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英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寓言故事,这对弘扬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宣扬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寓言故事以小见大,具有很强的讽喻性,能够对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都习惯性地把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直接告诉学生,却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不能真正发挥寓言故事的价值。对此,教师应做出改变。以下将介绍几种寓言故事的教学方法,希望对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寓言故事的语言生动有趣,精练简明,与其他类型题材课文的区别在于它的情节性很强,所以教师在分析寓言之前,应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去读一读。从朗读中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简练的语言去描绘一个个生动的角色。以文本为依托,加强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感悟。
在扎实的朗读训练基础上,还要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展现自我的机会。如《牧童和狼》是学生很早就听过的一则寓言故事。小时候经常会听爸爸妈妈模仿小牧童的声音喊着:“狼来了,狼来了!”现在,教师要将朗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练习如何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这里的朗读不是像读以前的课文一样一成不变地去读,而是要配上表情和动作,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说书人”,为同学们展现这场精彩的内容。接到任务后,学生纷纷投入紧张的练习中,揣摩着牧童先后几次说“狼来了”的动作、语气和表情。从最开始的兴奋戏弄,看到村民们闻声慌忙赶来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到最后狼真的来了,牧童吓坏了,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语调一次比一次高昂,可到最后变成绝望,甚至哭喊,却再也没有人帮助。好的朗读,既要感动别人,也要感动自己。一名学生朗读后,找另外一名学生点评他读的情况,比如有没有错音,情感、动作、表情是否到位,声音是否传神等,再给大家示范朗读一次。
让学生点评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让其他学生认真听朗读者的表现,二是使学生知道读寓言应该注意什么方面。这比直接给学生播放原课文朗读录音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教师要注重朗读环节,给予学生悉心的指导和建议,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明确寓言故事大意,熟练到可以合上书本,自主描绘出故事情节为止。
简短有趣的寓言故事往往含有深刻的道理,而这些道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并非脱离现实而存在。寓言故事的作者也都是拥有一定的生活领悟和经验才能创造出含有讽刺意味的文章。所以在讲解完故事内容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去联系生活讨论身边是否有类似的人与事,以及从中学到了哪些道理。
一堂语文课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教材内容本身,而在于学生能从教材中学到什么知识与技能。教学寓言更是如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学生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交流读后的感受,说一说从这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等等。比如读了《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做人不可以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要保持平常心态。也有学生认为,这则故事是告诉人们如果费劲力气却得不到的东西应该忘记它,而不是斤斤计较,丢失自己。还有学生想到,做事情没有成功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去推卸责任给其他人,那样只会一事无成。听着学生精彩的回答,教师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比成人活跃得多。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拘一格,喜欢往多个角度去发散。只要学生说得合情合理,跟故事内容具有很强的联系,没有偏离正方向,教师就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能将学生的思维禁锢,不能告诉他们正确主题只有一个。
让学生主动去讨论寓意,完全可以代替直接为学生揭示寓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不是让他们去发现前人未曾知晓的道理,而是要调动他们愿意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把他们引入教学活动中,创设更多的求异思维动机,增强观察、质疑、判断、推理和验证方面的能力。
寓言故事的学习离不开表演。寓言的讽喻性很强,作者喜欢把整个事件当作一个比喻,运用夸张、讽刺的表现手法去塑造一个个生动的寓言角色,从而触及读者的内心,发人深省。而表演能够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贴近故事内容的真实情境,使他们融入自身的感情更加深刻地去感知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
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强。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选择适合表演的寓言,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尽情演绎。比如教学完《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可以让学生模拟郑人买履的情景来表演。由一个学生担任主人公,另外一个学生充当卖鞋的商人,还有一个学生担任建议主人公的旁客。台词由合作小组自主设计,可以融入一些现代生活元素。比如郑人买履时,对商人说:“有26厘米的鞋子吗?”商人一脸狐疑,问道:“您直接说您穿多少码的鞋子不就行了?”郑人道:“不不不,给您看看我的尺码。”说着要从口袋里掏出尺子,却发现忘了带,赶忙回去拿。回来时集市散了,有个人疑惑地问他:“你直接用脚试试鞋不就好了?”郑人连连摇头:“我只相信自己量的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学生表演过后,会对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感知,将郑人墨守成规、不思变通理解得十分透彻。有的学生甚至会想该如何去改变他,又或是身边有没有与之类似的人。
表演符合学生爱游戏的天性,并且,通过自主设计台词,利用想象来还原故事角色形象,学生会感到寓言这种文体十分新奇而有趣。对于学生的表演情况,教师要做科学的点评。既要指出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也要表扬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学会取长补短,更好地完善自己。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讲解完寓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续写故事或改写结局,也可以抛开原文,自主创作出一则寓言。具体创作方法需要由教师指点,这样不仅能够对课堂所学起到一个延伸拓展的作用,还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的写作特色。
比如教学完《揠苗助长》的故事后,可以布置:“宋人看到庄稼枯死后会做何改变?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习作。”不少学生都会从宋人身上吸取教训,第二年认真给庄稼施肥捉虫,最后取得丰收。也有学生另辟蹊径,写宋人仍然喜欢投机取巧,第二年听信某个江湖骗子,买了能让庄稼长得更快的“肥料”,结果和第一年一样,庄稼又都枯死了。对于立意新颖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喜欢天马行空,捏造一些不可能存在的现象。比如写宋人不再种庄稼,改种榴莲,结果取得了大丰收。然而,在那个年代,中国有榴莲吗?即使有,能种得活吗?对于这些不可能存在的想象,教师要对其进行指点和修正,并告诉学生写作可以适当发挥想象力,但是要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不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写得符合逻辑,尊重实际。这些都需要教师从小抓起,才能促进学生日后语用能力的更好发展。
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是非常强的,教师应成为学生文学天赋的开发者,为他们提供创作的机会,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可以借助书本中的范文去激发写作灵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彰显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也是丰富学生文学素养的必经之路。
寓言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要对寓言故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能够在充满寓意的课堂中收获知识,获得人生启迪。只有融入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才能将语文课堂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巧妙的运用,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智慧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