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霞
《回声》是一篇科普童话,讲述的是小青蛙发现了自己的回声,并且在妈妈帮助下了解了回声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形象灵活生动,寓知识性于轻松活泼的故事形式之中。教学中,我从课题和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训练,让回声飘荡,从而理解感悟回声,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绘本《月亮 生日快乐》讲的是一天晚上,小熊看着天空圆圆的月亮,就想送一个生日礼物给月亮,但他不知道月亮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也不知道该送什么才好。他爬上一棵高高的树,去和月亮说话。可是月亮没有回应。小熊觉得可能是自己离月亮太远了,于是,他划船渡过小河……走过树林……爬到高山上。站在高山上,小熊和“月亮”(回声)有了对话。整个故事包括问生日及礼物、买生日礼物和送生日礼物三个部分。其中问生日及礼物和送生日礼物两部分都出现了回声现象。上课伊始,我借助绘本播放问生日及礼物部分的视频,导入新课。漂亮的课件、有趣的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调动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同学们忍不住脱口而出:“回声!”
课前我布置了两项预习作业:“我读我快乐”和“我思我进步”。“我读我快乐”主要是识字,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积累好词语;“我思我进步”主要是思考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还想弄明白什么。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了回声,但还有一些同学似懂非懂:“回声是怎么回事?”“去掉语气词‘哩’行吗?为什么?”“‘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水波用‘荡’,而声波用‘返’?”“我们在哪里还能听到回声?”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预习单,检查预习时我着重检查并指导学生读好带有拟声词“呱”的对话和带有语气词的句子,感受语气词的妙用。师生合作读,一应一和,回声不断。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真切地感知回声,从而走近回声。
课文的第6自然段是妈妈进行水波实验后告诉小青蛙回声是怎么回事,是课文的重点段。根据学生的疑惑,简单了解水波实验后,我直奔重点——妈妈的话语。采取自由读、男女生比赛读、读读画画、合作读、想象读、填空读、练习说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将读、思、画、想象、背诵、说话结合起来,在合作对比中感受“荡”和“返”的异同,感悟回声是怎么回事。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读懂句子的方法:反复读、画一画、讨论交流、想象读等,这样的读书方法使语言文字有了温度和厚度,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回声变得具体可感可触。
学生感悟了回声,但对回声现象缺乏整体的认识。我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哪里能听到回声,把语文的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在交流互动中,学生对回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趁热打铁,创设情境,师生“乘上高速列车”来到天坛的回音壁,合作玩回声游戏。
师:天坛,你好!
生:天坛,你好!
师:我们来玩回声游戏吧!
生:我们来玩回声游戏吧!
师:回声是声音的波纹碰到物体而返回来的声音。
生:回声是声音的波纹碰到物体而返回来的声音。
师:我今天表现特别棒,我给自己点个赞!
生:我今天表现特别棒,我给自己点个赞!
临近下课,学生个个意犹未尽。为了让回声继续飘荡,我让学生课后续编绘本《月亮生日快乐》,注意运用回声写好对话,学以致用。周末还可以走出家门,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寻找回声,把语文的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许多课文的教学我们都可以从课题入手,创设美妙的意境贯串课堂,引领学生情趣盎然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