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空间形态的变革与未来趋向

2018-01-24 01:31:48程慧
山西档案 2018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图书馆空间

文 / 程慧

传统图书馆以收集、存储书籍为基础,开展图书借阅服务,是典型的知识传播和书籍流通场所。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书籍、网络数据库成为新兴的知识传播媒介,图书馆的空间形态也正在发生改变,目前许多图书馆都增设了“电子阅览室”及专门服务于学习和科研需求的打印复印服务区域等;同时,为开展交流和分享而设置的报告厅、研讨室、读书会、创客空间等场所也日益增多,拥有不同想法和创新思维的人“聚集”“碰撞”,极大地促进了以知识为基础、以图书馆为媒介的创新活动,体现了图书馆在知识传承和激发创新上的社会价值。[1]随着《公共图书馆法》颁布施行、科技不断发展、社会不断演进,用户期望图书馆能够进一步优化空间形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现代图书馆空间形态的变革,并从用户对图书馆的需求变化出发,进一步分析未来图书馆空间形态与功能拓展的趋向。

一、图书馆空间形态的现代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空间形态正在经历重大变革,多元物理空间、文化休闲空间、新兴科技空间已成为当下“时尚”。

(一)多元物理空间

传统图书馆主要由图书存储区、图书阅览区、图书借阅服务区等空间形式组成。它作为向用户提供知识分享和信息传播服务的线下空间,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定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渠道——用户能够通过阅读、学习获得知识与文化滋养,提升专业视野、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以参与并赢得社会竞争。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电子书刊、网络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出现,现代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广泛的电子数据检索、下载、拷贝、上传等相关服务,并迅速成为新型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的重要场所。现代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向体现了互联网和数字科技的发展对图书馆空间形态的影响。[2]此外,为了满足用户在知识分享、知识更新、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需求,现代图书馆还出现了新型互动空间。通过这种互动空间,许多志趣相投的人聚集起来展开讨论,举办会议、演讲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知识和信息的广泛传播。

(二)文化休闲空间

在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下,信息获取门槛越来越低,各式各样的内容均可以通过网络便捷获取,图书馆物理空间则通过咖啡茶会、音乐会、讲座、演讲、学术报告等活动,逐渐演变为一个文化休闲的空间。“休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优美的环境,舒适的沙发,加上咖啡简餐,用户可以静心品味文字的味道、享受轻松愉悦的阅读时光。音乐会、咖啡茶会、演讲等文体活动,让图书馆在为公众提供信息、传递知识的同时,还为用户提供了“内心愉悦的通道”。这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向用户传达图书馆的空间个性,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亲和力,为图书馆的全面发展积累广泛的用户基础。[3]

(三)新兴科技空间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了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之中,大大提升了空间的使用及管理效率。在图书馆空间设计方面,科技的重要价值越来越突出,如利用基于云数据存储技术,可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的虚拟空间,更多的人机互动设计显著提升了用户的体验过程;在图书馆空间管理方面,传统图书馆一般以刷卡的方式入馆,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图书馆的出入管理开始采用“二维码”或“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入馆,且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验证技术还在不断创新,为图书馆的出入管理提供更多选择;同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一步实现了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分析,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精准的空间导向。一系列的智能体验设计、智能管理系统设计,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将图书馆打造成了一个“科技空间”,[4]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提供了智能化的体验。

二、用户对未来图书馆空间的需求

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法》颁布与施行,让公民的文化权利得以彰显;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的深入发展,广大图书馆用户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用户,对图书馆有了新的认知、新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用户期望图书馆能够提供更为友好的空间环境和更为优质的空间服务体验。

(一)更友好的空间环境需求

图书馆物理空间、人文空间是用户能直观感受并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环境因素。在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大众对图书馆环境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承载着人们追求健康、享受高雅生活品质的向往,因而,更友好的图书馆环境正成为大众新的需求。在自然环境方面,以往仅提供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就可以基本满足用户的需求,然而,随着用户群体对休闲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具美感的空间设计、更加明亮高雅的阅读场所成为新的需求。比如某些图书馆设置的阅读天窗,宽敞、整洁、大方又具有美感,给用户带来了视觉上、心理上的双重满足。[5]在人文环境方面,作为图书馆文化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让用户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是图书馆“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与追求舒适、美观、高雅的物理空间一样,追求更优质的服务内容、更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用户对未来图书馆人文环境的永恒要求。

(二)便捷的分享式平台需求

尽管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的空间形态将长期存在,但随着信息互联互通更加智能、更加广泛,图书馆势必将从藏书中心向知识中心、交流中心转变。未来图书馆不仅要扮演传承文明的角色,而且要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承担起知识引擎、信息交汇、社会创新的功能。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用户使用图书馆大多出于学习、分享或感知文化的目的,因而,他们希望未来图书馆打破静态、孤立的空间形态,提供能够实现信息互通、知识创造、万物互联、社区共享等不同功能需求的活动空间;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分享式服务,打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 Living Knowledge 交互式分享空间。[6]例如,提供更多的方便交流的讨论区、多功能区、休息区,用户可以通过演讲、交流讨论会、学习分享会等形式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以满足其社交需求。

(三)精准的个性化场所需求

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已经由传统的借阅服务拓展到数据服务、微服务、培训服务等方面,在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渐渐成为用户需求的重要方面。第一,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图书馆的馆藏区、阅览区、工作区、电子阅览室、走廊等物理空间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调整。第二,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于空间场所的网络服务和信息科技能力更加关注,用户群体利用图书馆空间的习惯也正在发生变化,因此,图书馆有必要重新建立用户群体行为画像,以便将来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第三,用户对新技术、新应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图书馆能够创造出灵活、舒适、可协作的定制化新型空间。[7]因而,对于未来图书馆来说,只有不断熟悉、掌握用户利用图书馆空间的新动向,才能基于用户行为偏好进行更为精准的空间设计,并针对不同用户及其不同喜好,提供多种类型的个性化空间。在未来,图书馆作为用户阅读、学习、休闲娱乐、合作性分享的空间,作为用户个性化活动场所的重要性必将越来越明显。

三、图书馆空间形态的未来趋向

为了向用户提供环境更友好、信息更高效、服务更精准的空间服务体验,未来图书馆应向灵活多变、亲民便民、资源集成的个性化空间、社区型空间、学术性空间拓展。

(一)灵活多变的个性化空间

未来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图书借阅服务的空间,而且将成为多功能空间。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增强空间的灵活性、挖掘图书馆内部的个性化空间能够提升空间利用效率,进一步拓宽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灵活组合的个性化空间可以是学习实践空间、展览空间、休闲空间、创新创业空间、主题空间、分享空间、智慧空间等。因而,未来图书馆可以构建分享型阅读室、项目工作室、创新创业主题馆、科技体验馆、休闲馆、城市办公室等个性化空间,以满足用户对学习实践、创新创业、社团分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未来图书馆还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状况在空间的设置、主题、目标人群方面进行不断调整,通过将传统空间形态进行改造升级、与社会组织合作共建等途径,营造更多的灵活性的个性化空间,为图书馆的用户服务提供更多可能性,并逐渐形成自身的个性化品牌。[8]

(二)亲民便民的社区型空间

为满足用户对图书馆便捷服务的要求,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将辐射社区、街道。图书馆作为社区、街道未来的信息和知识中心,有必要拓展社区服务空间,构建“社区文化客厅”,逐渐向亲民便民的社区活动空间、亲子活动空间、公益宣传空间等方向拓展,为营造更具文化价值的书香社会贡献力量。社区活动空间,即与街道、社区服务机构合作在图书馆内举办读书分享、展览、评比等活动,引导参与者走进图书馆,将知识分享作为一种日常行为,营造“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而亲子活动能将不同年龄的人群聚集在一起进行分享和互动,可促进家庭情感交互,增强社区凝聚力。未来图书馆的亲子活动空间可以设置与青少年教育相关的科技、自然、文学等主题区域,让用户在参与亲子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增强社区居民互通,营造尊重、爱护青少年成长的文化氛围。此外,在“全民阅读”时代,图书馆还承担着推广阅读、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因而,图书馆还应积极通过展板、视频、人工展示等形式为用户呈现公益宣传空间,号召社会大众亲近图书,引导公众爱上阅读、爱上图书馆。[9]

(三)资源整合的学术性空间

图书馆必须承担学术研究与学术创新的职能,尤其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万众创新的时代,图书馆应成为对全球学术资源有效整合的学术性空间,连接学术研究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学术创新提供便利的信息查询和数据支持服务。未来,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图书馆应提供数据查询、文献检索、成果分享、学术交流等方面学术支持,建立学术性空间。在数据查询和文献检索上,图书馆应进一步完善数据库管理和多元化的数据库合作,建立能够覆盖全球市场和众多专业领域的数据资源库,通过资源共享和数据对接等形式,提升数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跨媒体检索、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起更加精准的文献检索与内容推荐体系,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工作者提供更具适配性的学术资源推荐;打通多个数据库和文献资源库的资源联系,打造资源整合的科研服务空间。在成果分享上,图书馆应通过学术讲座、学术成果发布会等形式,呈现学术创新成果,并积极促进成果的有效转让和价值转化,使学术创新更具有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10],构建学术成果分享空间。在学术交流方面,图书馆应举办相关领域的学术性论坛,探讨理论前沿的相关话题,并针对现实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使自己成为思想碰撞、言论自由的学术交流空间,成为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的学术服务空间。

[1][7][8]周亚,孙健,刘敏.未来图书馆的新形态与新功能——2016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基础理论分会场综述[J].图书馆,2017(1):1-8.

[2]徐春晖.大数据时代传统图书馆的变革与坚守[J].山西档案,2017(2) :127-129.

[3]李瑞仙.基层图书馆的休闲阅读功能及其实现模式[J].图书馆建设,2013(1):59-61.

[4]尹良伟.媒介情境理论下图书馆场景服务的创新[J].山西档案,2017(4) :126-128.

[5]刘懿.服务范式转变:基于公共空间的图书馆休闲价值的实现[J].图书馆建设,2012(9):5-7.

[6]李全华.“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空间调适策略[J].山西档案,2017(6) :118-120.

[9]高峰.公共图书馆3.0:打造“城市办公室”[J].图书馆论坛,2017(12):20-25.

[10]赵荣.浅谈图书馆服务工作如何应对数字化阅读的挑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7):99-101.

猜你喜欢
个性化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飞跃图书馆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