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逻辑与价值意蕴

2018-01-24 20:24魏振英
山西青年 2018年22期
关键词:基层群众

魏振英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山东 聊城 252000)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新时代新思想的鲜明品格特质,以通过历史动力思想、目标宗旨观、人民利益至上观,深刻凸显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为人民谋幸福是我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一)维护人民利益是我党历来的的经验启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了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其最高追求。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都提出了群众路线,始终想着群众的冷暖,依靠群众的智慧,把分散的群众意见集中起来,为人民服务做到全心全意,时刻注意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使党的各项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征程。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使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提出“三个有利于”,把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是非标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使中国人民从此富了起来,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南,把党的先进性概括的很全面、很准确;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上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核心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二)坚守人民立场是新时代新思想的使命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征程,我们党同样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全体中国人民去谋幸福,为整个中华民族去谋复兴。坚守人民立场是新时代新思想的精髓要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作为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点,发出了“人民之问”,对怎么样更好满足人民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作出了科学回答,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坚持人民立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把人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人民获得充分自由发展作为努力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更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二、人民利益至上是我党的价值目标旨归

(一)在“变”与“不变”辩证法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及社会方面等都有所具体体现,但归结为实质之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增长的各方面需要,最大限度维护好人民利益,做到改革成果人民共同分享。每个时期人民的需求总是不变,但需求的内容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着力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生产力和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同时,人民对各方面需求在内容及品质上有所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征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基于社会中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深刻体现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在变中有不变,在不变中有变,虽然有局部中的质变,但是不变的仍然是人民的需求。人民的需求发生变化,内涵和层次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加广泛:在我们已经满足了解决温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需求”同时,呈现不断升级态势,温饱后产生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追求和软需求与日俱增,承载的意义更为丰富,全面提高人民参与感、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才能更好地使人民群众获得美好生活。

(二)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事业发展的价值旨归

使命意识决定历史责任,必须把实现人民的幸福作为我们党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目标所向,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国梦宏伟蓝图实现的可行路径。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成为现实,表现为发展在质和量两方面的不完全,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有所下滑,与金融发展不协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现象严重;城乡之间的差距、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客观存在,广大人民在食品安全、医疗服务、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就业、养老模式发展、征地拆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诸多民生领域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农村贫困人口还未完全消除,脱贫攻坚的目标任重道远;群体性事件有上升趋势,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有待提升,社会治理方式和水平参差不齐。历史使命呼唤担当精神,我们党定能不负人民重托,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集中抓好三项攻坚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让人民享有幸福安康的生活,实现价值旨归。针对于国内群体性事件增多和国外敌对势力跃跃欲试,守住底线、主动出击,有效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重大系统性风险,不断提升风险的预防意识,进一步增强风险的掌控能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兜底工程,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精准脱贫攻坚,确保到2020年贫困人口一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不使一个人掉队,要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为农业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气象和局面,为实现乡村振兴增加助力,充分体现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表现出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十九大报告把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从最初的解决温饱即可到现在对高质量环境的追求,从过去吃饱穿暖到现在要吃出健康、穿得时尚;从先富带后富到共建共享,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展现出新时代生态建设的具体特征,树立绿色发展观,把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生态有机等绿色产业,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大气、土壤、水等方面加强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人们真真正正感受到安全和幸福。

三、人民中心思想是我党鲜明的执政本色

(一)抓好执政党党风廉政建设

第一,抓教育,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转变服务理念和工作作风,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通过各种形式使教育入脑入心,积极开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不断增强干部的学习能力,提升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始终保持理论清醒和自觉。第二,抓制度,构筑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制度。不断完善公务接待的接待标准和规格,严禁用公款相互吃请;建立健全干部在选拔和任用等方面的规章,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力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制度,有效防范“萝卜招聘”和“绕道进入”等违规违法现象出现;健全个人在重大事项中要申报的制度,领导干部应如实申报个人婚姻变化、住房、投资和配偶、子女从业等有关事项;建立公开、透明的党务政务机制,使人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三,抓监督,从根源上治理腐败的顽疾。健全党内监督形式,创新党内监督方式,构筑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督体系,共筑“防腐大坝”,更好发挥监督效能和合力;做好职能监督和日常监督相结合,不断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履行主体责任,完善考核标准和褒贬奖惩机制,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使监督执纪问责机制发挥最大效能;加强外部监督,不断拓展监督渠道和途径,广泛接受人大政协、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新闻媒体、民主党派和群众的监督。

(二)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却体现出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深刻变化,进入新时代,要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充分发挥政府负责、市场主导和社会协同治理多元格局,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用精细化的水准使社会治理的复合效果充分发挥出来。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构筑科学严密的制度框架,加强政府与社会的跨界联合治理机制,促进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逐步构筑起从横向到纵向的立体式体系;继续使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打造服务性政府,将政府职能更多向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务、优化社会治理等方向转变,使市场的活力和人民的创造力充分涌动,以“放管服”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减证便民”行动,深化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速,把群众小事看成自己的大事,有效避免“塔西佗陷阱”,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的同时,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温暖和满意。

第二,突出基层治理。在社会治理走向精细化的进程中,重点和突破点都在基层,而基层党建引领弱化、基层政府权责失衡、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及基层自治建设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加大了基层治理的难度。应将社区及社会组织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健全社区内利用网格进行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方式,积极运用网格化建设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通过集体学习、党小组讨论、组织生活会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党建水准;规范基层政务平台建设,构建长效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在便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实效;积极改善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引导其参与性、主动性发挥,不断从政府政策、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与支持,形成与政府管理良性互动的协同治理格局。

第三,转变治理方式。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实现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转变,将原来的一方“管”变为多方“治”,实现了线上线下治理有机结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反应式管理”走向“参与式治理”;转变粗放式、经验式的管理思维,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充分考虑各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根据实际采取个性化、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措施,增强服务效果,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评价标准;以智治为支撑点和突破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广泛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智能化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树立互联网思维,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在社区医疗、养老、文化、交通等方面提供精准社会服务,切实提升社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猜你喜欢
基层群众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减负年”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减负并非无度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