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晓
课标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崔恋说:“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把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正确的讨论交流。”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等实际出发,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发挥导向作用,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让课堂绽放活力。
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因而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一些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文本。如在教学《邓爷爷植树》时,为了激起学“趣”,我首先播放歌曲《邓爷爷栽下的树》,让学生阅读课前查阅的介绍邓爷爷的事迹。这样学生带着对邓爷爷的了解和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走进了课文。在初读、熟读课文后,我又出示小铁锹、小树等道具。道具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的表演不但表现出了“兴致勃勃”这一抽象的词语的意思,而且表演出了如“小心地移入”等细节。正因为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才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前准备、自发地深入研读课文、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在语文实践中迸发出璀璨的思想火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强烈,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这种需要,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美丽的小路》时,我设计了分角色表演环节。学生表演得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第8自然段中“他看着看着,忽然一拍脑袋,说:‘我明白了!这都怪我!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是学生理解与表演的难点,而“小演员”和“小评委”表演得都不到位,我并不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而是加入一个小环节,装作寻找我的语文书。突然,我一拍脑袋说,“唉!我怎么忘了,我根本就没拿书来嘛!”接着,我提问:“看到老师刚才发生的事,联系刚才鸭先生的表演,你想到了什么呢?”随即,有的学生打开书研读课文;有的学生举手说,刚才鸭先生突然明白的样子没有表现出来……
在教学中,我及时导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研读文本,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鸭先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和原因,提升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阅读文本时,极易出现理解的偏差。教师在鼓励学生多元理解、激发学生大胆独特体验的同时,更应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有悖于文本和社会论理的价值取向给予引导,从而实现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童话《精卫填海》时,我让学生谈谈对精卫的看法,一位学生说:“我觉得精卫的做法不好。学《浪娃娃》时,我知道海水可以发电,海里有许多小动物,把它填平了,那多不好啊!”学生一片哗然……如此独特的阅读体验,显然是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怎样及时将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向“精卫填海是勇敢的行为呢”?我沉思片刻说:“这位同学对以前学的知识掌握得真好,大家现在讨论一下,你能不能帮精卫想一个更好的办法?”
……
“你们的办法都很好,但真正要做这些事情时,会面临什么?”
“会面临困难和危险。老师,我明白了,要具有精卫一样勇敢的行为!”
……
看到学生的阅读感悟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渐趋一致,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播放了《大禹治水》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再次感受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
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课堂,呼唤“师生的正确角色定位”。教师不妨来做一回“导演”,导出兴趣,导出问题,导出教育机智,让每节课都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