作技能熟练的、能力强的员工。因此,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因素很多,如就业市场的有效性、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帮扶程度等,但是很难说明为什么同一学校甚至同一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却不尽相同。一些文献从大学生的个体特征,诸如职业成熟度、可雇用性能力和擇业取向、求职心态、学习成绩和能力素质引、大学生的就业成本、拥有的社会资本等方面对就业竞争力进行分析,但是这些研究多为定性分析,基于调查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与实践经历之间相关性的文献不多。
二、大学生实践经历与就业创业能力关系研究
(一)研究假设
为更好地解释大学生实践经历与就业创业能力的关系,本文以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包括自主创业)和就业满意度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衡量指标,利用J学院GD学院应届毕业生同专业4个班139名学生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着重从大学生的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学科竞赛、勤工助学、实习经历等五个方面进行因子分析,分析这些个体特征对就业创业能力的影响。
研究假设1:中共党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就越强。
研究假设2:担任过学生干部,其就业创业能力就越强。
研究假设3:参加过学科竞赛,其就业创业能力就越强。
研究假设4:参加过勤工助学,其就业创业能力就越强。
研究假设5:有专业实习经历,其就业创业能力就越强。
(二)变量设定
(三)相关性分析
1.数据收集。分析数据来源于J学院GD学院往届毕业生(毕业一年)数据统计表,为使统计分析更具有对比性,选定同专业平行班4个班学生就业调查数据。
2.数据分析。
分析方法如下:就业创业能力用大学生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包括自主创业,下同)衡量,签订就业协议,就业创业能力为1,否则为0。此外,对于已经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我们又设计了就业满意度题项作为衡量就业创业能力的指标,并用1-5分表示满意度从不满意到满意的变化,满意度越高,说明就业创业能力越强。
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经历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可以加强与教师、同学间的交流和沟通,培养大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其他类同。勤工助学实践经历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现实中,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比例不是很高,更多的是赚取零花钱和打发时间。因此,学生参加实践具有盲从性,没有跟自己所学专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如多为家教和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等。
三、总结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关键,是就业创业能力的外在行为表现。因此,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以实践创新为平台。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首先要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同时要积极践行实践育人理念,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3):49-52.
[2]李广众.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15):43-46.
[3]毕军.知识管理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0,29(19):208-209.
[4]周俊波,岳昌君.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4(08):64-70.
[5]周伟伟,陈伟.兼职对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影响的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0(02):227-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