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晗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精准扶贫”重要指导思想自提出以来不断吸引着全社会的关注,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扶贫工作者的紧迫感、使命感,提升了工作的主动性和专业性。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十三五”期间最重要的战略部署之一。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着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不精确、帮扶措施不完善、育人成效有局限等各类问题,将“精准扶贫”思想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具有较强的紧迫性和指导性。本文将围绕精准扶贫思想下的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思考展开探讨。
“精准扶贫”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的,他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这一思想又于2015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被进一步阐释,“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意味着扶贫工作不是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有巨大的时代意义,与粗放扶贫相反,精准扶贫在政策制定和实施阶段都强调精准,必须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精准把脉、精准施策才能保证脱贫成效。
将精准扶贫思想引入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中,有利于解决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一些困境。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而做到好精准资助就必须做到精确认定、精准帮扶、精心育人,将三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资助育人成效。下面将围绕这三方面对精准扶贫思想下的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展开论述。
(一)精确认定,夯实精准资助工作基础
经济困难学生精确认定是资助政策公平有效的基础。当前高校资助工作者面临着许多困境,尤其认定工作中存在许多弄虚作假情况,严重影响了资助资源有效合理配置。将精准扶贫思想引入高校资助体系,就是要识别出“真贫困”,精确认定出最需要资助的学生,为精准资助奠定良好基础。
1.制定科学合理的认定程序和标准
传统的认定办法一般有鉴别书面材料、家访、相关人员谈话等,但传统办法很难全面掌握困难学生的家庭与个人情况,因此应积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弥补这一缺憾。第一,依托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搜集学生家庭状况、个人消费数据等信息,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辨别学生申请材料真伪。第二,对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个人消费情况、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在学校规定的认定标准之下制定出适合班级或年级等基层认定小组的科学合理的困难等级认定标准。第三,加强对困难学生的动态化管理,建立灵活的进出机制,除年度认定工作外,利用平时掌握的信息对困难学生情况进行日常梳理和评判,及时完成困难库的更新。
2.利用大数据,获取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
将大数据引进高校资助领域,能通过多种途径挖掘学生信息,例如,家庭经济收入状态、家庭成员状况、学生日常消费水平、学生道德修养等,扩大信息覆盖面、提高信息利用率,构建起更为全面的信息库,为困难认定工作提供准确无误的基础数据。
比如,许多高校在困难认定方面存在漏洞,许多学生入校时被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则在校期间就一直享受资助补贴,致使许多新增的困难学生无法被认定,从而得不到资助。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既可以发现实际存在困难却没有提出申请的学生,也能发现家庭经济情况得到改善却依然在享受资助的学生,实现精确认定。
(二)精准帮扶,抓住精准资助工作核心
精准资助的核心在于政策落实,如何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展精准帮扶对资助工作成效起决定性作用。育人为本的要求决定资助工作也应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越来越多的现实说明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存在经济困难这一保障性问题,由经济困难衍生的心理困难、人际交往困难、职业发展困难等发展性问题越来越多地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因此,精准资助应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型,从经济帮扶逐步扩展到心理、适应、人际、情感、思想、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相结合的帮扶措施[4]。
精准帮扶需要对症下药,首先,要保证了解症状精准。高校要对每个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并进行跟踪管理,除摸清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外,还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亲子关系、实际需求,保证充分了解学生。第二,要做到帮扶形式精准,以适宜的、学生最需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资助,真正实现“点对点”帮扶。如:武汉理工大学成立了校院多级“自强社”学生社团组织,在新生适应性活动、心理帮扶、学业互助、志愿服务回馈社会等方面均起到了较好效果。第三,还要做到帮扶措施精准,突出发展型资助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针对因经济困难引起的心理和社交困难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针对有出国深造意愿的学生提供出国交流机会,针对需要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等。在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学校层面重视和支持精准资助工作,加强高校各部门间的协同,共同构建起立体化精准资助体系。
(三)精心育人,提高精准资助工作成效
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育人工程,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基础上更高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获得全面发展。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公平公正、自立自强、感恩爱国、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因此可以通过资助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5]。衡量精准资助工作成效时,不应局限于受助学生人数、资助金额等量化指标,还应考虑育人成效。构建科学的精准资助体系,不仅要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支持,更应在精心育人方面下功夫,形成全流程、全员育人氛围。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资助体系,使经济困难学生无后顾之忧,得以安心学习和谋求发展。同样,学校在资助工作中也应树立发展性思维,不能仅满足于解决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问题,而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脱离贫困,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从五位一体资助体系出发,将精心育人理念贯穿资助工作全流程,将成为提升精准资助成效的“最后一公里”。
“五位一体”资助体系可以分为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两类,如:奖学金、勤工助学等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而助学贷款、无息借款等需要偿还的属于有偿资助,如: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无需付出劳动的都属于无偿资助。高校应充分利用资助工作开展育人工作,如:通过奖学金评定提升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勤劳奋进的品质;通过勤工助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提供学生助理培训机会,加强学生社交技能和工作能力;通过助学贷款和还款的手续办理,帮助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弘扬契约精神等。同时,还应利用学生社团、学生活动等多个平台开展教育和自我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恩与奉献意识。以精心育人的工作理念完成各项资助工作,不断提升育人效果,增强精准资助成效。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精准扶贫思想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一思想正对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产生着深远影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已日趋完善,资助工作的内涵也不断丰富,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而且要使每一位经济困难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在精准扶贫思想下,高校应从精确认定、精准帮扶、精心育人三个方面,不断促进精准资助工作的有序开展,让精准资助成效体现在每位受助学生的发展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