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防治仪在骨科下肢瘫痪患者中的应用

2018-01-24 06:36刘守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下肢血栓静脉

刘守文

四川省乐山市第二中医医院骨七科,四川乐山 614000

深静脉血栓属于临床常见一种血管性疾病,若未及时接受积极有效治疗,将致使肺栓塞及血栓后综合征等情况出现,从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时将危及生命[1]。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静脉,下肢瘫痪患者因长期卧床、血液高度凝聚、血管损伤等情况,造成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升高[2]。为降低下肢功能障碍性加重,临床需予以及时准确治疗,从而提高患者预后质量。该研究为明确深静脉血栓防治仪应用于骨科下肢瘫痪患者中的效果,选取92例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92例下肢瘫痪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42例)与研究组(5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 27:15,年龄 45~69 岁,平均(56.31±4.19)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8例,大专及以上24例。研究组男女比例 30:20,年龄 46~70 岁,平均(56.52±4.21)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2例,大专及以上28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具不同程度下肢瘫痪者;排除肺水肿、心律不齐、急性炎症性皮肤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其中,常规药物治疗指的是抗凝药物,康复治疗具体为:①由远端向近端对患者双下肢肌肉进行按摩,2次/d,30 min/次;协助患者翻身并予以叩背,每2 h进行1次;抬高患肢,保持其高于心脏水平约20~30 cm,从而促使股静脉松弛、不受压,有助于静脉血液回流;避免于患者双下肢穿刺,对双下肢周径进行观察,并详细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告知医生;②患者呈仰卧体位,于其膝下垫一软枕,于可活动范围内实行多角度的等长收缩训练;实行主动或被动直腿抬高训练;持续于被动活动器上进行规范被动锻炼;重复训练屈膝动作,对髋关节肌肉进行训练;③训练时应以患者耐受为准,对患者关节活动度进行锻炼,协助患者拄拐进行双腿站立训练;逐渐加大训练量,实行步行、自行车训练;④加强对患者行走步态与患侧支撑等的训练,指导患者实行蹲起练习,并予以上下楼梯训练。研究组于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深静脉血栓防治仪治疗,术后每日行气压治疗,1 次/d,1 h/次,设置压力 50~60 mmHg,依照足底-踝部-小腿顺序施加压力、释放压力;在治疗期间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询问患者感受,若出现不适感、仪器故障等情况,需予以及时处理,坚持使用直至患者下肢可自主活动。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临床症状评分[3],包括下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等方面,每项0~3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对比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4],满分 100分,分为穿衣、上厕所、上下楼梯等方面,得分越高则日常生活独立能力越强。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

研究组临床症状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s),分]

表1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s),分]

注:组间比较,aP<0.05。

组别下肢疼痛下肢肿胀 下肢皮肤温度对照组(n=4 2)研究组(n=5 0)1.9 1±0.2 2(0.8 9±0.3 1)a 1.9 5±0.1 8(0.8 7±0.2 9)a 1.8 4±0.2 0(0.7 9±0.2 1)a

2.2 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研究组出现深静脉血栓1例(2.00%),与对照组7例(17.50%)相比显著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研究组ADL评分为(63.45±3.1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1.79±5.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指的是患者下肢深静脉内出现不正常凝结的凝血块,导致管腔阻塞,影响静脉回流的一种常见周围血管疾病[5]。患者临床多出现患肢肿胀、疼痛、色素沉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有研究指出[6],对于下肢瘫痪患者而言,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之深静脉血栓防治仪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深静脉血栓情况。因此,该研究现就采取此方法取得的效果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循证依据。

该次研究中,研究组下肢疼痛(0.89±0.31)分、下肢肿胀(0.87±0.29)分、下肢皮肤温度(0.79±0.21)分,均较对照组高;研究组出现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0%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低;研究组ADL评分为 (63.45±3.1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此次研究结果与俞斌等人[7]相似,提示深静脉血栓防治仪可有效降低骨科下肢瘫痪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下肢瘫痪患者因有创操作较多,极易出现深静脉血栓,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子脱落,将致使肺栓塞、脑栓塞发生,若未及时治疗将累及整个肢体,甚至威胁患者生命[8]。对于骨科下肢瘫痪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临床多予以康复治疗,旨在恢复患者机体功能,促进其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康复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屈膝等关节训练,且训练方案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调整,采取从被动到主动、由短时间到长时间的原则;。经康复训练的实施,加之下肢肌肉、关节按摩的进行,患者下肢功能显著改善,治疗信心提升,临床依从性升高,从而有助于疗效提高。目前,临床主要应用抗凝药物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但该类药物易引起瘙痒、出血、皮疹等不良反应。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医疗器械的不断更新进步,深静脉血栓防治仪逐渐应用于临床。深静脉血栓防治仪主要工作原理为循环间歇式的气压按摩模式,可在取得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舒适性。加压治疗期间,该防治仪压力脚套4个气囊通过由远及近的循环顺序进行加压,且加气囊充气加压到设定值,将会同时放气,在间隔一定时间后,自动进行下一轮充放气操作[9]。放气减压、充气加压,可有效促进患者静脉血液的回流,而循环间歇的时间可促使血管重新灌注,从而保证正常血液循环。深静脉血栓防治仪经远心端到近心端这一次序的充放气操作,促使淤积淋巴液被推回到血循环中,有助于肢体静脉的血流速度增加,促进水肿消除、静脉淤血排空,进而有效预防凝血因子集聚,减少血管内膜黏附,最终达到血栓预防作用[10]。与传统人工按摩相比,该防治仪可提高按摩力度的均匀性,显著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助于下肢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目的。研究受样本、例数、环境等的因素影响,未对临床治疗效果作详尽分析,具一定局限,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防治仪具有良好治疗效果,可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减轻患者痛苦,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

[1]杨玉群,李春容,林少虹,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预防应用[J].微创医学,2015,10(1):85-88.

[2]李文东,李晓强,钱爱民,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12):1190-1193.

[3]米久雪.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5(1):160-161.

[4]朱蔚东.神经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6):661-663.

[5]王瑞方.空气波压力循环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7):105-106.

[6]陈晓林.下肢骨折患者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1):144-146.

[7]俞斌,季英,禹宝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32(1):109-111.

[8]张晋豪.介入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并发症的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2):170-171.

[9]高立强.35例急性脑出血合并下肢静脉血栓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0):126-128.

[10]王贤卿,阎立昆,余晓侠,等.气压治疗预防高龄微创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6,23(16):60-62.

猜你喜欢
下肢血栓静脉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