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31000)
管理体制的确立需要从制度、权益、职责、从属、机构等多个角度去联系、去整合。其所反映的是高职教育和政府、社会的关系,在文化、科技、政治以及经济层面上都有所体现。其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宏观管理,第二个层次为微观管理。与之对应的是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泛指职权划分、隶属关系、组织制度。
(一)宏观管理
所谓的宏观管理指的就是国家、政府层面对于高职教育部门的管理。自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获得了多次调整,不过大体上仍由教育部门集中控制。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这种模式已经渐渐无法与社会发展适应。不论是实践界、理论界,教育改革都有着很高的呼声。改革的目标与方向主要面向的是地方政府对于地方高校管理权的控制,提高地方政府的管辖能力,下放国家权力,增强地方政府审批水平。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以及专业设置由省级政府负责,而不是过去的中央管理。
(二)微观管理
所谓的微观管理就是学校内部管理[1]。相较于其他种类院校,高职院校的内部改革起步相对较晚。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上因为办学主体和投资方不同,所以会出现较多的差异。以公办院校为例,公办院校的内部体制和普通高校基本相同,都是党委—校长负责制。因为规模小所以主要采用校—系两级分管制度。不过近些年高校的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渐渐开始实行校—院—系管理模式。实行严格考核、全员聘任、明确职责、规范岗位的方式。
(一)依法治校
多年的发展使得如今国内高职教育在管理体制上渐渐开始出现分级管理和条块结合的趋势。不过受过去计划经济影响,高等教育在行政管理上仍旧沿用着行政审批以及计划手段方式用于高职教育的管理工作,没有对信息、政策、经济、法律做宏观管理,这所带来的影响便是管理效率较低、越位、错位、缺位问题时有发生。所以在宏观管理方面的创新必须将依法治校作为基本准则,只有在法律的支持下,高职教育才能够实现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创新。政府必须坚持公平、效益原则,追求管理效益、管理效率最大化。
(二)明确关系
1.服务管理
高校具有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的职能,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才的创新意识、技能实践培养。也就是说服务不仅是高校的管理工作方式,且服务也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
2.竞争激励
竞争激励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尤其是要尊重有效性、平衡性、配套性、科学性准则。
3.校本教研
高职院校的社会定位是为社会输送高精尖技术型人才,因此实践是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高职院校必须推进产学研联盟、校企合作,从而使教学与科研能够相辅相成,作为人才培养的支撑与补充手段。
4.社会与经济
高职院校管理机制的创新必须妥善处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从而使社会效益可以充分的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此外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创业与顺利就业都是高职院校成败判断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效益的基本要素。
(一)加强研究
强化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能力是创新管理体制的重要所在。依托于高职院校内部的研究机构开展有深度的创新职业教育研究,可以将研究成果扩散到职业教育[2]。
(二)多元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要打破学校和社会脱节的状态,实行多元化管理模式。首先打通内部沟通渠道,建立开放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高职教育机构在入学制度上就采取的是完全开放模式,学生只要能够顺利的通过考试或是从中学毕业就可以进入此类院校。此外社区教育还分为职业培训和转学教育,开设学士学位的二年级课程和三年级课程用于学生今后的就业。这种模式是完全可以被我们所引进的。
(三)统一标准
早在1992年德国就开始着手于职业英才的促进项目,每年拨专款用于技能人才的自助与培养,用于技能型人才的出国学习和重点辅导资助,目的在于将人才打造成行家里手。并规定了各种证书课程、文凭的标准,专门修订了模块课程、选修单元、核心单元的内容,用于规范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办学质量。
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创新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这是提高教育有效性,增强教育时效性的必要条件。高职教育必须要将依法治校作为基本原则,在明确教育与服务关系的基础上,改进管理体制系统与方式,将加强研究、多元发展和统一标准作为发展定性方向,不要将职业教育视作终结性教育,要将职业教育看作是阶段性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发挥职业教育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