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玲(贵州省黔剧院)
陌生化理论最早是由俄国提出的,其理论目的是帮助人们摆脱惯性的感受和情感认同,而使人们对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从而对其产生新的感受。随着陌生化理论的发展,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成功将陌生化理论引入戏剧领域,主要是对表演和剧本进行应用,发现陌生化理论可以丰富戏剧的表达。而戏剧音乐作为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戏剧在表演过程渲染气氛和帮助表达情绪,增强观者的情感体验,一个好的戏剧音乐的使用和创作能够帮助戏剧表演或者戏剧作品更好地呈现出来。因而本文主要从戏剧音乐角度出发,探讨陌生化理论在戏剧音乐中的应用,以期戏剧音乐在使用和创作过程中能够做到模式倾向,帮助观者对戏剧作品摆脱自动化感受而产生新的体验和艺术效果,为戏剧音乐的运用和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在戏剧理论史中,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与实践具有极高的地位,其原因在于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并根据自己的思想理论独创了“陌生化效果”,这不仅打破了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也使得他本人成为那个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戏剧理论家之一[1]。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即“陌生化效果”,其德语含义拥有着多元化的意义,如间离、疏离、陌生化等。他首先将陌生化效果当作一种方法,然后再通过这种手法来达到某种效果。方法是使表演人员面对观众时将角色表现为陌生化;效果是观众抱着疏离及陌生的态度观看戏剧以及演员。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理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由此其陌生化的使用便形成了其戏剧陌生化理论[2]。
布莱希特打破了常规,提出了陌生化理论,不再局限于我们传统文学中关于艺术真实的理念,此理论主要在于有效地防止戏剧呈现为另一现实社会,进而将戏剧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特征表现出来。此理论关键是打破了戏剧的常规组成模式,将戏剧的假设性从无意识领域展现到显意识领域,从而直接呈现在舞台上,直观地展示给观众[3]。由此可见,陌生化理论深化了大众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
布莱希特在他的戏剧创作和陌生化理论在应用时借鉴了中国戏曲表演,其剧本创作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分幕分场的老套,借鉴东方戏剧中分段手法来处理,并将其融入西方戏剧中,由于西方对中国戏剧的陌生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打破了观众的惯性思维和观看习惯;与此同时演员的表演与角色未能融合在一起,这样,演员与戏剧角色之间会保持着相应的距离感,即所谓的“间离效果”,这种效果不但有效避免了观众的情感与演员角色的情感融为一体,同时又能重新将角色人物情感完美地表现出来,增加了戏剧的批判效果和戏剧的魅力[4]。
戏剧表演过程的众多组成部分中,戏剧音乐不可或缺,它深化了戏剧内容,将戏剧人物情感完美地体现出来,加强推动情节发展的能力,并营造情景氛围让观众融为一体。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戏剧音乐有效的提高了戏剧表现的张力,由此可以说明,创作出优秀的戏剧音乐并有效地使用戏剧音乐对戏剧表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候人们经常会觉得相对而言不是母语的英文歌能百听不厌,而熟悉的中文歌如果不是太经典,很容易被后来者取代,这就是一种音乐陌生化效果。音乐作为我们日常的艺术消遣,很容易带给人们情绪的共鸣和认同,因此在戏剧中音乐的作用也是为观者带来情绪方面的渲染和感受的认同。正常的戏剧音乐应该是随着戏剧中应该有的气氛和情绪来进行渗入的,比如说正常的戏剧音乐就是文学作品的再现,戏剧音乐的使用就是配合文学作品中的情绪而抒发和表达的。当作品中出现悲伤的桥段,则戏剧音乐也会选择悲伤的来诠释,当作品中需要的情绪是快乐的,戏剧音乐也会变得欢快。它就是给作品A再加上A的效果,这时的戏剧音乐的作用只是烘托气氛。而戏剧音乐陌生化处理之后的效果则截然不同,戏剧音乐可以作为陌生化的途径来帮助戏剧给观众产生陌生化感受,即戏剧音乐给作品A加上B,如此一来,作品A的陌生化效果便通过戏剧音乐B达到了,这种陌生的效果帮助作品的情绪和结构更加丰富和立体,通过戏剧音乐产生的戏剧艺术更具有美学感受和意义。
而对于戏剧音乐的创作,一般都是创作者将自身的情感认同表达进去,创作者将戏剧中需要表达的情绪掌控好,然后将这种情绪表达进音乐中。但是一味地进行融合和强制性的表达会丧失音乐的表达和美。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不能一直处于“自身”的状态中,需要不断地保持清醒的自我,将本人当作一名旁观者或评论者,进而达到“情感间离”效果。所谓的“情感离间”就是音乐表演所表现出的另一种情感艺术[5]。要想到达这种情感表现,音乐创作者就需要进入摒弃自己的情感,深入了解其他不同人物的内心,这样才能防止在音乐作品中过于体现自身的情感认同,而使戏剧音乐作品的最终表达效果过于片面,这就需要“情感离间”来达到。因此,在创作戏剧音乐的过程中,“情感认同”和“情感间离”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二者可以满足对音乐要求需要做到表达情绪的同时也需要有陌生化的效果,以便更好地使戏剧音乐作品保持独特性。
因此,戏剧音乐陌生化理论可以帮助戏剧作品在表演过程中产生陌生的美学感受,也可以帮助戏剧音乐在创作过程中独具特色,创造出更独特的音乐。
戏剧音乐陌生化理论最常见的应用便是戏剧音乐播放与戏剧主题的“间离”造成戏剧的陌生化效果。最经典的应用便是布莱希特在名为《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戏剧中,大胆地使用了陌生化效果。在剧尾时又唱起了老妇人最开始歌唱的那首曲子。正常而言,此举会让结尾变得软绵绵和极具伤感的情怀,但是布莱希特则不希望结尾如观众该有的情绪进行收尾,而是通过将歌曲中混杂一些军队中富有激情的口哨声,将观众从悲伤的情绪中拉回来,如此不仅可以丰富观众对戏剧的情感感受,还使得剧终后老妇人在开头唱的同一首歌的歌唱更为动人。
戏剧音乐陌生化创作可以借助西方音乐的特点。作为外来的特色文化,杂糅和改编域外音乐让中国当代戏剧音乐展现出了极强的“陌生化效果”。例如,中国的国粹京剧在面对西方音乐题材时,其目的为改变传统的僵化特点,为了给京剧注入新鲜的血液开始有目的性的选择,要做到在题材、主题上变化的同时,更要有音乐创造上的变化。到了21世纪,传统京剧逐渐变成现代京剧,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伴奏中融合了西洋交响乐,与传统京剧音乐相比,西方交响乐营造出一种新颖的陌生化效果。在2011年2月,京剧《郑和下西洋》首映得到空前的巨大反响,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将传统的锣鼓点换成西洋交响乐[6]。
戏剧音乐在创作和选择上可以运用新时代工具,增加时尚元素和科技元素,既可形成陌生化效果,还可以达到新媒体播放方式的合理利用。在21世纪新时代科技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然对戏剧也有着一定影响。如今现代化的戏剧演出更多的是将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表演形式,利用现代化科技在塑造舞台演出背景和特技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完美的音乐形式打造出极其震撼的效果。作为新媒体,在音乐创制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创造出人工音乐所不能表达出的音乐内涵,这在戏剧的背景乐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山崩海啸还是寒风萧瑟,这些自然的声音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可以完美呈现。即便如此,如今的观众已经对这些司空见惯,要想达到陌生化效果,还需学会打破观众的习惯和思维。
综上可知,应用陌生化理论是戏剧音乐发展史上创新的必然结果。即便如此,其理论的应用与创新仍要根据戏剧本身的特性进行,不可脱离戏剧本身,不然会失去戏剧音乐的本质属性,即使应用了陌生化理论,也免不了成为“文化小丑”。因此,合理化利用陌生化理论进行戏剧音乐的运用和创作,为戏剧表演过程中戏剧音乐的更多可能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