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靖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山药蛋派”小说描写的是平凡农村中的平凡小事,即平平淡淡的乡村日常。“山药蛋派”的作家长期深入农村,对农村的生活、农民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了如指掌,与广大农民群众血脉相通,因此灵感的触角便伸进普通农民日常生活的夹层中,敏锐的察觉时代风云给他们带来的感情、思想变化,并将农村中父子兄弟、婆媳妯娌、亲朋邻里、地主农民之间的新矛盾、新纠葛、阶级的新斗争,用讲故事的方式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使得情景与人物生动形象,散发出地地道道农村特有的诱人泥土气息。如马烽的《韩梅梅》中写道:一进院子,只见全家人正在树荫下吃午饭,他们见我回来,脸色都变得不好看了,我娘叹了口气;我奶奶鼻子里哼了一声;我爹把胡子一翘,盯了我一眼说:“丢人!给老子活败兴!”这一段描写从人物的举动、神情和语言等方面对家人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具有浓浓的山西乡村本色。
“山药蛋派”作家的创作动机大多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因而有“问题小说”之称,但这种过于务实的创作动机使得小说在题材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大多选择对解决问题有利,同时既擅长又熟悉的题材,相反,对不熟悉的题材则视而不见,并将对小说题材是否熟悉,作为评价其作品优劣的标准。赵树理在谈到自己创作所用的素材时说:“材料大部分是拾来的,而且往往是和材料走得碰了头,想不拾也躲不开。”可见其写作题材来源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西戎以熟悉的吕梁抗日事件为题材写了《吕梁英雄传》,曾说过自己在创作《吕梁英雄传》时就是抱着真实反映吕梁山区人民英勇抗击日军的动人事迹为目的的,所以书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有其原型。赵树理的小说《孟祥英翻身》和《庞如林》就是根据当时山西的两个劳动英雄的真实事件所写,且赵树理在写《孟祥英翻身》这部小说时本想表现出孟祥英作为渡荒英雄的英勇事迹,但是由于赵树理对渡荒这一事件并不了解,所以就避重就轻,写婆婆怎么欺辱孟祥英而孟祥英是如何反抗最终走向革命道路。这种题材选择方式,使得作家总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小说中事件与人物的特性,使得小说与人物有血有肉,但是这也使得“山药蛋派”的小说过于拘泥于现实而使得小说缺乏想象,且由于作家在写作时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进行写作,而对自己不熟悉的题材视而不见,使得小说创作视野不够开阔,无法写出辉宏的历史巨作,这也是后期“山药蛋派”小说逐渐衰亡的原因之一。
“山药蛋派”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有浓浓的“晋阳气息”,作家们将山西方言与普通话巧妙结合,使得小说既不失“山西味”,又能使山西人之外的读者看懂。如《光棍汉》中任命根说的话:“日煞他个祖宗的,这活球的是个甚,还不如死了。”赵树理也提到过:“山药蛋派”作家们主张作品要让识字的农民读的懂,不识字的农民听的懂。可见“山药蛋派”作家是用农民的语言写农民自己的故事。由于“山药蛋派”作家从小便在山西农村长大,山西方言的精髓已深深的融入他们的骨血里,所以这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什么身份的农民在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他们都了如指掌,但是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都能接受,他们虚心向农民求教,并将已完成的作品读给农民听,后根据农民的意见进行修改。马烽就曾谈到自己在写《懒汉回头赛如牛》时的情况:“事前我访问了各个有关人物,把他们的原话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了这篇通讯录。我读给他们听,大家都很高兴,没有一句听不懂。”而西戎小说《谁害的》更是如此,小说主要讲的是区妇委高桂英为了让老太婆明白旧时包办婚姻的悲剧,所讲的一个故事,故小说中语言采用的是农民闲暇时讲故事的口吻,听起来就象是邻村发生的故事,亲切感十足,且整个作品看不到一个农村老太太听不懂的词句,朴实而生动。这与唐朝山西籍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老妪解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了使语言更通俗、更具乡土气息,“山药蛋派”作家还吸取了民间文艺的养分,比如在《李有才板话》中赵树理既运用了快板这一民间文艺,又运用了顺口溜这一民间形式,如在描写李有才时所用的顺口溜“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也不怕饿死小板凳”等。这些民间文艺的使用使得小说机智有趣,严肃中透着幽默与讥讪。
“山药蛋派”小说故事性强,重叙述轻描写,在小说中很难看到人物外貌、心理及景物的描写,这是因为他们大多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比如戏剧、评书等等。赵树理曾讲过:“我写的东西,一向被列在小说里,但是在我写的时候却有个想叫农民读者当作故事说的意图”,是有意识向“‘说故事’这种文娱活动形式”方面努力”。可见在作者心里他的小说并不是让人“看”的而是让人“听”的。这种设定使得“山药蛋派”的小说在写作上自然而然的向视听的民间艺术靠拢。小说不是让读者细细品读的而是让读者一看就懂,这就使得小说要像戏剧、评书一样,故事情节紧扣人心,让人沉迷其中,故事主人公重点不是长什么样或心里想什么,而是干了什么。
[1]韩文洲.从‘山药蛋派’的‘土气’谈起[N].山西日报,1980-7-1.
[2]赵树理.赵树理文集 第四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1397.
[3]黄修己.赵树理评传[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320.
[4]马烽.我是怎么学习写作的[J].中国青年,19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