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芬,张艳霞
1.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湖北武汉 430040;2.武汉市东西湖区慈惠街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湖北武汉 430040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主要因长期卧床或活动减少等因素下导致血液回流速度减慢,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目前,在我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对象,该次主要探讨康复护理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用2015年3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抽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即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 14例,年龄 47~78岁,平均年龄(61.2±10.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48~79 岁,平均年龄(61.7±10.8)岁;其中有 12 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所有患者均已经过核磁共振确诊为脑卒中患者,将有下肢功能障碍、需长期卧床的患者纳入标准。将两组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在两周内进行降压、调脂、营养神经等对症和支持治疗,改善循环;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具体康复护理步骤:①康复延伸:对于脑卒中偏瘫的患者,应当在早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患者入院后为其拟定一份康复护理计划,观察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及生命体征后即可实施康复计划,并将康复计划蔓延到病房护理管理中,在陪护人员的陪同下可做些关节活动、护理按摩、体位转移等训练。②抬高双下肢及穿弹力袜:依据患者的身高和体重,在入院时选择松紧适宜的弹力袜,并于睡醒后穿上弹力袜,且睡下后脱下之后抬高双下肢,抬高至心脏平面25 cm左右,主要目的是为了使髂内静脉变得松弛,利用重力推进静脉回流,降低血液瘀滞,使患者的胀痛得到缓解。③饮食指导:提醒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多食低脂肪、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严禁使用高蛋白、脂肪多、高胆固醇等食物,多喝水,可促使血液粘稠度降低。④采用静脉留置针:应当减少止血带的使用,为了防止反复穿刺受到损害,不在侧肢体静脉输液,防止静脉滴注对静脉刺激性强的药物。⑤心理护理:多数患者患病后都会出现不良的情绪,这需要护理人员主动跟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有耐心的开导患者,消除患者内心的负面情绪,使患者能够配合后面的治疗[2]。
观察两组患者患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比较,检测康复护理干预前后患肢腘静脉的血流峰值速度,并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腘静脉血流增加值的差别。
将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n(%)]采用 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来比较组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26 d(20~31 d),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8 d(15~24 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腘静脉血流速度比治疗前快,对照组腘静脉血流增加幅度(1.52~2.26 cm/s,平均1.74 cm/s)低于观察组(13.10~17.22 cm/s,平均 15.31 cm/s),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患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和深静脉血栓静脉的发生情况[n(%)]
脑卒中偏瘫患者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会导致有效官腔变小或静脉管腔受到阻塞,致使远心段各级静脉回流受到阻碍,从而患者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肤色发生改变等表现,静脉血液回流中发生血栓脱落会导致肺栓塞,严重时会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护理主要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制定的一种全新康复护理方法[3]。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后腘静脉血流速度比对照组快,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改变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病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康复护理预防取得满意疗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1]付艳坤,许金玲,贾冰,等.综合护理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19):3714-3716.
[2]蒋立昀.应用压力抗栓泵预防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9):102-104.
[3]林秀孟,陈妹,黄姱姱.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