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寿英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儿歌,这些儿歌的篇幅短小,形式活泼,节奏轻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低龄儿童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儿歌赏析入手,鼓励学生模仿表达,让学生从小爱上儿歌,爱上学习语文,为学生走上文学道路奠定基础。
儿歌语言生动有趣,在教学儿歌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儿歌语言的赏析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儿歌的趣味,为学生模仿语言创编奠定基础。
如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一课,“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在这首儿歌中,“捉迷藏,造宫殿……”对学生来说都是特别有趣的活动。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这些充满趣味性的语言进行赏析、品味。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模仿这种形式进行创编,并以自己熟悉的动物为对象进行写话。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很快说出了“燕子低飞捉虫子,蜜蜂花间采蜜忙……”等句子,真正从中感受到了儿歌学习的快乐。
儿歌简短、生动、形象、有趣,这种表现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学生赏析阅读,使学生感受到儿歌的好玩、有趣。
儿歌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在读儿歌的时候,几乎每一句儿歌都是一幅有趣的画面,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边读儿歌,边想象儿歌所描述的画面,从而使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感受到儿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如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一文,主要通过作者对田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麦苗、桑叶、谷穗等景物的描写,以使学生对各个季节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感受。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儿歌,并说说在自己的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给自己的感觉是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的眼前呈现出了这样的画面:春天,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麦苗长得绿油油的,桑叶的长势可好了;到了夏天,人们在田间采摘桑叶……秋天……就这样,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图浮现在学生眼前,他们不仅欣赏到了美,还“看”到了美。
在儿歌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蝴蝶、麦苗、桑叶等并不陌生,因此,教师采用了让学生边阅读儿歌边用语言描述画面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儿歌中的许多作品都是以帮助儿童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生活为基础的,有助于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赏析儿歌,进而感受到儿歌想象奇妙的特点。
如统编本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文,主要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并采取了三问三答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朗朗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对于低龄儿童来说,他们不仅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对小动物的尾巴也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借助插图让学生观察“猴子、兔子、松鼠”等小动物的尾巴,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尾巴有什么区别。最后再让学生想象一下松鼠的尾巴与伞的关系。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还认识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尾巴分别像什么。这样,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儿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儿歌特点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鼓励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言语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培养与发展。
儿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自觉地学会模仿,学会创造,真正唤醒学生的天性,从而为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