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何籽玉
(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计划行为理论(TPB)和健康行动过程理论(HAPA)涉及身体活动、安全带使用、饮食行为、戒烟等多个研究领域[1,2]。对于TPB与HAPA两个理论的要素概括以及单独的理论模型应用较为广泛,但基于两个理论的整合研究还少有涉及。鉴于这两种理论结构模型各自的优势及其不足,沈梦英(2010)提出将TPB和HAPA两个理论模型进行整合的思路[8],试图提高对锻炼行为的预测力,然而该整合模型仅是一种理论假设结构,其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本研究基于这一整合模型,旨在检验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适应性。根据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与认识,提出以下假设:①TPB和HAPA两个理论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跨文化适应性;②TPB和HAPA的整合模型对青少年锻炼行为有较好的预测效度。
以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约1 304份,回收1 287份,有效问卷1 207份,其中初一660人,初二368人,初三179人;男生706人,女生501人。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八个量表:锻炼阶段诊断量表(Richert, 2006)、计划行为理论量表(Ajzen, 1991)、自我效能量表(Schwarzer, 2005)、风险知觉量表(Schwarzer, 2005)、社会支持量表(Grossman,1987)、结果期待量表(Schwarzer, 2005)、计划量表(Schwarzer, 2005)和锻炼活动等级量表(梁德清,1992)。
用调查数据检验计划行为理论(TPB)和健康行动过程理论(HAPA)中各变量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均在0.7以上,表明各变量的信度良好,结果见表1。
表1 模型各变量的信度检验和修订(n=1 207)
对各变量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n=1 207)
注:*P<0.05,**P<0.01
由表2可知,风险知觉与知觉行为控制、锻炼行为的相关均不显著;消极期待与主观规范、行动效能、应对效能、风险知觉、社会支持、计划和锻炼行为的相关均不显著;其余变量两两之间相关显著。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TPB、HAPA以及整合模型。首先检验TPB和HAPA理论在青少年人群的跨文化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再检验整合模型的结构效度。因此,需检验三个模型,即TPB的5因素模型(模型1)、HAPA的9因素模型(模型2)和HAPA与TPB两个理论的整合模型(模型3)。
表3 三个模型的拟合指标
2.3.1 模型1的结构检验。由表3可知,模型1的小于3;RMSEA小于0.05;TLI、IFI、CFI和NFI拟合指数指标超过了0.9,总的来看,TPB的5因素模型(模型1)的拟合度良好。在模型1中(见图1),态度与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不显著,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向各路径系数均显著,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的路径系数显著。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共同解释了84%的行为意向方差。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共同解释了24%的锻炼行为方差。
图1 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年际变化
2.3.2 模型2的结构检验。由表3可知,模型2的x2/df小于3;RMSEA小于0.05;TLI、IFI、CFI和NFI拟合指数指标超过了0.9,总的来看,HAPA的9因素模型(模型2)的拟合度良好。在模型2中(见图2), 其中风险知觉、积极结果期待和消极结果期待与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不显著,恢复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的路径系数不显著。行动自我效能解释了63%的行为意向方差,由行动效能、应对效能、行为意向和计划共同解释了28%的锻炼行为的方差。
图2 HAPA的 9因素模型
2.3.3 模型3的结构检验。根据模型1和模型2的检验结果,在对两个模型进行整合前,首先将两个模型中路径系数不显著的路径予以删除,然后整合成模型3。由表3可知,模型3的小于3;RMSEA小于0.05;TLI、IFI、CFI和NFI拟合指数指标超过了0.9,结果表明,HAPA与TPB两个理论的整合模型(模型3)的拟合度良好。在模型3中(见图3),行动自我效能和主观规范共同解释了72%的行为意向方差,由行动效能、应对效能、行为意向和计划共同解释了27%的锻炼行为方差。
图3 HAPA与TPB两个理论的整合模型
通过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之间的比较发现:①与TPB模型相比,整合模型降低了行为意向的预测力,而提高了锻炼行为的预测力;②与HAPA模型相比,整合模型提高了行为意向的预测力,却降低了锻炼行为的预测力。
本研究首先对TPB模型进行检验,此模型解释了84%的锻炼行为意向方差;解释了24%的锻炼行为方差。Sheeran与Norman(2001)的元分析研究认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主观行为控制感对行为意向的预测率保持在40%~50%之间,同时行为意向和主观行为控制感对健康行为改变的贡献率为20%~40%。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并不完全一致[6],主要表现在对行为意向的解释力上高于元分析结果,但是基本上支持了TPB模型在青少年人群锻炼行为领域中的跨文化适用性的观点。
对HAPA理论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计划与锻炼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23,行为意向与计划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15,而行为意向对锻炼行为的间接效应是0.03(0.23×0.15),计划是行为意向和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行动自我效能与行为意向间的路径系数为0.73,应对自我效能与计划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63,应对自我效能与锻炼行为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38,均具有显著性。这一结果支持了Schawarzer(2008)的观点[7],即认为HAPA理论对当前的锻炼行为理论与健康行为研究的两大贡献之一,就是区分了健康行为的改变内容和过程,如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自我效能。
本研究还发现风险知觉对锻炼行为意向的路径系数不显著。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即认为风险知觉与行为意向相关较微弱[8]。在HAPA模型中,行动自我效能对锻炼行为意向的解释力为63%,而TPB模型中,主观规范和主观行为控制感对锻炼行为意向的解释力达到了84%,但是HAPA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的预测力与TPB理论模型的预测力相比,从24%提高至28%。因此,可尝试对TPB与HAPA理论中行为意向的预测变量进行整合,以获得对锻炼行为意向以及锻炼行为预测变量的最佳组合。
通过TPB与HAPA模型中各变量的整合,形成了由主观规范、行动效能、行为意向、应对效能、计划、恢复效能和锻炼行为7个因素的整合模型,整合模型对行为意向的解释力达到72%,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力达到27%。相对于TPB模型,行为意向的解释力降低了(由84%变为72%),锻炼行为的解释力却提高了(由24%变为27%);而相对于HAPA模型,行为意向的解释力提高了(由63%变为72%),锻炼行为的解释力却减低了(由28%变为27%)。可以看出,整合TPB与HAPA两个理论后的模型结构虽然具有简约性,然而在行为预测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研究的结果不支持本研究的假设。今后可能需要进一步整合其它社会认知变量以提高模型的预测力。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①提高主观规范和运动自我效能促使青少年产生锻炼行为意向;②通过引导青少年制定行动计划和应对计划促进其锻炼行为的发生;③提高青少年的应对自我效能激励其通过计划来达到锻炼目标。
TPB理论模型和HAPA理论模型在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领域中具有跨文化适应性;在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预测上,基于TPB与HAPA理论的锻炼行为整合模型没有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整合其它社会认知变量以提高模型的预测力。
[1] 常振亚.考察“健康行为过程理论”的阶段性特征——一项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纵向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2] 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2):315-320.
[3] ICEK AJZE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3):179-211.
[4] 方敏.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拓展模型的青少年锻炼行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
[5] 曹佃省,谢光荣.从行为意向到健康行为——健康行为程式模型(HAPA)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6):809-812.
[6] Sheeran P.Intention-behavior relations:A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J].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2,12(1):1-36.
[7] Schwarzer,R.Modeling health behavior change:how to predict and modify th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behaviors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8,57(1):1-29.
[8] 沈梦英,毛志雄,张一民.中国成年人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HAP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整合[J].体育科学,2010,30(12):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