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绵阳市梓潼县文昌中心卫生院文丰分院骨科,四川绵阳 622150
骨科创伤患者通常需展开手术治疗,术后3 d内,血液中血小板含量会增加,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之创伤时血液流动速度变缓,有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几率[1]。下肢DVT出现后,可使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受影响,严重者会致使肺栓塞出现,使患者生命受危及。因此,骨科创伤患者术后若有DVT发生,需及时展开处理。为对骨科创伤患者出现下肢DVT的处理方式展开进一步探讨,该次研究把2012年7月—2017年7月在该院接受骨科手术后有DVT出现的8例的患者当成研究对象,以综合方式实施临床处理,现观察分析处理过程,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纳入的对象共有8例,均为在该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男5例(62.50%),女 3 例(37.50%),年龄 24~68 岁,均值(46.2±5.7)岁,3例接受的是髋关节置换术,2例接受的是股骨胫骨折内固定术,1例接受的是胫腓骨骨干骨折内固定术,2例接受的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8例患者手术都已经顺利完成,均明确术后有DVT发生,已将有其他原因引发的DVT者、有其他严重疾病合并者排除。
①诊断与观察。一般而言,DVT初发时不会有显著临床表现,但进一步发展后,可致使下肢深静脉的功能受到影响,引发静脉嗌张、足部溃疡、下肢肿胀等,进而致使下肢的功能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此并发症有特征主要如下:患肢可见肿胀,进行活动后,症状会更为严重,把患肢抬高可见一定缓解,患肢可见浅静脉处于怒张状态,皮肤处的温度上升,顺静脉可扪及到索状物,部分患者一般伴有发烧。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一般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展开检查,通过检查结果即可确诊。②治疗处理。8例患者均以综合方法实施处理:把患者患肢抬高,以弹力绷带实施包扎,指导其进行训练,以对肌肉的主动收缩进行促进。同时,以低分子肝素展开治疗,5 000 U/次,2次/d,持续3 d,随后停用,以2~3 INR水平为依据,持续给予2周的法华林治疗。
①判定疗效[2]:经5 d治疗,肿胀消失、疼痛消失,皮肤温度正常,造影显示下肢静脉处于通畅状态为显效;上述症状相较于治疗前显著减轻,造影显示少量血栓残留为好转;上述症状、造影检查与治疗前相比改善不明显,或者加重为无效。通过显效率+好转率来计算总有效率;②对血栓消失时间进行记录,并测量计算患者治疗前后健侧和患侧大小腿的周径差。
研究数据处理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例患者,显效的有5例,占62.50%(5/8),好转的有 2 例,占 25.00%(2/8),1 例为无效,占 12.50%(1/8),总有效率是87.50%(7/8)。
治疗后,大腿、小腿的周径差均显著较治疗前小(P<0.05);血栓于(8.5±1.4)d 消失,见表 1。
表1 8例患者大小腿周径差、血栓消失时长对比(±s)
表1 8例患者大小腿周径差、血栓消失时长对比(±s)
大腿周径差(m m)治疗前 治疗后小腿周径差(m m)治疗前 治疗后血栓消失(d)n=8 5.2±0.9 2.4±0.3 4.7±0.4 1.6±0.2 8.5±1.4
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骨科创伤患者而言,DVT是常见术后并发症的一种,此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受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凝固等影响[3]。骨头受创伤后,患者的血液流动会变得缓慢,加之创伤使肢体功能受影响,通常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使下肢静脉回流变慢,DVT易发。总的来说,骨科创伤患者下肢DVT发生的原因主要如下:①创伤,创伤可致使患者血液出现高凝状态,使血管壁对纤维蛋白进行溶解的功能下降,导致血栓形成。②手术操作,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时,患者血管会受到一定损伤,使血流速度变缓,导致瓣膜处形成涡流,引发血栓;③麻醉,手术实施麻醉时,需对肌肉松弛剂进行应用,肌肉松弛可使“泵血”功能失去,加之患者术后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卧床,可使下肢血液进行流动的速度变缓,而血液向心回流需通过肌肉收缩实现,但此时肌肉较为松弛,收缩力小,易使血栓形成。
因此,对于骨科创伤术后的患者,需注重DVT的预防,抗凝药物应用,如对小剂量的低分子肝素进行应用、予以阿司匹林,并通过弹力绷带使用、轻柔操作等来对DVT进行预防。若患者术后有DVT出现,则应及时展开处理,否则不仅会使患者下肢功能受影响,而且血栓脱落还有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临床处理时,应依据患者DVT出现的具体情况,以药物、物理等方式实施处理,使患者血栓尽早消失,以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DVT形成时,血小板的聚集、活化是关键步骤之一,药物治疗需从对此步骤进行抑制入手[4]。物理治疗方面则主要是对弹力绷带进行使用,指导患者展开肢体功能训练等,术后,应该尽早指导患者展开科学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以对肌肉收缩进行促进,从而使下肢静脉血流尽早恢复正常[5]。
该次研究,对8例接受骨科手术后有DVT患者的临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例患者达到了87.50%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8例患者大腿周径差是(2.4±0.3)mm,小腿周径差是(1.6±0.2)mm,分别与治疗前的(5.2±0.9)、(4.7±0.4)mm 对比较小(P<0.05);8例患者血栓于(8.5±1.4)d消失。可见,对于骨科创伤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积极以药物、物理方式进行处理可实现优越干预效果,使患者血栓尽早消失。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后出现下肢DVT的骨科创伤患者,临床上需以药物、物理、介入等综合方法展开合理处理,以促进处理效果的提升,使患者下肢功能尽早改善与恢复。
[1]吴院学.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0):57-58.
[2]白晓兵.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6):180.
[3]黎俊豪.药物预防联合物理预防在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7,7(4):170-172.
[4]钟贺军,谢宏哲,刘辉,等.围术期压力泵治疗仪联合利伐沙班在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35):142-143.
[5]郭俊鹏,吕智.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J].医药前沿,2016,6(2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