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 娅
(长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2)
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近年全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和要求越来越高,与此相关的专业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环境工程作为一门科学系统的专业,旨在研究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改善环境,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各大高校和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而地方高校承担了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任务。地方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把服务地方经济放在显著的位置[1]。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在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将其重要的环节。
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是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集中实习。三个部分有机结合,为学生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初步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验教学一般包括三大核心课程(水、气、固)的基础实验。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前期学习的化学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实验操作。这些基本的操作对学生深入掌握三大核心课程中重要原理及其应用,必不可少[2]。是学生从实验室规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应用走向实际生产的第一步。对于日后学生标准化的操作和环境样品体系的检测和监测奠定基础,同时对学生进一步深造,增强实验实验动手能力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是通过实际的工程案例或者模拟的工程案列来提高学生运用环境工程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案例的能力。通常课程设计包括水污染件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理课程设计。以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为例,不同行业废水的处理流程和工业以及相关图纸的绘制是该课程设计的重点。而针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设计,主要从城市垃圾的分选工艺、垃圾收集路线的设计以及发酵产甲烷为内容来进行,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为学生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部分。其中认识实习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进行,主要是通过初步的观察和了解,对环境工程专业的技术关键和实际应用进行认识,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行后面的学习。生产实习一般为期2周,主要实习场所包括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厂和工业气体处理场所。生产实习侧重对实际生产过程的掌握,对深入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意义显著。而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入社会生产实践中的最后一个集中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以后的就业意向,选择毕业实习的内容,为工作提前预热。
除开以上三大块内容的实践活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力的丰富了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每年的三下乡活动是将所学知识直接应用社会生产,服务社会的体现。各类与环境工程专业相关的课程竞赛,大学生挑战杯,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都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针对现有实践教学中不足的地方进行改革,能显著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笔者的教学工作经验,结合教研室的分析讨论和探究,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校企合作。一是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中,使实践教学的内容更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让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学生实践教学的环节中,使社会生产的需求能最早传达到学生的教学中[3],三是加强企业技术工程师和教师的沟通,提高一线教学老师的实践经验。
第二,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科研项目来源于实践,立足于环境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而横向项目直接来源于企业一线。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项目中,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第三,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如何通过三大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收获更多,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究的。个人认为,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大班教学,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聘请企业工程师课堂讲学等形式,使学生乐于学,肯于钻研。同时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中,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使开设的内容针对性更强,学生毕业后的实践应用能力也能提高。
实践教学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知识,发挥实践动手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4]。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的改革非常重要。通过不断改革探索,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实践教学的多样性,有望提升实践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梁志辉,兰善红,曾燕艳,等.地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3):106-108.
[2]张志军,冯俊生,刘亮.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10-11.
[3]刘艳娟.校企联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1(27):83-85.
[4]韦岩松,韦帮偶.高校转型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7(7):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