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溶栓抗栓治疗)的临床分析与探讨

2018-01-24 18:06王晓宏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抗栓本院溶栓

王晓宏

(宽甸满族自治县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辽宁 丹东 118200)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该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冠状动脉出现病变而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易导致患者心肌组织出现缺血坏死的现象[1]。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及持续性胸部剧痛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从而导致我国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均有所改善,进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2]。本院选择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溶栓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究,具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80例心肌梗死患者,收取的时间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占总例数的43.75%(35/80),年龄在36~74岁,平均年龄(55.34±1.23)岁。其中有15例患者存在高血压、5例患者存在糖尿病、10例患者存在肾脏损伤;有42例患者为广泛前壁、15例为下壁、23例为前壁;有12例患者存在饮酒史、有8例患者存在吸烟史、有10例患者存在脑梗死史。

1.2 方法

1.2.1 溶栓药物的选择:本次研究所选药物为尿激酶,主要是由于尿激酶能够激活纤溶酶原,从而使其转变为纤溶酶,不存在抗原现象,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该种药物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价格低等优势[3]。使用方法:于80~100 mL的生理盐水中溶入150万U的尿激酶,并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将时间控制在30 min。

1.2.2 抗栓治疗: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磨碎给予患者顿服,剂量在300 mg,连续使用3天,后将其剂量调整为100 mg,每日1次。对于年轻患者,则需对其采用低分子肝素钠对其进行治疗,用法用量为每日1次,每次12000 U,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对于年龄较大患者且体质量较差患者,需对其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用法用量为每日1次,每次剂量在0.4 mL,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连续服用7 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的抗ADP作用,选用剂量为75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14~28 d。

1.2.3 其他药物治疗及常规治疗:硝酸酯类药物有利于扩张患者冠状动脉,而ACEI药物则可降低患者出现心脏扩大及心肌重构的概率;β-受体阻滞剂具有减轻患者心肌耗氧及纠正心律的作用;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采用他汀类药物对其进行降脂,并对其采取吸氧护理及心电监护,对于存在心力衰竭的患者,则需采用血管扩张剂及利尿剂对其采取治疗;对于存在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应对其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

1.2.4 溶栓适应证及时间:在本次研究中,全部患者采取溶栓治疗均符合溶栓抗栓的适应证,所有患者均存在≥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的现象,肢导在0.1 mV以上,胸导在0.2 mV以上,患者发病时间均<12 h,患者年龄均在75岁以内,以上现象为ACC/AHA指南为Ⅰ类适应证,而ACC/AHA指南Ⅱ类适应证为—患者发病时间>12 h,患者存在胸痛现象,在进行仔细筛选后,可对其采取溶栓进行治疗。

在时间的选择上—有20例患者选择在1~3 h进行溶栓治疗,有30例患者选择在4~6 h采用溶栓进行治疗,有15例患者在7~9 h采用溶栓进行治疗,有7例患者选择在9~12 h接受溶栓治疗,有8例患者选择在12 h后采用溶栓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过临床检查,未发现溶栓禁忌证且不存在伴有活动性出血患者,不存在溃疡及脑出血史的患者,且不存在主动脉夹层现象。

1.3 观察指标:分析本院80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非介入治疗(溶栓抗栓治疗)的临床效果。

2 结 果

本院80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非介入治疗(溶栓抗栓治疗)后,部分患者胸痛的情况得到缓解(80%),且经心电图显示ST段在2 h内均出现下降趋势,程度在75%,且对心肌酶指标进行检测所得结果显示溶栓再通。

3 讨 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疾病近年来在不断上升,而对于该疾病的用药选择也成为临床上的一个难题[4]。有研究认为,采用非介入治疗(溶栓抗栓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且还能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对恢复其身体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

冠状动脉的再通对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能使患者心肌实现再次灌注,还能有效保护其心脏功能,对降低临床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对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介入治疗,该种治疗方式是临床上应用较广且效果较好的治疗方式。但对于部分基层医院,未完善相关医疗技术及设备,因此需采取非介入治疗。而溶栓及抗栓均为非介入治疗较好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溶栓及抗栓的治疗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时间对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5]。对于胸痛发作<3 h内的患者,采用溶栓进行治疗效果与原发PCI效果相似。若对患者延迟1 h采用溶栓进行治疗,则可导致其病死率升高。由此可见,尽早对患者采用溶栓抗栓进行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愈率及生存率。

通过本次研究,部分患者胸痛的情况得到缓解(80%),且经心电图显示ST段在2 h内均出现下降趋势,程度在75%,且对心肌酶指标进行检测所得结果显示溶栓再通。综上所述,对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非介入治疗(溶栓抗栓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玉红.心肌梗死非介入治疗(溶栓抗栓治疗)的临床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8):5-6.

[2] 杨新春,徐立,王乐丰,等.国产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影响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4-7.

[3] 刘阳,贾玲,李栋博,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3):2762-2765.

[4] 蒙绪宁,卢志红,王孟杰,等.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60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1):96-98.

[5] 徐立,杨新春,王乐丰,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联用替罗非班出血情况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3):169-171.

猜你喜欢
抗栓本院溶栓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两种不同抗栓治疗对冠心病心房颤动支架术后病人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
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的抗栓疗效观察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成功召开(三)
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康复预后的影响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