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占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不仅要在文艺创作上追求卓越,而且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上追求卓越,更应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文化一般分为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器物处于文化的最表层,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及使用的手段、方法、工艺等;制度处于文化中层,是人们为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其进行整合、调整而建立的各种规范体系;观念处于文化最里层,涉及人们的心态、心理、思想、信仰及其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实际生活中,三个层面文化相互交织。器物层面最活跃,变动最频繁;制度层面规定着文化的整体性质,变化相对缓慢;观念层面处于文化的最核心,最稳固。[3]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然会对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产生更多的需求。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艺术设计工作者,应该把握好变化万千的器物设计,不被纷繁的表象扰乱初心,始终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艺术设计,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不断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拓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运用生动的艺术语言、丰富的设计形态和新颖多元的媒介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以视觉化、图像化、直观化的方式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有着灿烂文明的传统工艺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受到了广泛重视。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将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列为了重点振兴发展的对象。
鲁迅先生曾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当前国富民强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寻找与提炼中国传统设计的精髓,加大设计创新的步伐,为现代设计的发展增添新的“源头活水”,从而争取改变西方世界在设计话语权方面占据优势的局面。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诞生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中庸”等思想理念,这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自由”“公正”等思想一脉相承,又对当今设计有重要启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而“材美工巧”“文质彬彬”“物以载道”“重己役物”“制器尚象”“工匠之子 莫不继事”“鲁人迁越”等设计思想,则构建了中国古代设计思想框架。当前已有学者提出建构“东方设计学”的设想。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其“优秀传统文化是东方设计学的生命之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则是东方设计学的内在灵魂”。充分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中国传统设计精髓,将对推动东方设计理论的建构以及设计实践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能够使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东方设计更加贴合“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受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这不单是设计创新的一个巨大推力,亦不单是响应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的号召,其实更是中国设计找回自我,在世界设计的大舞台上充分发扬自身优势的一大机遇,从而赢得更多人的尊敬,坚定国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所以,中国各大设计学科的培养单位,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造物文化、造物观念,使其在当代设计领域中重新找到发展的土壤,不断丰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艺文化产品,创造良好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环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伦理学或称道德哲学,是一门在人类社会复杂关系中,以道德和道德关系为主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道德是关于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信念和价值,体现在关于人类行为的规则或准则中。伦理学是对道德的哲学反思,对人类行为的规则或准则进行分析,提供论证,以解决在新的境遇中不同价值冲突引起的道德难题。设计伦理学(Design Ethics)是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将伦理观念与各种社会关系相联系,通过人的思想意识,运用一定的手段作用于设计活动的一门科学。是以道德关系为基础跨越物质社会(设计活动)的社会关系与思想的社会关系而展开的物质与伦理观念的矛盾研究。其任务是运用一定的伦理学观念与发展规律,基于人因和特定条件与环境,正确设置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实物,通过物质的人工设计,从道德观念上求得人类社会的共同生存、平等、进步、秩序和安全,给予人类社会容易接受的造物实体,并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教育。[4]设计伦理学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则解决设计实践和设计艺术学发展过程中的设计道德问题和研究设计道德现象的学科。它是设计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设计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的一门科学。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色彩,这直观地体现在设计活动中。
设计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既具有客观性特征,又具有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由于设计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联系,这使得设计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然而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又使得设计学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6]因此,在当下社会语境中,设计在注意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更要深化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观念,要使学生认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造物活动,其中更是蕴含着巨大的哲理与责任,从事设计活动是一项崇高的事业。设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现有的生存状态,使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所以设计服务大部分的普通人民应该成为今后设计学科培养人才的侧重点,而此导向恰恰是以往设计学科培养人才时容易忽略掉的一个盲点。设计学科中,长期存在这样一种偏向:“关注城市设计,忽视农村设计;关注富人设计,忽视穷人设计;关注正常人设计,忽视残疾人设计”。各大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时,基本上都是围绕前者而进行的,后者在社会中只能勉强去适应前者使用的设计,成为了被物所“役”的一群人。这违背了设计伦理的初衷。所以,党的十九大提出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针对此种要求,各大设计院校应该积极研究社会中容易被忽视的人群所需,并且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设计课程,以满足这一部分人共享当下社会主义大发展的胜利果实。设计教育不应只把培养出具备较高专业水准的设计师为己任,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放远目光,紧扣住时代发展脉搏,关注最广大人民的需要,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责任意识的灌输与设计伦理意识的倡导,追求包容协调的设计发展。要认清真实的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关注弱势群体。设计应尊重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创造面向未来的设计生态,注重能源资源的可重复利用,为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要培养出脑中有创意、手中有技术、心中有苍生的专业人才,创作出使受众在使用时能够感受到自由、平等、公正的气息的作品,在设计实践中身体力行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来源,也是其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上层建筑,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因此,设计助推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应有之义。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的今天,设计作为生产力中的运筹性、渗透性因素,以创意、道德、情感、美学的整合力量,日益发展成为提升产业价值的有效途径。早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十几年间,世界上诸如英国、德国、日本等经济迅速复苏并跻身世界前列的国家就已经证实了,设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经历了不断优化升级的历程,目前被称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服务业的发展与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服务产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应加强设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创造设计业与文化产业、制造业良好交流的大环境,使金融资本与设计主体双向协同,推进设计知识产权的交易平台建设,打通设计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促进设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达到多赢的结果。首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设计的主要服务产业,文化产业兼具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双重特点,彰显着鲜明的价值属性,体现着国家层面的强力战略设计。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文化生产的主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2016年中国内地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30785亿元人民币,对国民经济增量的贡献率平均达到了6%。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文化产业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途径。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接受特点,分析其表现形式,探索其融入到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利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创作和生产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文化商品,并通过文化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双丰收,推动文化产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调互补发展。其次,实施设计驱动创新,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引导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弘扬“工匠精神”,引领中国设计走向品质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第三,在乡村振兴上,设计助推“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在贫困地区实施“设计扶贫”计划,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就业创业。第四,聚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促进设计教育与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的紧密对接、深度融合。此等设计实践能够提高产业发展和服务民生质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使之呈现出勃勃生机。
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科学美好的价值理念,如果不被社会成员所认同,不被干部群众所践行,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实际上是毫无用处的。艺术弘扬主旋律,设计服务主旋律,艺术设计是艺术与设计的完美融合,自然肩负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往纵深推动的光荣使命。为此,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举办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展”,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举办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主题宣传画展览创作活动,积极承担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这些活动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不是简单的理念灌输和文件传达,也不是大而空的概念性号召,而是采用宣传招贴、衍生宣传品、动漫影视、摄影等多种形式的设计作品,以通俗易懂、丰富多彩、富于趣味的感性形式,生动形象地诠释和展示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引导思想教育宣传转向文化产品的鉴赏。通过这种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活动,形成了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给人以美和善的享受,给人以力量的鼓舞,让人向往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使大众产生共鸣,为大众所了解、认同、接受,推动了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进而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文化效益。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展”等活动的创作过程也是师生提升素质、加深认识的过程。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行为实践等方式,通过对哲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阐释,通过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思路指引,随时校正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偏差,推动认识不断深入,思路不断拓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特别是对青年学生,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有助于他们明确人生的意义、目的、理想、态度,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双重改造。同时,创作成果能够有机融入并全面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水平的提升,有效地履行了大学职责,提升了大学精神,践行了文艺使命。
注释:
[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6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8
[4]朱铭,奚传绩.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15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6]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