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威
(哈尔滨华德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高校的转型发展从2013年6月28日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立开始,一直都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词,曾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中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面临“转变观念难、理念转变难、教材建设难、专业建设难、师资队伍建设难、学校布局难”六大难题;作为传统的机械大类专业面对转型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
机械大类专业多属于传统专业,有着几十年的历史,传统的分段式教学在专业建设中尤为明显,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和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对机械类专业的调研我们看到,机械大类专业发展具有区域性,发展不平衡。
(一)近三年来黑龙江省内高校发展迅速,同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产、学、研融合上都有新的举措,但是推动缓慢。
(二)从网络调研看到,省外高校转型发展迅速,企业进校园;校办企业,产学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工学交替模式成熟,实现了供给侧改革的需求。
(三)国内工科高校都在积极的申请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此项认证的开展倒逼教育改革,工程认证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师,大国工匠,认证的体系内容值得在教学改革中参考和借鉴。
(四)在调研中我们深刻的感受机械类专业要紧贴生产需求,人才的培养定位较准确,但是在教学管理,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等方面,部分高校存在一定的差距。
专业转型发展建设中,尤其是机械类传统专业不转型就会面临落后和失去自己的优势,但是在转型发展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人的因素,没有对转型重视和理解,不愿意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二是没有主动地开拓校企合作单位和寻求产教融合项目;三是对高校转型发展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理解不够。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只忙于眼前的教学,忽视了自己建设专业的责任。对于转型发展,积极地探索与企业的合作,合作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培养,联合培养,共建专业指导教师团队等。
(一)进一步梳理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细化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只有培养目标明细,才能更好的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课程体系。专业的定位决定这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例如: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工程设计能力、自动控制能力、能进行控制管理和实施的机械类工程师;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理论扎实、计算机三维绘图能力、部件实验能力强的汽车设计工程师和研发实验工程师。设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根据专业人才的定位,能力要求倒推确定课程体系
通过调查和研究,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从培养目标出发,确定人才课程体系采取倒推的路径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方法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公共课程;逐层地细化和分解形成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保障。在机械大类的人才培养中,我们重视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重视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杜绝课程内容陈旧等现象,注重课程大纲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促进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要利用好新的网络资源,推行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的模式,主动地探索MOOC教学、混合教学模式。
(三)专业建设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在机械大类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从能力培养出发,突出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融合,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安排课程体系,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的统一。例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立设计,生产模具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主线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产品加工,对学习的课程实现了验证。
(四)在机械大类人才培养中要体现专业的特色,突出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机械大类培养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素质、技能为核心的思想。体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特色,梳理完善现有专业的特色和特点,提高专业的影响力。所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要时刻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的特色是什么,在培养方案中如何体现。例如:人才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
(五)教师队伍建设要服从人才培养的需求
教学改革最终的执行者是我们教师,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教学改革的瓶颈也在教师,因此在机械大类的人才培养中,重视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改革意识的培养,提高教师适应行业和产业的能力,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和实践以及参加各类的提高和培训,从多方面促进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改革就是要冲击不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师要参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教师要服从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水平。同时建立教师的考评体系、鼓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1]王辉.机械类专业钳工实践教学评价方案研究与实施[C].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05-09.
[2]张继红.教学型大学工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11-01.
[3]洪振宇.机械类专业一体化、多层次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C].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