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18-01-24 20:24胡欣欣
山西青年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主体精神心理

胡欣欣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人的需要既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以规范和强化人的实践为目的的活动,必须遵循人的需要心理发展规律,催发积极需要,强化合理需要、转化不良需要,使人们在需要驱动下提升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自觉性,产生正面实践行为的积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握需要心理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铸造“人的思想”的工作,因此研究人的思想需要具有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关于人的需要心理的论述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对不等同于单向“灌输”,而是遵循了人的心理需要和心理规律的互动过程。在研究人的共性需要的基础之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掘人的需求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契合点,以专业的心理知识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这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程度。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以人为本”的活动,教学的主导与学习的主体都是有认识、意志、情感、态度的人。加强对教育对象的需要心理研究,一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贴近受教育者的心理实际,另一方面改变过去教育过程“一刀切”的现象,依据受教育者不同的需求水平实施个性化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为一种教育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社会工具价值,也有其个人目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正是实现价值的直接途径。掌握科学的需要心理理论,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教育方法、增强教育说服力,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马克思曾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活动正是由一个个需要逐层引发的,旧的需要满足后新的需要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以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运动,“需要”是研究人的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需要——行为”过程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路径的启示

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路径是怎样的?恩格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说到:“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要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引起的……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2]恩格斯在另一处更清楚地谈到,“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权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3]

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中,外部世界对人们的刺激反映在人脑中成了“需要”,头脑中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转变成一种“理想的力量”即强烈的动机,进而诱发主体行为。由此可知,人的行动就是一个在刺激之下产生需要、欲望等心理状态,并将其在外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过程:

刺激→需要→紧张→动机→行为

“刺激”是客观现实对主体的作用,有时会成为需要产生的基础。但需要的产生并不总是由刺激产生的;“需要”是由刺激引起的,主体心理活动的起点;“紧张”是当主体意识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焦虑情态;“动机”是需要和紧张共同作用产生的行为的内部原因;“行为”则是诸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满足需要既是一个人的行为的出发点,又是一个人的行为的最终归宿。

将这一过程结合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知,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即主体受到内部或外部刺激,产生某种暂时不能由自身能力满足的需要,进而形成动机,促使主体自觉学习以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的过程。

然而在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将关注度过多地放在了“行为纠偏”上,对于行为产生的心理过程的关注度不够。实际上,进行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催发、强化和重视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开始,使人们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其原动力的作用。

需要是多样并且处于变化中的,其与行为之间并不是线型直接联系的。同样的需要也会催生不同的行为,例如在市场中,同样有获取利益需求的商家,有的会通过诚信经营来满足需求,有的则会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恶劣手段达到目的。这是因为主体对待需要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节需要、引导行为。

三、需要的层次性与多样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的启示

(一)需要的层次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人的需要分为人的生存需要、人的享受需要、人的发展需要三个层次。二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讲道“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4]因此人类首先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在“已经得到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也体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人们必须在满足,至少是部分满足吃喝穿住等基本生存需求后,才能产生对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满足的追求人的这三种需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且同一时间,不同个体并不总是处于同一发展阶段。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制定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以适应不同个体、不同层次群体的品德形成发展的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的本能追求且必须得到满足,但人的低层次生存需要的满足并不必然地导致高层次需要的出现,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满足低层次需要上,要有意识地要把这种需要引向形成高层次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享受需要产生于生存需要被满足后大量生活资料的剩余,处于这一需要层次的人们最容易跌入享乐主义深渊,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者要帮其界定“合理享受”的边界,明晰“合法享受”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转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发展需要产生于人对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追求,只有通过后天的培养才能形成,且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持续地向上或向前发展。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持久地、不间断地开展以不断强化人们的发展需要,为人们实现自我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二)需要的多样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人的需要也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维度大致可划分为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1.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

根据所属的主体划分,需要可分为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作为社会对主体的思想与行为规范期望,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有不统一的,甚至相对立的一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转化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但这并不代表着个人需要被抛弃,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社会需要置于第一位,这是因为社会由人组成,社会需要源于个人需要。满足了从个人需要中凝聚出来的,社会成员共同的需要,也就意味着个人需要的部分满足。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之上,再满足个体的差异性发展的需要。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尊重个人需要的主观性,每个个体的生长环境、社会关系、文化信仰的不同以及这些因素对主体的影响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存在差异、极其复杂的个人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个体的具体实际,及时调整教育方向和手段,因人制宜地确定相应的教育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4]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根据内容所属性质划分,人的需求可划分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马克思对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如此论述:“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最基本的与决定性的,精神需求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同时精神需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物质需要具有反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适用于人的精神需求”[5]但就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它也必须是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体谅群众生活疾苦,只在空中楼阁讲大话,不解决实际问题,也会逐渐丧失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重视人的精神提升,止步于“刚好地”反映社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人们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承认合理的物质需要,理解关注并关心群众的疾苦,又要注意防止物质需要的过度膨胀,引导人们追求健康的精神需要,提升精神境界。

猜你喜欢
主体精神心理
论碳审计主体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虎虎生威见精神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心理小测试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